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了解到梅州小吃众多之后我就挺想找机会去那转转,梅州离深圳不算远,不需要挑长假的时候去。今年十一,我本来计划了去别的地方进行一场看世界的旅行,可是后来临放假前一个星期我放弃了,计划的行程有些累人,我最近状态不好想休息休息。十一长假不能宅着,也因为近期状态糟糕需要换个地方调整调整,那么就去梅州吧,进行一场放松身心的旅行。我认为旅行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看世界的旅行,去没走过的地方走一走,计划一场丰富的行程,充分利用时间到尽可能多的地方去看看,累人但是充实;另外一种是放松身心的旅行,短暂的离开目前的环境,去个去过或者没去过的地方过几天舒适的日子。这次的梅州之行是一场放松身心的旅行,我没有周密的计划,放假前一天下午抢到了第二天下午出发的票之后,我在网上订了到达当晚的酒店,查了查热门景点,就这样出发了。
梅江梅州位于广东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是客家人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之一,有“世界客都”的美誉,也是客家菜之乡。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魅力,或许有的地方带给我们不好的体验,但这兴许也恰恰是特色所在。一生很长,要走很多地方,照片是个好东西,但脑海中的感觉一定会随着时间模糊,文字是永恒的,我希望今后能将旅行进行总结记录,如此才是完整的,这是第一篇。
景点
这次旅行没有提前做周密的计划,也因为旨在放松,所以只是随意的去了一些景点。
花萼楼
去之前就了解到景点之一是传统客家围屋,我一直认为传统建筑是极具特色的,我喜欢有历史感的东西。有几个景点都可以看到客家围屋,我对花萼楼最为有兴趣,只是花萼楼位于距离梅州近70公里的大埔县大东镇,没有方便的公共交通,幸运的是第二天住的青旅的老板是一个户外爱好者,他听说我想去之后联系了其他几位感兴趣的朋友和驴友,组织了一次花萼楼之行。
花萼楼位于大东镇联丰村,在外面看就是一个围起来的土质圆环形建筑,坐落在河畔,周围就是绿水青山,并没有其它景点,旁边就是普通村民建筑。从简介了解到其名字花萼楼取义“花萼相辉”,源于诗经中的“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之间的情谊就如这花与萼一样,相互辉映,寄托了主导创建此楼的林氏祖先期盼兄弟和谐共处的愿望,寓意的是客家先民在为生活的打拼中所演绎的勤勉、刻苦耐劳的客家精神。花萼楼是广东省最早、最大且保留完好的土围楼,据记载,其建于明朝万历36年(公元1608年),距今4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楼高3层11.9米,建筑面积3556平方米,为圆形土木结构,土版筑式客家民居。
花萼楼外观整栋建筑只有一个大门,从大门进入,经过大小相间的花岗岩石头铺成的廊道,就是围屋的天井,天井的地面同样是花岗岩铺成,形状不一。天井里有一口水井,水井口连着各个住户门前的排水沟。大门正对的方向是祈福处,内有观音像。两侧便是各个住户的房门,共30户,围绕圆环整齐排布,每一户都是同样的构造,既统一又相互独立,十分震撼。
二楼视角下的花萼楼建筑共3层,从任一住户门进入,可看到的是一楼的大厅,从厅门进入有做饭的灶台,空间往里延伸是单独的隔间,估计可做寝居之处。从该厅的楼梯上去二楼,木质地板,四方的空间,有一扇大窗户,朝向天井,背后开一方形小窗。大窗户外边是木条搭成的平台,我认为可放置需要晾晒的粮食等东西。从二楼的楼梯上去,是三楼的厅,较二楼小一些,三楼有门连接屋外的走廊,可通过走廊到达各户人家。三楼的屋顶下设置几根横梁,可做储物之用,一般用来放置做饭的柴火。房屋是土木结构,墙体厚实,正面对着天井,二楼的窗户和三楼可进出的门保证了光线,房屋背后墙体上的方形小窗促进前后通风,据说围屋住起来冬暖夏凉。
