莫名地,很多人都喜欢周游世界,走向远方。
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而罗辑思维的罗胖说,挣钱不是生活的苟且,是通往诗和远方的道路。我喜欢这样实在而接地气的话语。没有文人的穷酸,没有知识分子的傲慢,没有"为富不仁"的误解,而是鲜活生命在享受着生活----精神富足,物质富裕。
这是很美的境界。合法地赚钱是劳动者的光荣。人在赚到一定量的钱之后享受生活拥抱生活。在这个结论里,我有两个疑问。
第一,每个人对赚钱的金额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参照。赚到多少钱,才是满意的呢?赚得要比隔壁老王的多吗?是在自己所处的朋友圈里,个人的年收入排名靠前三的呢?还是实现个人的财务自由,不需要再为生活所需而出售个人的时间?
例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父亲的月收入比当时的县委书记工资还高。父亲甚是自豪,站在赚钱能力的至高点上,甚至有对官者的不屑,但是时值今日,父亲已年迈,无法出售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作为农民,他的老年生活没有退休工资。而县委书记在后续的公务员的待遇提高上不断水涨船高。退休之后,书记享受国家公务保险的保障,退休工资比普通的白领还要高。
第二,对生活的安排似乎非常具有个性化。旅行,美食,出国,购物,各种爱好,各种晒,喧闹地散发着烟火味;归隐,信仰,学习,修行,各种追求,各种静,静静地静谧着心灵。
如果没有赚到个人自认为的"有钱",那生活又该怎么安排的呢?这与赚钱之后的生活安排又有何区别呢?
曾几何时,我都在想:
等我有钱了,学好英语,我要去国外旅行;
等过几年,新房子装修了,我就拥有很大的衣柜,完全由我支配布置的感觉一定很赞吧;
等有钱了,我要去学习nlp.萨提亚.家排等课程;
等空了,等有余钱了,我们夫妻要进行一次蜜月之旅,弥补新婚的遗憾;
......
如果钱不是问题,我的这些想法会等待着实现吗?或许会,或许不会。因为等待的事情,真的很难说。谁也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个会先来到。
而在这些想法中,我在某天忽然意识到,原来我的思考方式是有误区的。表面上是钱对生活的主宰,似乎缺少钱,生活寸步难行,其实是我的思维方式活在限制性观念中。
例如,去国外旅行,一定需要很多钱吗?有些人已经穷游世界。外面的世界很大,我有勇气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我没有勇气。其次,出国一定要学好英语吗?不会英语的安徽老头,也可以新马泰夕阳游。我只是找个借口推托----去国外还早,学英语,迟点!
例如,我目前和公婆同住,我的卧室由我主宰。10年前入住的时候,我的衣物并不多。10年的光阴,除了脸上少点水分,其他的都在增加,堆积,累迭。不是柜子的空间不够,是我的东西太多。物欲执着,我无法断舍离。控制感强,我在潜意识里想与婆婆争夺这个家庭的女主人的地位。
参透这些,切莫再蹉跎岁月纠结眼下。需善待家人珍惜生活,量力而行地从当下开始做起。
钱,能支撑起诗和远方。生活困惑困苦困难的时候,就让诗和远方给钱提供动力。
我依然期待着诗和远方。
加油!
书于12月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