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做的“棉花糖实验”已经非常知名,简单说就是以幼儿园的4岁儿童为实验对象,将他们带到一个房间里,每个孩子面前放一颗棉花糖(由儿童自己选择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可以是曲奇饼、巧克力等,以下统称棉花糖),然后告诉他们:“你可以现在就把这颗糖吃掉,如果你能等15分钟后再吃,那我就多给你一颗棉花糖。但是如果你没等到15分钟就吃掉棉花糖,那你就无法得到额外的棉花糖了。”
实验人员会走出房间,只留下小朋友们,根据观察,能成功等待15分钟获得 2 颗棉花糖的小朋友在所有参加实验的 4 岁孩子里只占到 25%,多少人参加这个实验呢,600 余人左右。实验的关键是12年后对这 600 余人的追踪调查。调查的结论是那些连30秒都无法等待的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大都属于“问题儿童”,相反那些能等待 15 分钟的孩子通常人生表现会更好,包括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甚至高考成绩与那些 30 秒都等不了的孩子们相比平均高出 210 分。
好了,我们得出的解释是:“自制力很重要!”
那么,我们是不是等于在说:“这些成功克服诱惑的 4 岁儿童,靠的是天生的自制力。”
但是几乎所有的脑科学都已经证明,发挥自制力的大脑前额叶,要二十岁左右才能发育成熟啊?所以这 25% 的成功小宝们靠 “大脑的意志力”战胜了糖果诱惑的解释靠谱吗?
相信这个实验一定激励了很多人,记得美国有个成功针对穷人办的学校,他们发放的校衣上就印着“别吃那个棉花糖!”可见这个实验的影响力。
但是让我们回头看看,当时那些在实验室里成功熬过15分钟的孩子们做了什么?他们怎么展现自己“自制力”的?
他们的方法和战术多种多样,有的玩头发来分散注意力,有的把棉花糖当成玩具来摆弄,有的甚至用手遮住眼睛干脆不看!
所以你现在还觉得那些 4 岁的儿童是凭借坚强的“意志”来控制自己的欲望吗?
事实真相是:那些 25% 的孩子为了调用自己的自制力用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而擅长这些方法的孩子就能得到 2 颗棉花糖!
所以,“意志”、“性格”、“态度”这些含糊不清的因素应该放到一边,真正决定结果的是:“能否采取有效的行动!”
本书主要观点来自后浪出版社的《从行动开始》(不用查了,豆瓣评分7.8,看完这篇文章就不用买啦!作者为日本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行为科学管理研究所所长、美国行为分析学会(ABAI)会员、日本行为分析学会会员。 他将科学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这个方法获得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 6 0 0 多家公司采用,在美国的企业界创造出绝佳的成绩。)
而之所以分享给大家,是因为:
一、我自己的确从中受益!
二、好理解,执行简单!
最给力的就是我从原来的不玩电脑游戏浑身难受,到现在的完全不再沉迷电脑。而培养一些习惯也觉得非常简单,不再出现因为总是坚持不了某些和自己的约定然后降低自我评价的情况。
本书的方法称之为“行动科学管理术”(好可靠的样子....)核心观点为两点:首先,人类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而“认知偏差”会妨碍你达成目标和改变自己!其次,为了实现你的目标,养成好的行动习惯,需要的不是意志力,而是小而具体的行动!
已经被定义的认知偏差包括基本归因错误,证实偏见,自利偏见,锚定效应等等,这里不展开,我们把重点只放在一方面,就是关于养成行动和建立习惯方面的认知偏差,那就是:
当我们想实现某种目标,或想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时,都应该把焦点放在“行动上”。只有在行动中发现自己好与不好的地方,才能制定出改善方向,并验证自己的改善方法效果如何,这一切,都是需要通过 “行动” 来进行判断的,因为成功的关键在于行动。
所以,如果你抱持着依靠“意志力和感情”的认知偏见,你越是想“我一定行!”,“我必须更努力!”,一旦事情不顺利,就会越发觉得 “我不行”,“我运气不好”,“我不如别人”等等,从而对自己的评价大幅下降。这种会从内到外摧毁你自信的认知偏差是万万要不得的!
开头已经说了棉花糖实验的真相,那我们到底有多么迷恋“意志力”这种虚无的力量呢,再举个例子吧:抽烟的人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还要抽烟(甚至会破坏DNA),屡次要戒烟却总是戒不掉,我们看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甚至包括抽烟者本人会说什么啊?
八成会说:“我的意志力真差劲!”
而类似这些短视的表现,其实是因为这些行为不好的结果不会立刻产生,而那些快感却是立刻得到的!所以本质上吸烟也好,吃甜品也好,都是由人类的行为模式所决定的,与意志力关系不大。反过来说,影响人类行为的并非意志而是行为的结果。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难以戒烟,并不是意志薄弱,而是因为吸烟后能立刻得到快感!
