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学习+方法
为什么记不住东西?你需要了解这些原理

为什么记不住东西?你需要了解这些原理

作者: 郭洋昆 | 来源:发表于2016-11-17 16:53 被阅读130次

    字数:2117字,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为什么读过的书、学过的东西很快就忘了?不要再用记忆力不好作为借口,很有可能是方法不对,了解大脑记忆的工作原理,你可以记住所有想要记住的事情。

    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关注你的想法,回答一个问题:乌鸦是什么颜色的?是否感受到这样一个过程:开始,你并没有想到乌鸦,而当我提出乌鸦颜色的问题时,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乌鸦的形象,并且得到乌鸦是黑色的这个答案。通过上面的这个小实验,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记忆并不是只有一个部分,科学家们提出了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的概念。

    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过去被叫做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指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就像是大脑中的一块黑板,你在上面写写画画,记录那些尚在考虑或者还在试图理解的想法,但是也正如粉笔字容易被擦掉一样,这些记忆也是不牢固的。另外,这块黑板的大小是有限制的,即工作记忆是有容量的。过去认为,工作记忆能容纳7个记忆单元,后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的广泛共识是,工作记忆只能容纳4个组块。所以当你要同时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脑子“不够用”的感觉。

    相反,长期记忆可以看做仓库。东西一旦进去,它们通常就一直待在哪里了,这间仓库幽深广阔,可以容纳数十亿件物品。我们的长期记忆容量对于想要记住的内容是绰绰有余的,不用担心记不住是因为大脑容量不够。我们从外界环境获取信息,在工作记忆中处理之后,存放到长期记忆中。


    如果用计算机类比的话,工作记忆就像是内存(RAM),而长期记忆就是硬盘。如果没有损坏,硬盘中的信息几乎可以永久保存。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所说的遗忘到底是怎么回事?

    遗忘的本质

    一百多年前,伦敦有个叫Philip Ballard的英语老师,拿自己班的学生做了一个实验。他让学生阅读一首诗,并且要求尽量把诗背下来。学完休息五分钟,马上进行默写测试,结果成绩都一般。Ballard老师没有要求学生继续学习这首诗,学生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两天后,Ballard突然要求学生再次默写那首诗。在这期间学生们都没有进行任何复习,所以我们设想,这一次的测试成绩应该更差。

    结果恰恰相反,成绩反而平均提高了10%

    根据人们熟知的“遗忘曲线”的原理,人对事物的记忆应该随着时间不断减弱,而且最初几天遗忘的速度还特别快,怎么可能还加强了呢?后来有好几个人拿别的实验证明Ballard这个所谓“记忆增强”效应根本不存在,可是偶尔又有人说他重复出来了,这件事反反复复,困扰了心理学家好几十年。

    一直到1980年代,人们才算理出一点头绪。原来这个关键在于记忆的东西是什么。一般心理学家搞记忆力研究都是让人记若干组没有规律的字母组合,在这样的情况下,记忆衰减确实符合遗忘曲线。但Ballard实验用的是诗,诗歌的词句之间有联系。这种情况下,Ballard效应就存在。

    那么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呢?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对教授夫妻,Robert Bjork和Elizabeth Bjork,据此提出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记忆理论模型——它能完美解释各种关于记忆和遗忘的现象,能为我们的学习提供指导。

    我们一般认为记忆就像是写在沙滩上的字,随着时间就会慢慢褪掉。但Bjork家的理论说,人的记忆其实有两个强度:存储强度(storage strength)和提取强度(retrieval strength)

    存储强度不会随时间减弱!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收大量的信息,而其中绝大部分都被大脑自动忽略了。除了这些被忽略的,那些你主动希望记住的东西——比如人名,电话——一旦进入记忆,就永远在那里了。下次再见到它,它在大脑中的存储强度会增强。就算你再也见不到它,它的存储强度也不会减弱。

    那我们为什么会忘记一些东西呢?那就是提取强度出了问题。如果没有复习,提取强度就随着时间慢慢减弱。比如现在让你回忆二十年前同学的音容笑貌,你肯定想不起来什么,但是如果你跟她突然见面,俩人一聊天,过去的种种就呼啦一下全回来了。记忆还在那里,只是不好提取了。

