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无忧·日更
孩子对生命能有怎样的思考(二)

孩子对生命能有怎样的思考(二)

作者: 在路上2023 | 来源:发表于2019-10-30 19:39 被阅读0次
    孩子对生命能有怎样的思考(二)

    ——《永久的生命》《植树的牧羊人》教后记

    七年级上册的课文《植树的牧羊人》无疑是一篇值得玩味的学习素材。我将学习的重点设置为字词学习积累、基本内容的把握,在此基础上,最后的重点放在人物的评价上,如果还有时间可以谈学完文章对个人的启示和收获。

    在上课前,任课老师带学生进来,她略带歉意地告诉我,这个班昨天没有安排学生预习,课文较长,不知道怎么办。我表示理解,没关系,反正课堂上是需要学生读课文的,课堂上读书的时间我是有考虑和预留的。看着学生一个个地抱着厚厚的《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有的字典已经很旧了,一则是年代久远,版本比较旧,同时也是翻阅过多,显得比平常更厚,我心里有了一丝敬意,这些孩子多么好学啊。反躬自省,我有多久没有翻阅过字典了,我们身边能见到的字典哪一个不是簇然一新的?

    孩子对生命能有怎样的思考(二)

    上课前几分钟,我告诉孩子们,马上要上课了,课文比较长,大家提前也没有预习,那么,课前的几分钟我们先看看字词,看能不能读准写会。很快就上课了,我简单地导入,然后开始了字词的学习。在展示的字词当中,除了声调读不准之外,正确率非常低,十个词中能读对的只有一二,我一一正音,然后引导学生齐读两遍,但他们的习惯是读三遍,我没有干预,任由他们洪亮地读完。但可喜的是,后面的三个成语积累,孩子们在没有学习课文的情况下,都纷纷举手,根据意思说出了成语,分别是“不毛之地”“刨根问底”和“沉默寡言”。可见,语文学习作为母语,它有一个习得的过程,并非所有内容都要课本上学过才会,我表扬了他们。

    本单元继续学习默读的读书方法,具体要求是: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一气呵成读完全文。我将这部分内容展示给学生,同时给阅读提出明确的任务,即标出段落层次、画出重点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并进行询问,什么是重点句子和关键词语,对于学生可以理解的部分不做重复。并进行了提示,哪些是关键词语,比如关于时间的词句、环境描写的词句和对人物评价的词句。于是,学生开始带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和标注段落层次,在教室中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不动笔,只用眼睛在看,我做了一下提示,同时,在黑板上写下关键词语包含的内容:时间、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及评价。这样,学生们都拿起笔来勾画了。全文3047字(含标点),根据课标要求,初中生阅读要“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这是九年级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标准,现在初一,应该有所下降,同时考虑到当地学生的汉语水平,我觉得学生应该可以在8-10分钟阅读完。10分钟后,我发现很多同学还在埋头看书,我进行了统计,未读完的同学讲举手,当时举手的同学大约有15人左右(全班40多人),于是我延长2分钟时间。对于这2分钟,夏老师在评课中提出,给未读完的学生延长时间让他读完是对的,但这2分钟对于那些读完的学生,是否应该说句话,诸如“读完的同学可以思考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等,要简洁易操作。如果指令太长,学生还没听懂时间已到,如果太复杂,学生2分钟也完不成。

    孩子对生命能有怎样的思考(二)

    2分钟后,开始询问学生所找的重点语句即文章的中心句。这里似乎是指令模糊,前三位同学找到都不是,有的是环境描写的,有的是人物评价的,我耐心地点评完继续提问,有同学终于读了最后一段话的第一句,“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我引导学生寻找,在文章的前面,也有类似这样总结全文的话,能不能找到,于是学生找到第一段:“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因为这是文章的总领段落,与最后一段形成一个照应关系,这一段的分析就至关重要。有了重点句段,现在从其中寻找关键词语,我让学生齐读这段话,并尝试从这段话中找出三个关键词。经过比较和讨论,最后一起找出了“长期”“留下”和“好人”,有了这三个词,依次来梳理文章的脉络就清晰了。从“长期”来将时间有关的词梳理清楚,文章的结构就清楚了;从“留下”寻找文中环境描写的词,将变化找出来;最后从“好人”入手,进入对人物的评价。

