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22级的这群孩子一年了,一年来他们有没有一些变化呢?今天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的他们进行小组讨论的时候,我突然察觉到他们的一些变化。
刚认识他们的时候,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很难,因为,全班连小组长都找不全。以十班为例,这个班有几个优秀的孩子没错,可除此之外其余的连半瓶子醋都没有。你让他们小组讨论,就算有带头的小组长,他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周围同学没有可以和他进行交流的。用个成语来形容就是曲高和寡。
那个时候也不能怨这些不参与交流的同学,因为以他们当时的水平,也的确不知道如何参与讨论。就像一个小学生走进高中生的课堂,听得一头雾水,哪里都插不上话,连问题都提不出来。现在的他们大多数开始参与讨论了,热心的“小老师”也越来越多。这难道不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原因:
1.学生们不知不觉中感觉自己听得懂数学了。现在除了那些真的不学、彻底放弃的同学,但凡他愿意学的,都能通些露水了。从小组讨论去观察,组长之所以有交流的对象了,是因为他的伙伴们愿意听他讲,知道主动问了。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最为难得。
2.愿意去钻研难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昨天的下午自习课布置了两个题目,有难度。有灵透的孩子十几分钟就搞定了,有主动上台来问自己疑惑的点的,有在课下激烈地进行讨论的,还有钻研了一个课服时间最终成功解锁完成的。学习就需要这样一股劲头,一股钻劲儿,迎难而上。
3.我们师生之间越来越默契。上数学课,我几乎不需要维持纪律,一个眼神能解决的问题就不用语言。叫他回答问题,几乎都能按照他的能力和水平,尽量给到他机会。
或许我还是会埋怨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怨他们既笨又懒,可是现在我看到这个场景的时候,还是为自己一年来和他们的相处点个大大的赞。这种变化不是教学成绩的显现,也不是量化考核的呈现,而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默契。就像你带一个班级,有一天你会觉得“嗯,这才是我的学生!”
也许这就是身为教师的自豪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