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
一直以为只有惩罚才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过度控制的方式,没想到奖励也是。设立奖励和惩罚制度,只能是外在的限制,而这种限制很难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自发地承担责任。只有当外在限制转化为内在限制,也就是他律变自律时,孩子才会有责任感。——读《正面管教》之碎感

3月12日
一下午时间,读完了余华的中篇小说集《河边的错误》,四篇八十年代的黑色暴力幽默小说放在一起,读完心中不止是沉重,甚至有恐惧。人性中最深层的恶被余华无情地揭露出来。只是那篇《古典爱情》我看得似懂非懂。

3月14日
余华的小说好看,杂文同样好看。我喜欢不事雕琢的文风,看似简单的语句,却自有深意在其中。

3月18日
近来连着读了余华的三本书:一本短篇小说集《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一本中篇小说集《河边的错误》,一本杂文集(实际上是他在各地的演讲稿)《我只知道人是什么》。短篇小说与中篇小说都是他创作早期的作品,无论是从思想的深度,还是语言的精当哪个角度来看,都比不上他后期的长篇小说。倒是杂文很好看,合我的胃口。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余华,接下来我会继续读我未曾读过的他的长篇,比如《兄弟》,我竟然还未读过。

3月26日
连着读余华的作品,梦里便总是出现暴力场面:或挥刀舞剑,欲替天行道;或情深意重,欲戮生向死。短篇虽短,却如重锤般砸下,一声巨响,一个深坑。笔触越冷,越能带来那团燃烧的火。它烧起来了,照亮的是人性中那一半的丑与恶,它或许是你,也或许是我。
4月3日
从大学同学的朋友圈里知道了麦卡勒斯,买了她一套书。刚刚读完《心是孤独的猎手》,被麦卡勒斯笔下极致的孤独而震到。辛格的死出乎我的意料!说不出什么原因,我不一定会成为麦迷,但绝对会爱上她的作品。

4月8日
两天时间,余华的《兄弟》读完了。又一次感受余华的黑色幽默,在止不住的笑声中涌出了眼泪。余华的作品总让我想到鲁迅,不同于鲁迅的语言,却有着鲁迅笔下人物的影子。冷嘲热讽中充满着无尽的愁苦,诙谐幽默中隐藏着深深的悲哀。所以读余华的作品,我总是笑了又哭、哭了又笑。我以为这就是余华味儿!有时候,不看作者,只看文字,你就知道这是某人的作品。没错,一定是某人的!这不就是一种文学味儿吗?

4月25日
《伤心咖啡馆之歌》,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是无力而忧伤的。无论身处怎样的困境,内心如何地愤怒,到头来一切如旧。抗争与摆脱在情感面前,还是低下了头。混乱的依旧混乱,痛苦的仍在痛苦。这世界的路啊,要往哪里延伸?麦卡勒斯的诉说,独有的味道。

5月7日
麦卡勒斯《婚礼的成员》里十二岁的弗兰淇,偷了父亲的手枪,在废弃的空地上狂射一通;冷不丁瞄准厨房的门,甩出一把飞刀。在别人眼里她成了十足的坏孩子!《心是孤独的猎手》里偷偷抽烟的假小子米克,时常需要走进自己内在的世界,与音乐交流,她也是不能与人同流的孤独者。叛逆期的她们用自己的方式释放着内心的情绪。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需要宣泄和叛逆的自己。昨晚梦中,我陷入了谩骂、撕打、决裂之中,压抑了许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出来。

5月17日
静谧的夜,疲倦地无法安睡。隐隐作痛的胳膊,无处安放的心事。
麦卡勒斯的孤独系列仍然没有读完,十二岁的弗兰淇自负地把自己认作是哥哥婚礼上的重要一员,并向全镇的人宣告从此后她要和哥哥嫂子生活在一起,她对婚礼的期盼胜过了一切,最后却被如空气般忽略。被抛弃的感觉从上到下包裹着她,她甚至做出了荒唐之事——逃离她生活了十二年的枯燥乏味的小镇,却又戏剧般地被警察发现由父亲领回了家。
十二岁的姑娘走不出熟悉的腻味的生活,二十岁又如何?四十岁又怎样?生活从来都如此,缺憾的才是真实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是结,对别人是伤。
6月2日
读刘天昭的文字,莫名地总有书写的冲动。那种淡淡的言说不明的忧伤,让我的心一点一点地滑落。看得清世事,却依然在世事中轻声笑过,只是落寞的感觉深深地藏在了心底。那些需要反复咀嚼的文字,就这样,走进了我的心里。

