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不容易长到一岁,宝爸宝妈们经常会惊喜地互相分享:“我家孩子会走路了呢!这真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的确,如果从心理学家指出的能证明儿童正常发育的三项指标之一——学会如何走路而言,孩子能够走路的确是值得庆贺的事情。但又有多少父母意识到,此时,自己身上的责任又多了一项——陪孩子走路呢?而关于这些,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到底知道多少呢?
学会走路,在我们看来,好像是人天生就会的,亦如动物一样,是一种本能。殊不知,这种观点完全不对。相反,人是通过主观能力才学会走路的,我们并不是等待这种能力的降临,而是通过学习走路获得的。如果说人从母亲子宫里出来为第一次“出生”,那学会走路就可以看做是“第二次出生”。这时,他已经从一个不能自助的人变成了一个积极出动的人,可以称作“正常发展”了。但迈出第一步并不意味着结束,因为为了能掌握好平衡并迈出稳健的步伐,他仍然需要经常的练习。而此时,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的“现状”就会做出错误的事情。
孩子的“现状”是什么呢?玛利亚·蒙台梭利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法》中,在谈及儿童形体发育特征时讲道:“在最初阶段,儿童形体发育的特征就是躯干比下肢要发达。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躯干,从头顶到腹股沟的长度是身长的68%,下肢仅为32%。在身体发育过程中,这些相关的比例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例如,成年人为50%,个别达51%或52%。新生儿和成年人这种在体形上的差别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缩小。但是,在成长的初期,躯干仍然保持着下肢发育快的倾向。1岁儿童为65%,2岁为63%,3岁则为62%……即使到了6-7岁,躯干还要占身高的57%-58%。”正是这样特殊的身体比例,让孩子通常会有向后弯腰和向前踢腿的倾向。而像动物一样用四肢爬行,也是因为他们下肢太短的倾向。
但对此,我们成人却不以为意,经常做许多错事,比如:
1、 不让孩子下地走,把他们放在推车里推着走(孩子天生喜欢走路,因为行走是为了完善自己的能力,实现他自身某种创造性的东西。而且实际上,1岁半到2岁的孩子已经能走好几英里的路,而且还能爬斜坡和梯子);
2、 不让孩子伸腿,强迫他们像成年人一样走路(结果是,孩子因为不够强壮,站立和行走
使他疲劳,下肢因不堪承受身体的重量而出现畸形,形成罗圈腿。)
3、强迫他们同成人一起走路,要求他们跟上成人的步伐(结果是,孩子因为腿短,不得不
向成人妥协)
那么,我们陪孩子学习走路的正确方式应该是什么呢?
1、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帮他
特别是在遇到一些比较难走的路或者上下楼梯时,我们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其自由“行走”。通常,2-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走一英里半的路,在又陡又窄梯子上爬上爬下一个多小时。此外,针对孩子喜欢沿着“马路边”走的习惯,要给予支持,而不是批评。
2、放弃自己的步速和最终目的地
这里可以为大家列举一个正确的散步方式:一位父亲陪着自己一岁半左右的孩子散步,突然孩子用手臂抱住了父亲的腿,这位父亲就站在那里不动,让孩子绕着自己的腿玩。等孩子玩够了以后,他们又开始往前走。过了一会儿,孩子又坐在了路边,父亲就站在一边等他。这位父亲全程都没有催促孩子,而是自然的放慢自己的脚步,让孩子学习协调各种不同的动作,平衡两条腿按照他自己的节奏向前行走。
3、 练习走直线
在地上用粉笔花上一条直线,让孩子沿着这条直线走。这有助于孩子按照规定的方向挑战自己的自由运动。这个游戏在下雪的时候玩更有趣,让孩子在地上走自己的直线,鼓励他们和其他小朋友竞争,看谁走的最直。
4、 借助一些器械进行训练
如“走铁丝”(晃动平衡木)、“篮椅”、“摆球”、滑梯等都可以让孩子多体验,这是非常适合孩子行走的工具。
孩子天生喜欢行走和到处跑动,下次,当你见到滑梯上登上登下、爬上爬下的他们时,还会伸出手说“不要”吗?孩子每个行为背后,都有我们需要去了解的秘密。希望今天的分享,一如既往带给正在阅读的你一些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