一楼房间内部在三楼的走廊上,看着如此巧妙的建筑,在看看远方的青山,我仿佛能想象当初这里人的生活状态,共饮一井水,亲如一家人。这种状态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几乎已经不复存在,当然这是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无论如何,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是亘古不变的。
灵光寺
千年古刹灵光坐落于粤东第一名山阴那山之中,传说有三绝和三奇,其中三绝谓之荣枯柏、顶无叶、菠萝顶;三奇是无色雀、无笃石螺、片生熟鱼。我对这三奇较为感兴趣,想去专门观察一番。第一的荣枯柏是寺前的相对的两株古柏,一死一生,相传是开山祖师潘了拳亲自栽种,距今已有1100多年,枯者枯于康熙三年(1644年),历经300余年仍矗立不倒,荣者依旧郁郁葱葱。顶无叶说的是灵光寺后山绿树成荫,枝繁叶茂,但近山的佛殿殿顶终年不见一片落叶,其中奥妙令人费解。上网查景点做攻略的时候,看到一个有趣的评论,为了验证顶无叶之说,有位朋友硬是看了好半天,我也看了一会,殿后有山林,殿顶确实不见落叶。三绝之三是菠萝顶,传闻灵光寺香火旺盛,但殿顶不见烟雾,是因为殿顶特殊的螺旋藻井结构,形似菠萝,故称菠萝顶。由1276件木构件通过超绝的工艺连接而成的结构集结了古代建筑排风系统和烟雾过滤系统,浓浓的白烟经过菠萝顶变成了透明空气,实在绝妙。
荣枯柏灵光寺并不大,不如我想象中壮观,茶田景区离它不远,多花2-3小时可以一起去看一看,我当天去得晚,为了赶在4点前下山,我并没有去茶田。倒是灵光寺所属的雁洋镇是一个值得去住两天的地方,2014年被评为国际慢城,集结了梅州众多景点,比如雁鸣湖、桥溪古韵、雁南飞茶田等,周围风景秀丽,空气极好。我没去其它景点,但阴那山脚下绿树成荫,抬眼可见山包上的柚子林,往近一些是农田和菜地,如此安静恬淡的环境已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了。后来在回梅城的路上,途径了雁洋镇的街道,正值傍晚,从车窗看出去这个小镇此刻在进行的活动是如此平凡却有一种魅力,吸引我想要下去走一走,下一次去我一定去雁洋镇住两天。
江北老街
古老的建筑总是能吸引我,尤其是充满历史感却不乏生机的街道。网上了解到江北老街大规模的骑楼值得一看,我是随便逛逛的时候走到的那里,原来离我住宿的地方并不远。道路不宽但很干净,两旁的骑楼看得出历史感,街道两旁是一些各式小店,有杂货、小吃等,平时人似乎不多。
江北老街离老街不远的地方有新建了大片骑楼,应该是旅游项目,还没有建设完善。网上推荐的景点之一学宫就在老街附近,俗称孔庙,内有孔子像。建于南宋淳佑元年(1241年),时为梅州最高学府。后毁于战乱,于元元祯二年(1296年)重修并扩建,2006年最后修复。殿门口放置的几首与梅州有关的诗作倒是十分称景,其中一首《客都春恋》颇具意境。
学宫 孔子像百侯镇
梅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有些古镇也是极为出名的,例如茶阳镇,松口镇,去花萼楼的当天也去了百侯镇进行了短暂的游览。百侯镇位于大埔县东部,是“华侨之乡”,拥有较多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是其特色。在这些建筑群中,有气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也有别具一格的大小祠堂,亦不乏典型客家民居和中西合璧的院落。历史上的百侯镇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仅从其建筑之磅礴气派也能察知一二。
企南轩按照网上的推荐,还有很多景点值得一去,客家博物馆是必须去的,然后就是雁洋镇的各大景点,除此之外,还有汐泮和南华又庐等。这次没有去客家博物馆算是一个小遗憾,因为在装修不便去游览。大多地方的博物馆都是很有意思的,一般来讲,地方博物馆陈列的东西能让人快速的对一个地方的过去历史轨迹形成大概的印象。留点遗憾也是好的,以后的时间再去慢慢补上。
梅州并非旅游热门城市,在生活智能便利的大城市生活惯的人突然到这里可能会不习惯。但这是一个让人感到幸福的地方,离开的时候我是满足的,到梅州旅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跟随它的节奏去感受当地的生活,同时也慢下来、静下来,感受自己的内心。
且以学宫门口那首《客都春恋》后半段所吟来结束这一部分吧:
我以梅雨引路,沏一壶新绿,在初春等你 / 等你,来品味水墨梅江的娇柔楚楚 / 等你,来解我一世倾心臣服 / 如初恋般全情投入 / 痴痴地,热烈地 / 爱上这一座城 / 爱上这一城风物 / 爱上这一处灵魂归宿
美食
说完了景点来说一说好吃的,美食一直是我行走的方向。
梅州被称作“世界客都”,是客家人聚集地之一,饮食以客家风味为主。客家人是以客家话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经历过历朝历代的迁徙而发展至今,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有关客家的起源主要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历史学家更赞成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为躲避战乱而向南迁徙,逐渐形成客家民系。在此过程中,客家风味饮食也得以形成。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其独特风味与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习惯息息相关,其浓厚的传统文化观念也在饮食习俗中有所反映。
我去梅州的初衷就是因为了解到那里丰富的小吃。我向来是喜欢体验各种美食的,去一个地方之前先大概了解一下都有哪些美食和小吃,哪里可以吃到地道的当地饮食,哪片区域小吃集中,到了之后见到了就知道那是值得一试的。用心感受每种口感和味道,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很走心的旅行。
去之前我大概了解了以下都有哪些美食和小吃,一一记了下来准备一样样体验。 晚上9点多到了梅州的酒店,一路上以提子土司充饥的我放下东西后迫不及待的外出觅食。不知道何时养成的觅食的习惯,先在网上看准一个地方,然后往这个地方去,路上若遇到看起来不错的店或者有兴趣一试的小食,就进去尝一尝,若没遇到,就去原先定好的目的地。如此,我可是发现了不少好吃的东西和小馆子。
粄
随便在美团上找到附近一家评价还行的云吞面,按照这个方向出发,没走多远遇到一家小店,主打牛肉粉面,看样子该是当地一家普通的小食店,还算特色,果断进去,放弃云吞面。小一些的地方这个时间很多店估计都要关门了,这家店也没有别的食客,只有老板一家人坐着喝茶聊天逗孩子,甚是悠闲。我进去先问了老板还有没有吃的,很庆幸老板说都还有。店里墙上的一张大菜单清晰明了,主食应该是粉面或粄,可以选择不同量的牛肉或者牛肉丸搭配。来之前网上了解到梅州美食之一是各种粄,网友鼎力推荐之一就是老鼠粄,那就首选老鼠粄试一试吧,再加普通分量的牛肉丸。老鼠粄这个名字给我一种奇怪的感觉,可能老鼠二字代入感太强。煮好的老鼠粄一上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原来是类似米粉的一种东西啊。接下来就该满足胃啦,满满一碗老鼠粄,加上一点芹菜碎和少许香油炸的蒜末,配上口感劲道的牛肉丸,吃起来很鲜香,汤里加了猪油,鲜香的口感更加浓郁。第一次体验老鼠粄,感觉它就是一种碎米粉,口感略硬,像以前吃过的家乡的水泡发后煮的粗米线。广东潮汕地区的牛肉很出名,这里吃的牛肉丸也是十分筋道爽口。整体体验很棒,当然,多吃几口会略微觉得有些腥,毕竟我从小吃辣,加了店里的酱油辣椒酱之后没有了腥味而且感觉鲜味不减。客家人不太吃辣,店里的辣酱并没有太多辣味,对我来说刚刚好,在广东生活了一年多,我倒是越来越喜欢这种注重实物本身味道的饮食。在梅州一共吃了两次老鼠粄,第二次是在大埔,青旅的老板带我们吃的当地的小馆子。这一次吃的是猪肝、瘦肉和粉肠煮的手工老鼠粄。一对比也就发现我上次在城里吃的是机器所做,手工的老鼠粄粗细稍有不同,尾端细,中间粗,像极了老鼠尾巴,至此我知道了它的名字如何由来。倒是挺有意思的,只是这名字还是代入感太强了,只怕有些特别怕老鼠的人会不想尝试呢。
老鼠粄之前说了梅州美食之一就是各种粄,说完了老鼠粄,再来说说其它粄。先来说笋粄,第一次吃是在大埔吃老鼠粄的小店里,虽然是第一次吃,但也能感受得出来它和店里的老鼠粄一样地道。所谓的笋粄,形状大小似饺子,晶莹的木薯粉皮包裹住主料是干笋的馅料,我吃的这个还有香菇等配料,我猜想定不是每家的馅料都一样的,不过就这名字来看,主料一定是笋是不会错的了,笋干自然是很香的,再加上其它配料提升了鲜味,只是木薯粉皮有些难嚼。吃这个的时候可以加上沙茶王提味,一种粉状调料,撒上去就行。不知道沙茶王跟沙茶酱有没有关系,感觉味道略辛,以我并不算十分灵敏味觉系统尝试过后猜测辛味来自胡椒。体验过笋粄后,谈不上十分喜欢,自然是好吃的,只是木薯粉的外皮嚼起来稍稍费劲,而且感觉不易消化,所以一次一两个也就足矣。