就像斯金纳说的那样:“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人们想要做的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像学习外语和健身等 “能让自己变得更好”的类型,也就是 “明知道做什么是好的,但就是做不到”的“不足行为”;
另一种是像吸烟、沉迷游戏、不断刷手机等应该减少的“过剩行为”,属于“明知道不应该这样但就是停不下来”的情况。
“行动科学管理术”将需要增加的不足行为和应该减少的过剩行为,统称为 “ 目标行为 ”。
为了健美减肥而锻炼和为了学外语而背单词等行为之所以无法增加,是因为这些行为如果不长期坚持下去就看不到成果。所以我们很容易被眼前的诱惑打败,这种情况下,“眼前的诱惑”被称为 “ 竞争行为 ”。
重点【如何用 “ ABC模型 ” 作为行动原则】
“行动科学管理术”的ABC模型:
A = Antecedent (前提条件):指引发行动的环境,例如“上司要求你提交报告”,“朋友请你吃点心”;
B = Behavior (行动):指交了工作报告,吃了点心,抽了烟,打了游戏等具体行动;
C = Consequence (结果):交了报告后获得赞赏或批评,吃的点心好吃或难吃等。
将你的目标行为放在“ABC模型”中,准备一张纸,将整个行动的过程都写出来,包括A(目标行为)、B(行动)、C(结果),这样才可以客观观察自己的状态。
一、如果你的目标行为是需要减少的,它就是过剩行为,原则就是应该首先消除A(前提条件),使其难以发生。
比如,我当初想要减少”沉迷游戏和电脑“这个过剩行为时,先是把所有游戏卸载和删除,包括STEAM上已经安装好的上千G单机游戏,并把电脑搬到离卧室很远并很少去的房间,还放在一个很高坐在那里会很难受的地方,就这么简单,我开始越来越少去碰电脑,因为想回到原来的行为模式难度很大,而且非常麻烦,但是如果当时还戒不掉沉迷游戏的习惯我会不惜将电脑送人。你要考虑的就是,为了减少过剩行为,你愿意付出多少代价(记住不要陷入“沉没成本”的陷阱,因为投入越多反而越不舍得放弃,知道是错误的就赶紧止损,才是明智的)
加码:但是如果对比 A(前提条件)更有影响力的 C(结果)置之不理,还是无法彻底减少和戒除过剩行为。因为你知道吸烟和玩游戏后能立刻得到“放松”和“快乐”的效果,所以在这种时候,我们就需要准备另外一个同样能够得到“放松”或“快乐”效果的行为。这种行为称为 “ 替代行为 ” 。根据你需要减少的过剩行为的戒断难度,选择适当的 “ 替代行为 ”,简单的如“深呼吸”、“吃有趣的糖果或口香糖”等,难戒断的行为可以去学习和参加一项有趣的新活动 “各种球类运动”,(推荐选择培养如慢跑、游泳、自行车、竞走、冥想等重复性耐力运动,也会大大提高抗拒诱惑的能力,这个是有脑科学基础的!)例如我那个时候开始打羽毛球,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出个远门,甚至旅游!只要你有决心,多动动脑筋,多尝试几种方法就一定可以成功。
另外还有一点,要给自己洗脑,这个李笑来老师也强调过:就是要关注“不重复此行动所带来的结果”,比如不吸烟可以“更健康”,“省钱”,“不被人嫌弃”等,将所有好处列出来,越多越详细越好;另一方面把“继续重复此行为的结果”也列出来,把这些好处和坏处反复的读,让这些好坏与厉害关系清楚的刻在意识里。绝对可以大大帮助你控制自己不去做那些多余的行为!
二、如果你的目标行为是需要增加的,是那些能让你变得更好的行为,行动原则就与减少过剩行为正好相反,应该尽可能多地增加 A (前提条件),提高行动发生的概率。
如果你想坚持健身或跑步,可以通过“买一套非常喜欢的跑鞋与装备”,“放在最显眼最容易换上的地方”,“提前规划好行动方案,比如:如果我起床,我就洗脸,如果我洗过脸,就去换上装备,如果我换上装备,我就出门锻炼或跑步(这套脑补方案我在第一篇文章中提到,非常有效)”,总之,就是让这个行动更容易发生。所有能提高这个目标行动频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加码:另外有一点是,由于很多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不足行为就算做了也不会立刻取得较明显的变化与结果,所以我们需要为自己准备一些能够立刻获得快乐的事。比如:“跑过步或者锻炼后喝一杯美味的饮料(我推荐无糖的,或者使用阿斯巴甜作为甜味剂的饮料)”,“只有完成目标行为才能在洗澡时使用高级的沐浴露或者浴盐”等等,或者坚持多久给自己一个礼物,列个表,清晰可见,做到了今天就贴个星星,会非常有成就感,本身就像签到奖励一样,花样很多。总之,要把自己喜欢的和想要的东西,变成只有自己完成目标行为后才能得到的奖励。在这种情况下得到,无论成就感还是满足感都远远比轻易得到时要强烈的多!
三、在实现目标和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有一个务必遵守的原则:“ 那就是绝对不要勉强自己。”
想要改变自己已经养成的习惯需要漫长的时间,所以急躁是大忌!而且,只有以自己为基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一点一点地改变,才能坚持行动。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就不要被周围的价值观所左右(这是很容易发生的,需警惕),循序渐进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记住,失败很正常,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我们只有不断的失败,才能从行动中获取足够的养料和经验以达到成长的目的。
与君共勉:成功改变自己的路人写给你。
连续写作第三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