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讲述|
東西堂主 . 東西堂创始人
全球社群| 关注公众号dongxi99 回复数字6
联络遇见| 東西堂主 个人公号 DXTZ99
今天意外接受到两个关于“年龄”的信息触点。一个是一场简短讨论,一个没有任何讨论。
壹
第一个,是与我的一位美国朋友的对话。他来中国学习一年,并打算拍一部关于中国社会的叙事电影。
我们之间交流了很久。不过,我还是建议他多去了解一些,不同人群的不同想法。毕竟,我并不典型。
最近,他正在四处奔走,与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进行访谈。我也时常为他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感动。
今早,他问了我一个“奇怪”的问题。经征求同意,不做个人转述与阐释,特辑录如下。各位温凉自辨:
贰
第二个触点,是一段视频。没有任何讨论,默默看完。可能有人觉得很励志,有人觉得很好笑。在我看来,则是一种对生命与时间的别样理解。
每个人看问题角度不同,仅呈现如下,请自行理解:
叁
对于第一段讨论。其实可说的还有很多。这其中除了東西方观念差异,还有很多是源于社会的发展阶段。
当我很主观把所谓“剩女”年龄划为28岁,脑海浮现的其实是一张宽幅图景,不止于一词一句,一时一代:
1
我记得十年前,这个年龄大致为24-25岁。在2005年左右,如果一个女孩二十四五岁,还没有男朋友。家人、同事,就已经开始各种“担心”,然后苦口婆心的介绍相亲,再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思想教育。
十年过去,这个年龄门槛提高。感谢时间。
2
城市与非城市的步伐永远有一定延迟。至今在广大乡村地带,东家之女25岁是否出嫁,仍是街坊邻里热议的话题。当然,如果你简单认为只因乡村太过落后,那这判断未免有些粗糙,至少缺乏些责任感。
想一想,城乡二元差异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3
话题虽由颇具自嘲意味的“剩女”一词而起,但所有人却皆在其内。我时常听到不少年轻人抱怨,自己马上就25/30了,感觉自己一事无成。虽然只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但总感觉这里边有第三方在评判。
数字只是度量。人作为万物之灵,却往往受制其中。
4
年龄的紧迫感,产生于生理与心理两个方面。如果,我们真的仔细审视一下自身,便不难发现:那些整天喊着自己老了的人,背后真正的畏惧感觉,竟然很大比例不是发于自身,而是产生于社会的参照系。
但社会参照系却总在变化。并且,不止中国一个。
5
社会压力,是个宽泛概念。粗略分解,大约:家庭、媒体、身边人。父母所在是一个圈子,传统观念在老人中固守;舆论导向,一个个同龄人的成功案例和幸福故事暗暗撩人;至于身边人,成败皆萧何。
如果一生得以遇到好的谏言者,足以庆幸。
6
总之,明暗多条主线,交织出年轻人的“早衰感”。而当每一个体早衰感来临之前的挣扎,则构成整个社会的的急于求成,“浮躁”二字并非空穴来风。更重要的是,它打乱了人本应有的决策节奏。
想想,多少人是因为“快到年龄”,觉得该结婚了?
想想,多少人是因为“快到年龄”,认为该成功了?
可是,一切哪有那么简单?
写在后边的话
简短随笔已毕。熟悉此处风格的朋友,大约也知道:我一般所呈现的只是呈现,能给的只是观察角度,很少提供简单易用、轻便上路的人生指南。如果人生不经过思考与经历,那似乎亦是索然无味。个人愚见,欢迎不同观点与多样视角。
東西堂出品,转载及投稿与合作可通过邮箱dongxi99@qq.com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