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曼桢对世钧说,“我们回不去了。”喧闹的饭馆里,世钧满身孤寂,心如死灰。而在世钧家里,叔惠轻抚着翠芝的头发,两人都若有所失,感觉此生虚度。
这是《半生缘》的结尾,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但若细想起来,其实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有迹可循。比如世钧的懦弱和自卑,叔惠的逃避和消极,早已为他们的人生埋下了伏笔,所以他们都留不住自己的爱情。反倒是曼桢和翠芝勇敢大胆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可惜她们选错了对象,终究是错付了。
读完本书,我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这部小说居然有两个结尾。《半生缘》原名《十八春》,《十八春》中的男女主人公最后改变了思想,脱离了旧式家庭,都投身前往新时期的东北建设之中。这样的结局显然和张爱玲的文风不符,但她的创作确实是有历史背景的。
1949年后,新中国的成立,让张爱玲的思想有向主流靠拢的趋势,所以她创作了《十八春》。当然,很多人都认为,张在这方面的驾驭能力略有欠缺,结尾稍显突兀,与整个作品不太和谐,可能这也是后来张爱玲去美国后再次修改小说的原因吧。
就我看来,不从文学性上,单从人性角度,我倒更喜欢《十八春》的结局。我总觉得,人活着,必须要有一个盼头,有一个向往。这个追求要比生活高一点,它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让世钧们离开旧家庭,放下过去的情感,化作革命友谊,去感受到时代的改变,去为这个新中国做些事情,才是改变命运最好的选择。
把小爱化作大爱,为社会大众服务,这就是一个升华的过程。那时的他们,还会纠结一些终将消失的爱情吗?我想应该是不会了吧。因为当一个人的心里装满了世界,他的内心会充满温暖、快乐、诗意与勇气。那时,他也不再是命运的小丑,因为他就是自己心灵的主人,他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