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从孟浩然的一首诗说起,可能会断断续续,唠唠叨叨,预演下若干年后的碎嘴。说的就是他这首著名的《晚泊浔阳望庐山》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
开篇横空而至,气魄很大,也算是我对此篇感兴趣的起点。名山大川总是令人神往,更何况对于王孟并称的山水派达人,岂不该像游子归家一样扑入怀抱?可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去登山,而我粗略研究一下,在这首不长的律诗里他很可能撒了两次谎,然后就走了。
先说古体或旧体这两种称谓,其实都不太好,即不准确又好像现在还在写的人都是从潘家园出的道,我建议改称国体诗。我们都知道古体细分可以很多种,律体也可再分,总的来说古体诗要有内容,律体或也称近体最好能有一两警句撑住。
在此都为一己之见,又是手机随手按下,粗陋错乱难免,一切免责签署,然后继续。前面说撒谎未免言重,改称存疑吧。疑点就是按网上地图显示,以他在江边舶停的位置,大概率听不到东林寺的钟声,但肯定望不到图上直线距离50多公里外叠嶂中的香炉峰。按地图显示那只有是在鄱阳湖侧的船上才能得见。
他自己另有一首五古可作对证,题中彭蠡即鄱阳湖古称。《彭蠡湖中望庐山》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 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当曙空。 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 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可见明显具体了很多,这回是真望着了,但还是不想弃船登岸一游,那时还是免票。此公山水之情,真恐怕还是纸面上多一些。
本来想借一首诗摊开以探讨虚实、情理以及诗律等等,但平时少言的人渐不耐烦起来,匆匆收尾吧。只另录两首有关庐山的名作。奇怪的是如此名山,佳篇却并不多。大概自然之美,人类的笔确实有时难描。
李白《望庐山瀑布》(不觉稍近儿歌吗)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苏轼《题西林壁》(此公干脆写成议论文,写了又像没写~)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