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什么放假,什么不放假。我的答案:工作放假心情放假,读书学习不放假。新购一书,颇有热情;文字有情,宛若旅行――惬意!
读封面――《备课到底备什么》白色封底素雅干净、红色题目鲜亮热情、灰色小字上下呼应,“因为他们心里始终装着学生”“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才喜欢”,单单从这个角度,学生的角度来解读“备课到底备什么”,那么我想在魅力课堂的“三有”(有趣、有心、有情)前面就应该再加一个――“有人”,即始于学情、终于学生。所选的20位名师有余映潮、王君、肖培东等,他们的课堂案例最早是在2007年,但依旧很浓地渗透着“学生为本”。
读序言――这本书的主编是《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名师手记”栏目的主编剑男,写于2018年春。在序中,他首先解读了什么叫做“语文”,他更倾向于“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其中“文”包括文字、文学、文化,这或许也是这本书封面中将“语文”两个字拆分来写的原因,即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文字的表达。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听说读写四大能力,应该以读写为主。而在实际的教学中,阅读教学的比重远远要大于写作教学,那么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就取决于语文的教。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更应该关注作者怎么写,因为其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态度、情感倾向。
读目录――其中有高中的初中的、阅读的写作的、教过的没教过的课、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人。我最喜欢的当属“青春语文”的掌门人――女神王君和“浅浅教语文”――男神”肖培东。特别是这个学期我对这两位名家关注和亲近的比较多一些,觉得自己的教学风格也和他们有些许的形似,颇有同道中人的亲切感。但我第一个选的是胡明道的《囚绿记》。原因是这一课我也曾拿出手的讲过,苏教版九年级“学会读书”系列;这一课是胡明道给高一的学生讲。我认真地看了备课手记,又搜到了课堂实录和其他人对这一课的评价,对比了我和名家的课程理念和课堂设计,发现了诸多成长点。
读手记――胡明道的《囚绿记》,我读出了一种语文情感,那就是热爱。只有热爱,才会有“三备”(从读者角度、拟教者、施教者),才会有以生为本的设计,才会有“人与绿”“生与作者”的对话。导课中设置一个刺激包、初读课文让学生发问、重视学习方法动态达成目标、带问题进课堂再带问题出课堂的大语文教学等等都是亮点美点精彩点。从其他人的评课中这印证了这一点,特别有借鉴意义。
读实录――手记是授课老师自己的感受,课堂实录或许更客观立体些,所以我更喜欢看实录。着意看了胡老师的发型、服装、情态,德艺双馨,心从貌生。除了印证自己在读书中的感受之外,我也有一些自己粗拙不成熟的建议。斗胆说说:1、这节课上了54分钟,最后的时候课堂有点赶,老师就难免越俎代庖;2、学生回答的还是提出的,老师总是要重复一边,如果前面能做的“不重复”,后边就能做到“不替代”;3、老师的语言引导性很强,多次设疑和追问,这很好。但如果能做到凝炼或者诗意呢,是不是更有语文味;4、板书呢,两条线索,动态生成。如果图文结合呢,是不是更美丽有生意。当然,我的评论是关于上课,是备课的生成物。所以就本书来说,有点跑题。
备课到底备什么?希望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深处漫溯,更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