笋粄网上了解到丰顺捆粄也是很出名的,丰顺是指梅州的丰顺县。有天傍晚回青旅的路上偶然看到了卖丰顺捆版的小店,于是赶紧过去买一份。傍晚六七点钟,小店生意似乎正好,店里坐着四五个食客,老板的操作台前边还有几个等待打包带走,老板娘一边帮忙,一边处理着手机里不断提醒的美团新订单。老板手脚很快,米皮一好,取出置于铺了纱布的案板上,老板娘告诉他两条加咸菜,两条加萝卜干,一边拿起馅料加进去,按照顾客所点的口味分别在四个方位放好馅料后,用竹片划两刀,分成4份,再将每份的米皮进行覆盖包裹住馅料,如此一个循环,便做好了4条捆粄。捆版是当地一种普遍的小食,似乎早餐晚餐都可以吃,加的馅料不同味道不同,可以选择的馅料很多,比如咸菜、豆干、鲜笋、鲜肉等。米皮的制作看起来跟我吃过的肠粉大致一样,米浆放入抽屉式蒸笼蒸熟后取出,1-2毫米的厚度,只是口感不像肠粉一般爽滑。体验过后也一时谈不上十分喜欢,但是我能想象对于本地人来说,吃这些食物大概就像是每天看日出日落,吃饱了干活,累了休息一样自然美好。
丰顺捆粄再来说仙人粄,这名字可比其它几种粄更让人想要尝试,我是走路上不经意间看到的。似乎就是两只桶,加个篮子就构成了一个简易的小摊,我走过,看到插在篮子上边的小牌子写着仙人粄,稍一停顿,卖东西的中年模样的姐姐很热情的问要不要来一份仙人粄或者笋粄,笑容朴实而真挚。仙人粄还没尝试过,正可试一试。她揭开桶盖,说那是仙人粄,原来就是跟龟苓膏几乎一个模样的东西啊,我走累了正好解渴。她给我装了一杯,再加上糖水,直接喝,甜甜的,还有一丝清凉的苦味。仙人粄本身比起龟苓膏来略软,当然这也就是我这一次尝试的感受罢了,毕竟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同样的菜口味也是会有差别的呢。上网了解了一下,实际上仙人粄和龟苓膏从配料来看可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呢。所谓龟苓膏,是以鹰嘴龟和土茯苓两味中药味主要原料制作的膏状小食,再配以生地、蒲公英、金银花等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拔毒生肌、滋阴补肾、保健养颜等功效。而仙草粄的主要原料则是仙人草,也叫仙草或者凉粉草,主要分布于广东梅州和福建地区,是我们平时所喝的凉茶饮料的主要成分。网上一查仙草,图片乍一看还以为是薄荷,其实不然,只是形态类似罢了。仙人草晒干熬煮之后的汤汁加上适量的淀粉或者米粉之类的东西待其变成糊状后放入容器冷却之后便形成了果冻状的仙草冻,有的地方也称凉粉,客家人称仙人粄,吃的时候在加上蜂蜜或者糖水,有清热驱暑、助消化、降血脂、等功效。据说单以仙草也能做出仙草冻,因为其含有丰富的可溶性多糖类物质,溶于水后可以凝固成胶状。如此了解下来,真真觉得仙人粄是好东西。
仙人粄老鼠粄、笋粄和仙人粄比较常见,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它粄,比如味酵粄、荞粄、钵粄、清明粄、萝卜粄、甜粄、鸡颈粄、糟麻粄、酿粄、黄粄等等。看过网上的图片,发现钵粄和味酵粄我也尝过了呢,有天在江北老街上转悠的时候,看到有一小孩爸爸正给他买小吃,街边一阿姨推着小三轮车在卖,老街上这样的场景吸引了我的注意。而且在我的观念中,这样形式的小吃一定是当地的特色,不可错过。阿姨卖的正是钵粄和味酵粄,只是我当时并不知道它的名字罢了,卖东西的阿姨普通话不算顺畅,除了指明要买什么,我便没有跟她有多一些交流。味酵粄口感黏黏的,味道有些奇怪,我不太欣赏得来,吃过这一次之后大约已经成了我不想再次尝试的东西,不知道它分不分口味,如果以后遇到其它口味倒是可以再试一试。钵粄大约就是一种米糕,不知道加的是色素还是天然物质,蓬松的红色米糕极为喜庆,口感也是黏黏的还有些硬,兴许刚做出来的会更美味一些。看了网上的描述倒是很有意思,钵粄也叫发粄,是梅州人特有的一种节庆小吃,用米粉浆掺入红色酒糟等佐料,充分发酵倒入小陶钵蒸熟而成。蒸好的钵粄,颜色呈喜庆的红色,且粄面有笑脸般的裂缝,所以客家人也称它为“笑粄”,钵粄一定要蒸出笑来,食物的意义远不止满足口腹之欲。
