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时尚。除了努力在着装上下功夫之外,发型的新奇和多样化也成为人们共同的话题。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发型,除了能够代表一个时期的文化之外,还经常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你穿什么样的发型取决于谁统治你。
中国古代男子发型
在中国古代,从周朝开始,汉族男子的发型就被按照不同的年龄来划分规定。在8岁之前,发型被称为“总角”,也就是说,头发在头顶打成两个结,扎成发髻,形状像角,这是指幼年时期。15岁时,需要把自己的头发扎成发髻,这意味着他变成了童。20岁以后,将举行加冠仪式来代表成年。这个时候被称为“弱冠”,因为体格还不强壮。
清朝进入中原后,一个“剃发令”把中国几千年没有变过的“束发”变成了“辫子”。“扎辫子”的男子都戴着阴阳头,前半部分的头发剃光,后半部分扎成长辫子,这种变化我们可以在一些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看到。
清朝"剃头令"催生了路边剃头行业
事实上,清朝男人的发型真的是这样吗?各方面的史学资料显示,清朝男子的发型实际上比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的还要难看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清朝的真实发型——
像汉族男人的“束发”一样,编辫子是女真人的习俗。清朝入关前,已经实行了关外“剃发”政策。当然,被征服的汉族人,包括投降的明朝士兵,都被迫剃掉头发,以示投降。顺治,作为清朝第一个进入中原的皇帝,自然对发型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所有的男人,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市民,都必须在十天内剃光头发,把辫子梳起来,如果有任何不服从的行为,就要被斩首。
这种“留头不离发,留发不离头”的强制措施,与汉族的传统观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相违背的,自然会遭到许多普通人的抵制。结果怎么样?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当时孔子的62代孙,孔闻謤是一名官员,他听说了“剃发”,赶忙把自己是圣人的后代的证据拿出来,想要以此来留住他的头发。但结果是他被革职,不久就去世了。很明显,清朝甚至没有给孔子面子!
清朝早期的发型是“金钱鼠尾”样式的,这是什么样的发型?清代汉族官员秦世祯这样描述它:这种发型是剃掉左右的头发,只留下头顶中间的头发,形状像钱,而中间的头发用辫子垂下,形状像老鼠尾巴。我们可以看一下下方的图片:
这样的发型在汉族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抗,他们认为这个发型实在是太丑陋了,再加上他们原本就不愿意剃头发。
然而,清朝的统治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声称“金钱鼠尾”是新王朝雅政的体现,这是一种高贵典雅的象征。“金钱鼠尾”的发型风格一直保持到乾隆时期。我们仍然可以在1793年随同英国使团去清朝的艺术家的素描中看到这一发型的真实记录。
但是到了清朝中期的时候,发型开始出现了变化,也许清朝统治者认为看腻了这样的发型,决定变换一番。仅仅几年后,因此的“金钱鼠尾”发型得到了改进,变成了什么?
1799年,日本中川忠英在采访清朝商人后,出版了一本专门编纂清朝风俗的书《清俗纪闻》,其中《冠礼》卷描述如下:一位教书先生,头上有头发,背上垂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辫子的长度达到腰部,辫子尾部用发带扎着。
图中的意思是头顶上的蓄发区基本上没有变化,但是蓄发区从一个金钱变成四或五个金钱大小。这种发型被称为“蛇尾辫子”。在原来的发型基础上扩大了一些蓄发区域。
清朝发型的演变:清早期➡️清中期➡️清晚期
随着20世纪的临近,清人的发型与时俱进。这一次的改进使男人的头发变得更多,不再“光秃秃的”。随着辫子越来越粗,剃发面积越来越小,原来的“金钱鼠尾”就成了众所周知的“阴阳头半瓢”式,也就是“牛尾辫子”。这种类型的发型要求在剃头发时,应该在额角的两端画一条直线,在这条直线之外的头发应该按照这条直线剃掉。
经过这样的变化,估计晚清的男人会为有一个“牛尾”式的发型而自豪,因为这个时候的发型就是我们现在在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看到的。对于满族统治者来说,他们达到了、维护满族统治的目的。清朝统治者认为发型的演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换句话说,当时的满清贵族没有能力维持清初的稳定统治,所以要采取剃发的举措。
1910年,剪辫易服议案法案获得通过。虽然最终没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但在一定程度上宣告了清朝统治的衰弱和垮台的必然性。
1911年革命爆发,军政府下令剪辫子。此后,一场大规模的剪辫子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剪辫子成为了“辞旧迎新”新标志。成千上万的汉族人高兴地剪掉了奴隶的辫子。也有一些迷信的人提前选择吉日来祭拜祖先,然后庄严地剪掉并烧掉他们的辫子。
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总统后,甚至下令全国剪掉辫子。至此,辫子发型开始在全国终结。
无论清朝的发型是好是坏,部分影视作品中的清朝人没有根据历史的实际情况来摆造型。也许这只是为了在视觉上引起人们的共鸣。试想,在几十集的影视作品中,让你整天看着一群“金钱鼠尾”的人,你可能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因此,作品属于作品,历史就是历史,切莫将二者混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