    在这部分的分析中,有几点值得一提。一是提到牧羊人“长期”做的事,有多少年,寻求关键信息时,除了个体的年月之外,学生还发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在军队待了五年”“几乎每年都去看望”等,总结起来就是不只是“1913年”“1945年”这样的明确的词是表示时间的,其他暗含时间的词,也一样需要关注,由此来推断作者做事的时间。二是在概括每层的含义时,分别概括为“初遇牧羊人”“______牧羊人”和“最后一次见到牧羊人”,第二次相见时,有学生概括为“再见”牧羊人,我追问道“再见和初遇是不是不同呢?第一次是不期而遇,而第二次却是战后他特地去的,能不能换一个词?”于是学生想到了“寻找”“拜访”“看望”等词,这个词语的推敲无疑是一个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三是对于文章的结构再进行一次全面地把握,结合粗略的板书和刚才对全文的梳理,我们明显地看到,文章的开头有一个总领全文的段落,最后有一个总结的段落,中间依照时间顺序来展开,文章虽长,但结构清晰,易于把握。

    孩子对生命能有怎样的思考(二)

    在前面做了充分地铺垫之后,则是一个综合能力的展示,即对人物的评价,主要借助课后第二题的示例,仍旧要发挥示范的作用,这个示范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分析,然后再进行操作。“他是一个极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 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 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一丝不苟, 不愿马马虎虎地过日子。”这个评价的小片断看似简单,实质上却是一个难得的表达训练的例子。即先要对人物进行总的评价,这个词可以是“认真”“伟大”“无私”等,随后要进行分说,即具体表现,例子中说的是“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接下来进行补充说明,从文中梳选相应的信息一一列举,最后再进行总结,但这里考查的是学生词汇的积累程度,不能再重复开头的话,而是将认真换成了“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当学生经过了这样一处小的片断训练,无论对文章的信息筛选,人物评价能力,还是对表达训练能力都会有所提高。只可惜时间不允许,本部分虽已设计,只能在口头上进行了简单地总结,一带而过。

    当我回头细想,这一课因为前半部分耗时较多,却未能总结提升到文章的思想意义,未能引发学生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时,略感遗憾。但也欣喜地看到,学生面对长文,能够学会去阅读和提取关键信息,能够对字词的使用进行斟酌和推敲,能够对文章的思路有初步的认识。其实,语文虽有人文性的一面,但这是建立在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和学习的基础上,切不可脱离了语文活动,而去生拉硬拽,每篇文章非要讲点什么,或者一篇文章就是为了讲点什么,最终都单一地落在主题上,这是不可取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我意识到,语文课固然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意义,但它一定是通过对词句的感知,从字里行间提炼和品读出来的,而非一味地指向主题,而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本次教学活动,最大的收获在于如何寻找教学的起点,并由此展开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的确定决定了教学终点,但教学的起点却存在差异,我们要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同一个问题下面可能能让每个层级的孩子有事可做;同时,字词的教学是一个不容易忽视的重要环节,千万不要把它当成障碍给清扫,在这里如果能够用心捕捉,关注前后知识的勾连,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积累和运用词语,唤起以前学习的记忆,则为学习本节课开了一个好头。最后,夏老师就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提出了三个方向,即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不要旁逸斜出,不要想当然,当出现问题时,在文本中寻找答案是最好的方式;引导学生转化自身经验,只有将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文建立联系,他才能真正地理解贯通;引导学生思维碰撞,当学生的思维出现碰撞时,教学的时机就来了,我们课堂上就应该营造这样的氛围,有效地引导学生点燃思维的火花。

    孩子对生命能有怎样的思考(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对生命能有怎样的思考(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psa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