钵粄和味酵粄在计划去梅州之前,我并不认识粄这个字,更不理解这是什么东西,但是看了网上众多的推荐,我对它充满了好奇。在我的观念中,同样名字的东西必定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然而体验了一番,我有点恍惚,心里有一个想法就是似乎在这里许多小吃都可以叫做粄。我老是试图找出一点各种粄之间的共同特征以猜测它如何得此名字,但是我所尝试的各种粄从原料、形态、口感、做法上皆找不到共同特征。如此只能求助网络,参照百科上的解释,粄,字从米,从反,反亦作饭,米与反联合起来本意为大米制作的食物。就我所尝试的几种粄来说,除了笋粄以外都用到大米做原料。粄作为客家人的一种特色米食,真是极为丰富的。食物的演变和发展与生活水平和喜习惯息息相关,我倒是极有兴趣去了解粄这种食物的来源,却发现网上信息并不多。也罢,哪能什么都了解清楚呢,存在即是自然。
腌面
说完了粄,应该来说一说腌面。很多人知道梅州,是因为腌面和三及第,这两样东西似乎就是梅州这座城市的名片,就像我家乡云南的过桥米线一样。在初到深圳的时候,出于对梅州腌面这个名字的好奇,我就曾尝试过一次。腌这种处理食物的方法在我的观念里停留在咸菜和腊肉上,我第一次看到腌面这种东西,难免联想,按照我的观念自然想不出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只有尝一尝一探究竟。按照网上的推荐,一份腌面配一份三及第汤,体验下来感觉并没有很棒,汤还可以,就是面太硬,而且吃起来很腻,我也没有感受到所谓腌面的腌到底是什么手法。到梅州,自然一定是要吃当地的腌面的。地道的吃法是一碗粉面一碗汤,汤的选择很多样,有三及第、全猪汤、猪肚汤等。不知是不是因为文化底蕴深厚的原因,三及第最为出名。第一次在深圳尝试了腌面和三及第的时候因为实在想不出三及第这个名称的由来我就有了解其渊源了。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后人用猪肝、瘦肉、猪肚子三种食材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汤由此而得名。“三及第”寄托了一种尊儒重教、立身功名、报效社稷的思想。
由于在深圳那一次不算美好的体验,我到梅州腌面馆子吃的第一顿是腌粉,汤自然是要选择最出名的三及第汤了,瘦肉、猪肝、粉肠加上新鲜枸杞叶,和腌粉搭配起来清淡爽口,感觉若单吃一样,定是有些腻的。梅州人应该是早餐时间吃腌粉面最多,既然来了一个地方,自然要尝试一下当地的生活方式,所以一天清晨我懒洋洋的起床收拾完出门后还是选择来一碗腌面,没有上网上找推荐,就近选择了一家路边的小店。当时9点多,对于我来说还是早餐时间,后来得知这家店早上5点半到6点间便开始营业了呢。因为已经吃过腌粉,这次想尝尝地道的腌面,可是因为腌面卖完了我只能选择腌粉。至于汤,老板问我要什么汤的时候,我还是选三及第,只是配菜除了枸杞叶的都可以。全猪汤也是网上极为推荐的,仅次于三及第。全猪汤顾名思义,需要猪的各个部分,猪肠、猪心、猪肺、猪肝、猪腰等内脏缺一不可,猪头、猪尾、猪肉、猪血也选一点,这样汤中的猪肉味就很全面。但是网友评论都指向说全猪汤偏腥,我吃不惯腥味,还是不冒险尝试了。这家店的老板人特别好,小店空间不算大,他一边给我准备吃的一边跟我唠了几句。那时候我在梅州只待了一天两晚,可是所遇到的人给我一种特别的感觉,陌生但不生分。老板把汤拿给我的时候,特地跟我介绍说汤里加的是红背,有降血脂、助消化的功效。汤里煮好的红背看起来跟小菠菜很像,绿油油的东西总能增加我的食欲,吃起来稍微有些苦味,我倒是挺喜欢的。
腌粉和红背三及第跟老板表明了我听喜欢这个汤之后,又跟他多唠了两句。这家的腌粉跟我前一天所吃的那个口感竟然有不小的差别,这个质地松散一些,口感更软一点,对比之下我更喜欢这个,也能感觉出今天吃的这个更为地道。我特意问了老板,得知一开始端出来时候撒在腌粉上边的金光碎末是油炸的蒜末。除了这个蒜末腌面里似乎并没有加多余的调料,但是仅就这一样拌进去就已经足够好吃了。以这样一份早餐开始新的一天真是一件特别美好的事啊。
盐焗鸡
既腌面之后,梅州最为出名的还有盐焗鸡。盐焗似乎是我来广东之后才听说的,是广东一带客家人的特色做法。焗是指一种利用蒸汽使密闭容器中的食物变熟的方法,盐焗则是利用盐作为加热介质将原料包裹住加热成菜的做法。盐焗鸡是一道传统的客家名菜,由来已久,有关它的由来也是有不少典故,相传至今,这些故事还是挺有意思。