    心理学家说,提取强度是越用越高。每一次提取记忆,提取强度就会增加;而因为这个记忆在你脑子里又过了一遍,所以存储强度也增加了。就好比记忆存储在长期记忆的仓库中,你在提取时就是在建立获取这件物品的通道,我们所说的遗忘并不是物品遗失了,而是获取物品的通道消失了

    现在再来看Ballard的这个实验,学生们第一次测试的时候,他们要提取刚刚得到的记忆,这个提取动作把诗歌的记忆加强了,虽然之后并没有再复习,但他们相当于在课堂上已经复习过了。两天后再测试,上次就已经背写出来的诗句就毫不费力,再加上诗句之间是有联系的,那些上次记忆模糊的,他们靠联想就能填空,这次也能多写几句。

    更重要的是,提取的时候越困难,这个提取动作对两个强度的增加值就越明显。在这里引入“必要难度”的概念,输入和输出的难度是负相关的,也就是说,如果你在知识的输入阶段太容易,那日后想要输出,从记忆中提取时就会越困难。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读书写了很多的读书笔记,可是效果也不好,书中的内容也记不住。那是因为他们的存储过程太容易,大多数的读书笔记只是摘抄书中的内容,这也是大部分研究中经常把文章读很多遍与在文章上面画很多线作为对照组,这两种方法的效果一般是最差的。比较好的做法应该是,在读完书的一章后,不急着写读书笔记,而是过一段时间,通过回忆将书中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出来,费曼技巧就是类似的原理。

    通过记忆术记忆


    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术书籍,其实大部分的记忆方法,在原理上可以归结为一个——记忆宫殿。记忆宫殿源于古希腊的一个传说:

    著名诗人西蒙尼戴斯参加了贵族举行的宴会,他在现场吟诵了一首抒情诗赞美主人,同时也赞美了卡斯托和波卢克斯双子神。没过多久,门外传信说有两位年轻人要来见尼戴斯,他立刻离席来到门口,却不见访客。就在他来到门口之际,宴席大厅的屋顶突然倒塌,其他宾客都被压死在废墟下,尸体血肉模糊,根本无法辨认。而尼戴斯领着宾客的家属,走到之前宾客所坐的位置上,帮助他们认领自己去世的亲人。西蒙尼戴斯就是这样发明了记忆术,由于自己记得各位客人在席间的座次,从而能辨认出面目全非的尸体。


    其方法是利用熟悉的空间地点,把它当做视觉形象的记事本,用来存储你想要记住的概念形象。从进化学角度解释,我们在记忆空间地点上具有优势。我们的祖先没有记忆大量人名和数字的需要,他们需要记住的是怎么在猎鹿三天后找到回家的路,记住在哪里能收获到成熟饱满的蓝莓。研究人员用核磁扫描国际记忆大师的大脑发现,他们在记忆数字的时候,大脑活跃的地方并不是负责处理数字的部分,而是视觉与空间的部分。

    所以,当要记住一些新的内容时,用这些熟悉的地点作为挂钩,通过夸张、想象等方式创造新知识与这些地点的联系,大脑喜欢生动的事物。然后将这些地点串起来,也就自然而然能够将新知识作为整体记住了。这种方法对于记忆一些没有关联的陈述性知识特别有效。

    总结

    记忆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我们从外界环境获取信息,在工作记忆中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存储到长期记忆中。在思考的过程中,会从长期记忆里提取相关的信息,放到工作记忆中加工。

    遗忘并不是指在长期记忆中的部分遗失,存储强度不会减弱,而是指我们提取信息的途径消失了。重复是对抗遗忘的有效方法,不过重复也是需要技巧的,并不是简单地多次阅读,而是要增加存储和提取信息的难度,提取越困难,提取强度和存储强度的增加越明显。在学习的时候采用间隔效应和费曼技巧,是不错的方法。

    我们天生具有优秀的空间视觉记忆能力,这是埋在基因中的天赋。记忆宫殿是基于这一原理的记忆方法,而且通过夸张、类比、比喻的方法,使得需要记忆的内容越生动,就越容易记住。

    参考内容

    《学习之道》【美】芭芭拉·奥克利
    《认知学习法》 千古刘传
    《忘记是为了更好的记住》 万维刚·精英日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记不住东西?你需要了解这些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nd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