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熙熙皆为名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古人的一句话很好的描绘出众生相。名与利仿佛空气一般,充斥在每一个人左右,绕也绕不开,躲也躲不掉。
提到“名利”二字,就觉得脏了自己的耳朵,污了自己的脸面,那是许多古人尤其是读书人的心态。于是就有了庄子的“逍遥游”,有了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有了严子陵的渭水垂钓,有了杜甫的“富贵于我如浮云”,有了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些人本来对名利淡然处之,以粪土视之,他们就想逃脱名缰利锁的羁绊,过一种随心所欲,率性自然的生活。然而历史最容易与人开玩笑,千百年以后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让人们顶礼膜拜,见贤思齐的,恰恰是那些最不想要名利的人。而那些卑鄙龌龊,蝇营狗苟,处心积虑,追名逐利者,却遭人唾骂,指责,有的被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有的如同草芥被湮没在尘埃之中,随着浩荡的历史长河,永远的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用通俗的句子诉说着历史和现实。
往事越千年,现代化的进程飞速发展,人类的脚步开始践踏每一寸土地。于是,南亩不再随便躬耕,渭水边少了独自垂钓的清净,精神失去了家园,心灵找不到安放的空间。名利便与人们如影相随,缠缠绵绵,挣不开,脱不掉。再没有人宣扬与标榜淡泊清高,而是对名利趋之若骛,斤斤计较。于是,商人们,政客们,学者们,百姓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门子的找门子,有路子的寻路子,有竿子的爬竿子,只想赚个头顶光环灿烂,手中钵溢盆满。
但是,劳苦大众,平民百姓找不到门子,寻不到路子,就只有望“名利”兴叹的份了吗?非也,总有聪明人看准了商机,今天搞个认证考试,明天搞个优秀评比,给你一个名分并不难,关键是明确身份之前先交银两,大有“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快快拿钱来”的山大王的作风。当然,要想给别人认证,首先就得自己有资格,这种资格就是“权”,大权在握,万事不忧;公章在手,天下无愁;腰包渐粗,踌躇满志。而拿证的人虽然掉了银子,但毕竟心想事成,竟也兴高采烈,心满意足。一方要“利”,一方求“名”,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真可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愿挨者前仆后继,赴汤蹈火,代代相继,这一点,不用奇怪。因为得名之后,很快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证书就是最好的品牌,无形的资产,一个证书除了换得众人的仰慕,换取不断晋升的职称,更重要的是随之增长的工资,或是更多的利益。中国人最明白“舍不得孩子,套不得狼”的道理,最清楚用一只小虫子可以钓取一条大鱼的真谛。
要“利”,则得“利”;求“名”,则得“名”,更重要的是“利”随之生,这大概就是各种考试,各类比赛风起云涌,“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真正原因了。
2007-8-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