我既到了梅州,自然是要尝一尝地道的盐焗鸡的,老街附近一带有很多挂着品牌的盐焗食品店,可以真空打包,看网上推荐说随便哪个都是挺好的。我自然只想尝一尝最新鲜的,我去雁洋镇的那天在梅州市里老街上的一家店里买了盐焗鸡腿和豆干,正好带着在路上作为零食。从梅州市里到雁洋镇公交有好多个站,我坐上公交便迫不及待的想要尝一尝,当然,我出门晚加上坐车很坎坷,也差不多到了午饭时间。一打开,哇塞,闻起来就已经让人垂涎欲滴,味道真的很香。豆干的口感让人难忘,方形的豆干,吃的时候再切成条,外皮呈黄色,内里保留豆腐天然的白色,这个豆干吃起来内里爽滑,外表稍有嚼劲。满嘴的咸香之外,还有一丝胡椒的辛香,我大概毕生难忘了。对比之下,盐焗鸡腿并没有给我太难忘的体验,但比我在深圳吃过的好吃是一定的,而且可能由于我爱吃各种豆腐的原因,所以这个豆干给我的印象更为深刻吧。
盐焗豆干除了鸡腿、豆干,还有很多盐焗类食品,比如鸡爪、鸡翅等。至于盐焗鸡,我后来一天在青旅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吃饭的时候又再见到,吃完坐着闲聊的时候我啃了那只精瘦的鸡爪子,真是特别香。只可惜我当时肚子很饱是在吃不下鸡肉了,也罢,下次再去好好吃。味道带给人的回忆总是难忘的,写到这里,我脑袋里都是盐焗的香味了。
盐焗鸡大埔薄饼
再来说一说大埔薄饼,也是梅州美食排行榜上排名靠前的小吃之一,我是在去花萼楼的当天吃到的。下午2点左右,大埔县城的骑楼老街正热闹。青旅老板带我们走进一家小吃店,给每人点了一份薄饼。除了我们一行人,还有其他人在等待,做薄饼的老板和老板娘凭借默契的配合和熟悉的操作忙得有条不紊。薄饼的特色大概就是薄,将做好的薄饼摊平置于案板上,加上肉末和豆干、香菇等做成的馅料,折叠并包裹住,做法类似于丰顺捆粄,只是一个是米浆皮,一个是面皮。薄饼的馅料自然是延续客家风味的咸鲜,饼皮虽薄,但极具韧劲,还有些干香。
说到大埔,值得一提的还有等待薄饼的时间里在小吃店旁边的小摊上看到的红柿子,通体红色,不像我平时见到的柿子是橙色,问了同行的梅州人,他也表示似乎是第一次见到红色的柿子。我相信小县城的老街总会有让人惊喜的发现,比如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的特色农产品或者特色小食。不知道我为什么总对古镇、古城、老街这样的地方有所向往,甚至是迷恋,兴许因为骨子里天生就爱怀念过去,所以历史遗留下来的蛛丝马迹总能让我欣喜。
不可多见的红柿子写到这里一个奇怪的想象突然在脑海里冒出来,我打开一扇破旧的房门,灰尘顿起,透进来的那束光线里无数尘埃颗粒在飞舞。除此之外,映入眼帘的都是黑灰,落满灰尘的木头架子和一些不知年代的杂物,新的旧的蜘蛛网层层叠叠,犹如朦胧的薄纱。只有光线明亮处的一两只结网的蜘蛛透露出生命的气息。有点像是恐怖片开场哈,不过只想表达如果一般人看到这种场景估计都是避之不及,而我会控制不住自己想去探索的欲望。在我眼中,层叠的灰尘和落于地上的木头渣滓无不透露出生命的过往,背后亦是百态人生。当然,我并不是一个探险家,我只是感受派。
(好想在这里插一个表情包,又怕破坏我一本正经的氛围哈哈哈~)
梅菜扣肉
扯回正题,说完这几样,想来说一说我迄今为止我吃过的世界上最好吃的梅菜扣肉。我一向不会对某个事物有很高的评价,这是第一次。相比较美食,故事更加重要。梅菜扣肉是在雁洋镇的农家乐里吃到的,如果没有蔡叔和顾姨,我定是要错过这些美食了。去花萼楼的当天有幸认识了一对广州夫妇,也就是蔡叔和顾姨,50多岁的年纪,夫妻二人在梅州常住。俩人旅行走过不少地方,同样是热爱生活,喜欢体验美食,感受大自然的人儿。花萼楼之行与他们俩坐同一辆车,虽然是初相识,但他们亲切、诚恳,我也打开心门同他们交流。出去玩认识的人多了,我发现爱旅行的人大都喜欢与人交流,尝试着对感觉舒服的人打开心扉的聊聊天,慢慢的我也变成了一个爱与人交流的人呢。