6月16日
躺在床上读野夫《身边的江湖》,江湖人写江湖事,处处江湖味,浓浓江湖情。未历过生死,未尝过劫难,天天在欢歌笑语中度过,我们笔下的人生终究如微风拂江面,风过而江平。所以我以为我们永远都是江湖之外的人,看别人的江湖,过自己的人生,只是心里常驻着那个江湖和那些江湖中人。
而刚刚,那些喜欢读诗写文畅饮的和兑中人,却突然让我有了江湖之感,我们岂非也是身在江湖的江湖中人?一杯浊酒下肚,一篇诗文吟出,魏晋风度也不过如此。

6月25日
窝在家里,看书的时间倒是充裕了。马原的小说《黄棠一家》结局出人意料地圆满,尽管人生百态皆呈现在作者笔下,但笔调仍嫌轻松,远不如野夫的《身边的江湖》,浓浓一笔,让人回味无穷。

6月28日
午夜,依然睡不着。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只看了一小部分,是小说,又不像小说,意识流的痕迹很明显。爱情又是主题,主宰了人物的命运。为爱而生,因爱而亡。一个坐在轮椅上行动不能自由的人,对人世间的爱恨情仇看得必是深刻。人物隐秘在内心深处的那些东西,被他轻轻地拎了出来,撞击着我们已经麻木而疲惫的心。厚厚的一本书,又将是一次耗时伤神的阅读。

7月1日
越来越疲软,又似乎感冒了,什么都不想做,什么也做不了。仍然在史铁生的小说里游转,人物时常重叠,打破形象鲜明的常规,让人分不清你究竟是你,还是我。在这里,谁是谁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种可以分辨出异类和同类的东西,比如气息,比如味道。灵魂这个词有点儿大,暂且用不上。重叠的人物在故事里出来进去,故事也变得模糊,是你的,又不是你的。有时候觉得这故事有点儿像大房子,你住了几天,走了,他又住了几天,也走了。故事在一点点推进,只读了一小部分,预测后面会越来越清晰,最后你必然是你,我必然是我。
7月10日
《务虚笔记》是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半自传式作品,更是他的最难懂的一本书。所有的人物都不是具体可感的人物,你可以是我,我可以你,甚至我们都可以是他。所以,故事是有,却又模糊得像梦境。主题呢?究竟是爱情,还是死亡?那幢有着许多门的漂亮楼房,那一大片密不透风的葵花林,还有那间老旧昏暗却连砖缝里都透着艺术气的画室,到处是隐秘,到处是执着。那些为爱而葬送了自己的女人,到底是被史铁生赋予了敬意而活在了作品中。我愈来愈觉得这世界的美与善,甚至坚强与力量,都因女子而来,不然为何那么多的作品,读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些女子的影子?说不出悲,但绝没有喜,只是更加通透了人生。
7月11日
一天时间读完东野圭吾的一本短篇小说集,有点儿失望,估计是未成名前的作品,手法较为稚嫩,主题不够深刻,只是几个短小故事的集合。晚上,打开麦家的《人生海海》,没读几句就被带入了作品中,好看!

7月13日
人生海海,放下麦家的书,只有这一句“人生海海”。相对于内心的感受,语言太过贫乏。人在历史中沉浮,历史带给你什么,你将永远背负着什么。英雄有,英雄主义也有,却唯独少了英雄应有的荣光。这一世的荣与耻,历史终将公正,只是英雄的一生……掩卷那一刻,我还是未能抑制住夺眶的泪水。

7月13日
读完麦家,再读余秀华。读了几页,却又想起《人生海海》。那些人物、事件甚至于情感,仿佛长在了我心上。同样是写文革,余华的笔太冷,虽然也有温情和善良,却远不及麦家来得更温暖。同样是写一个人的一生,陈忠实的《白鹿原》,我竟然没有看下去。而上校的一生,却让我迫不及待地读了下去。这与我大学时读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的状态颇为相似,一口气不停歇地读下去。只不过当年连夜晚也不放过。王家卫说麦家走完了从稀奇古怪的故事到经典文学的三步直线距离,我深为赞同。这部2019的新作必将会成为一部经典之作,让后来人百读不厌。
7月14日
很少读诗,尤其是当代诗,良莠不齐。也自认对诗鉴赏力不够,但余秀华的诗还是打动了我,不是因为炒作,炒作对我很难起到作用。我只凭自己对语言的感觉,就如同与人相处,有人对眼,有人瞪眼。买过一本余秀华的诗集,被她瘫了的脑折服。又买了她的首部散文集,仍然是我喜欢的语言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