花萼楼之行结束的第二天,我去雁洋镇,头天跟蔡叔提起过我的计划,他说他们第二天也去那边。第二天早上9点多,我才在梅城吃早餐,他们就已经到了那边,并给我发消息让过去一起吃午饭并给我发了位置,是一家农家乐,地图显示离我要去的阴那山不远。换做以前我可能会找个理由拒绝,毕竟刚认识又涉及一些人情的东西我总是烦于去应对,但现在我的想法不同,面对别人真诚的邀请,如果不是有走不开的事定是要去的。我答应下来,并告诉他我还在梅城,等公交过去估计会晚,如果晚了请他们先吃别等我。听蔡叔说他们在那边请客吃饭,又是农家乐,我一直觉得是至少一两桌人的饭局,我晚一些到的话影响不大,主要是应他的邀请去一下,吃多少东西倒不在意呢。因为事先查不到公交车次,不知道去雁洋镇的公交这么难等,还错过了早上最后一班直达的车次,只能再去换乘其它路线,以后出门还是要趁早啊。路上与蔡叔保持联络,将近12点他跟我说才杀鸡,后来说饭局推迟到1点了,我想还来得及。坐公交的经历也算坎坷了,到的时候已经将近1点。蔡叔走出来接我,饭馆里有几桌人吃得正开,顾姨单独坐了一桌,一见我就很亲切的起身相迎。感动顿时涌上心头,我一直误会了,其实只有他们夫妇俩人,他们一直再等我。我既感动,又有些愧疚,后来在吃饭时他们说假期人多中午坐满了人,现在刚好,有空桌。可能因为雁洋镇环境好,他们常过来的原因,渐渐的跟这边的一些饭店老板很熟,一路走上来都有不止一位跟蔡叔打招呼。这边的人都极好,他们之间的对话、交流都给人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后来我们就餐的那家饭店老板开车送我去阴那山,路上与他随便交流了几句也都是同样的舒服的感觉,似乎这个地方的人就是这样亲切、友善,当然,这是后话。
回到食物上来,除了已经在做的土鸡,还点了梅菜扣肉、萝卜青、萝卜丸子。土鸡一鸡两吃,蒸熟吃肉,部分煲汤,汤里加了青苗。土鸡肉鲜而不腥,没有太多的调味料,纯粹的客家风味。萝卜青我是第一次吃,以前从未听说过萝卜苗还能吃,吃起来略微有些苦凉的味道,据说是极富营养的。萝卜丸子就是萝卜丝加上木薯粉及少许调料做成团后蒸熟,萝卜的清甜口感极为突出,不过蔡叔说今天这萝卜不够好,也确实是没到真正吃萝卜的季节呢,冬吃萝卜夏吃姜嘛。至于梅菜扣肉,我真的是毕生难忘了。梅菜是老板自己做的,4厘米左右一段的梅干菜吃起来香软又有嚼劲,吸收了些肉的味道又保留着它本身的干香,顾姨不断称赞这个梅干菜好吃,配米饭吃真是特别棒了。猪肉是当地的土猪肉,据顾姨说这土猪肉不一定时时都有,老板跟认识的人提前预定才能吃到。我吃过多次不同的梅菜扣肉,有次部门聚餐曾去过一家评价蛮不错的粤菜餐厅,也点了梅菜扣肉,但是与雁洋镇的这个相比真是相形见绌了。雁洋镇的这个梅菜扣肉,口感和味道自然是不用多说,重要的是差不多4份瘦肉一份肥肉的比例真的是恰到好处,一点都不腻,酥软的扣肉再配上干香的梅菜,真的是绝配啊。这家饭店的分量不算很大,一份扣肉六七块的样子,我觉得我可以吃一整份。
梅菜扣肉/清蒸土鸡/萝卜丸子说起这个梅菜扣肉啊,心里都是幸福的感觉呢。而这份扣肉带给我的深刻印象,既来自于它考究的食材和令人惊艳的味道,也来自于吃到它的幸运。我始终觉得人海茫茫相遇即是缘分,能珍惜的我便会认真对待,敞开心扉的去交流、分享,大多时候都是快乐的。直到现在,我都想要与我的朋友去分享,想要带他们也去尝一尝这令人幸福的味道,希望未来能有机会吧。
蜜柚
提到梅州,许多人都熟知的还有蜜柚,梅州可是著名的金柚之乡。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梅州市里一些路灯都是柚子的形状,这是金柚之乡的可爱之处。去梅州之前我只知道柚子就是柚子,去完倒是对柚子品种、口感以及成熟时间都了解了呢。去花萼楼的路上,我在车上第一次见到成片的柚子林,柚子是这边种植的主要作物,路边以及远处山上都是绿油油的柚子林,10月初正是柚子成熟的时候,大只大只的青黄色柚子挂在树上的场景在我看来特别有意思,秋天真的是收获的季节啊!后来在阴那山,我得以到柚子林里走一走,近距离的看看那一颗颗挂在翠绿的树上饱满的大柚子。吃过很多年的柚子,却是第一次亲眼看到它长在树上的样子,这种感觉很奇妙。
大柚子路上听同行的人科普逐渐知道了一些柚子品种、口感和成熟的季节,就记住了一点,沙田柚成熟最晚,而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越放越好吃。在阴那山还尝了文旦柚,各种柚子令人有些眼花缭乱。走前的头一天晚上回青旅的路上拐进了一家水果店买了两只三红柚,售货员是一位年轻可爱的小姑娘,跟她聊起来说我觉得柚子太多品种记不过来,她跟我分享梅州的柚子只要记住4种即可:红肉柚、三红柚、蜜柚和沙田柚,如此倒是清晰了。 柚子营养价值极高,用蔡叔的话说,专治富贵病。关于柚子的功效参考网络上的说法就好了,比柚子种类还要复杂,我只记得阿均跟我提了很多遍的一句话:柚子包治百病啊!
慢城&青旅
写到这里关于吃的玩的都记录得差不多了,想顺带提一提慢城文化和青旅文化。慢节奏的梅州带给我极大的舒适和满足感,而这份满足,极大部分归功于我所住的那家青旅。
先来讲慢城,之所以提这个是因为了解到雁洋镇是国际慢城之一,出于好奇我就多了解了一些相关的东西。慢城运动起源于意大利,是一种新的城市治理模式。慢城也是一种新的城市哲学,慢并不是慢本身,而是说可持续的发展、更有效率的工作,以及更有诗意的生活。我认为慢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我们生活在一个速度至上的时代,而我始终认为生活的关注点应该放在其本质的东西上,而这些似乎和快发展的环境是冲突的。希望自己后期对于慢生活哲学的思考更加深入之后再来写一写相关感悟吧。
梅州是一个节奏缓慢小城市,同很多国内的三四线城市一样,年轻人大多离开家乡到大城市工作,但这个地方的老年人有独具一格的风貌,健朗、利落,一个明显的现象是老年女性多留着类似的齐耳短发且极少身材肥胖之人。去完梅州我始终在想一个问题,是不是生活节奏慢一点,人的幸福感就会强一些。令我感受极为深刻的是在梅州遇到的每个人都很友善,从来没有哪个地方的人带给我这样的感受,一定是因为内心幸福愉悦所以脸上常常带着笑容,也不易生气,不喜计较吧。
短暂的4天,我遇到了许多人,感恩他们带给我美好的体验,和他们或多或少的交集都值得记录。后续还在联络的蔡叔叔夫妇和阿均且不用多说,那些容易在时光中黯淡的简单的善意和片刻的美好要先记录下来。街边遇到的奶奶卖的肉丸有幸福的味道,现场用牙签串的肉丸,奶奶给我串满了最后又戳了一个大丸子,满满一串快要掉了,她让我先把大丸子吃了再淋上酱汁。我能感受到她对我一个讲普通话的外地人的特殊照顾,我有些讶异又感动,拿着那串肉丸子心里已经满了。还有腌面店的老板,我选不定要什么汤只跟他说了不要枸杞叶,耐心友善的他给我煮了红背还关切地问我吃不吃得惯,给我介绍红背的功效,这不是出于一个饭店老板对顾客的耐心服务,这就是人之常情,朴实而真诚。送我去阴那山的雁洋镇农家乐的老板,有着普通生意人的精明,更将梅州人普遍的好客友善传达得极好,好德行才是最高明的生财之道。印象深刻的,还有在公交站我向他打听公交线路的小弟弟,年纪尚小,有些腼腆的他会呈现给人一种不耐烦的错觉,其实他是乐于助人的,给我的感觉很像《恶作剧之吻》中江直树的弟弟,所以印象深刻。梅州之行,我没有遇到任何有一点恶意的人,当地人都发自内心的对人友好,对外人更是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家乡引以为傲,也想要把这份美好带给旁人吧。
被我吃掉了一个的肉丸(超好吃!)再来说说这次旅行我所住的青旅和在那遇到的可爱的人们。这一次的青旅给我很特别的体验,让我想要深究青旅文化,探一探美好的根源。
青年旅社的概念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旨在通过旅社服务,促进各地青年人之间的文化交流,鼓励青年人尤其是条件有限的青年人去认识自然,认识世界。基于它的初衷和经营理念,青旅的房间设施一般都比较简单,价格实惠,不同于普通酒店的是,青旅会有一个特色的公共区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场所。一家文化氛围活跃的青旅十分难得,以前出行我也住过青旅,对个人出行而言既实惠又相对安全,而这一次住的青旅刷新了我以往的认知,住青旅最重要的是为了遇到有趣的人,为了自由开放的交流环境。
一家有灵魂的青旅一定无处不渗透着老板的思想,真正热爱的人才会去打造这样一个事业。梅州似乎只有这一家青年旅舍,老板是学设计出身的,屋内的装潢以及摆件都很考究,风格很古朴,也不知道老板到哪里搜刮来那么多有特色的老东西,木头椅子、漆木的化妆盒和背面印了嫦娥那种老式圆形镜子、边缘生锈斑斑,还有有些略微破烂但又不乏美感的竹编器具,很多东西我小时候见过后来就随着时间慢慢消失了,开合的木头柜子我家里倒是还有。店里的墙上不止一处印了哪咤的壁画,老板估计是一个有些叛逆又怀旧的人吧,来来往往的人,谁都有故事。
房间里的小细节 青旅老板曾做的杂志在那里住了3晚,最享受的就是晚上在大厅和他们谈天说地,阿均、红衣服的哥哥、快结婚的英语老师、从杭州过来的青岛小哥哥、曾经的大学室友现在还一起旅行的3个小姐姐,相互交流中,倾听他们的故事,也分享我的想法。我兴许会很快忘记我们聊了什么,却忘不了那种无所顾虑的分享的感觉。
青旅一角 走前的最后一餐(with阿均&杭州小哥哥)被强烈安利的百香果汁其实很好喝~我慢慢的也变成了一个爱分享的人,但在平日里却不得不经常提醒自己要有所保留,这样有点累人。幸好在旅途和平日的思考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频率,今年是变化明显的一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做让自己内心愉悦的事情,无需过多在意。人与人的交流中,真诚特别重要,在平时的交际中却有些难得。善待每一份来自他人的真诚,也不要吝于诚心待人,人生很短暂,得失都是平衡的。
我相信敞开心扉,会收获阳光。旅行是在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也是在找自己,和他人交流,也和自己的内心对话。这个过程鼓励我们去做出一些简单但意义非凡的决定,让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值得期待。
一只安静喵我是真的对梅州这座城市恋恋不忘,未完待续吧~
2018.12.13结(断断续续历时两个月。。)
注:图片均来自个人拍摄&文章和照片版权归张醒醒所有(部分取自百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