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一口气把,利用了一下午的时间通读了一遍凯特·肖邦的《觉醒》。最喜欢里面的一句话:“盘旋在那些习俗与偏见上空的鸟要有一双对坚硬的翅膀,而那些翅膀软弱的鸟,摔得遍体鳞伤,濒临死亡,在地上挣扎。”最后女主人公艾琳娜跳海自杀时的坚定与绝望,同几年前我读到的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里安娜卧轨自杀的场景是何其相似。而唯一不同的是,一个是脱掉全身的衣服以美丽的酮体回归本心,另一个是盛装打扮以高傲的姿态找寻自我。
我立时上网查了一下,都是十九世纪中后期完成的作品,只不过一个是早期被冠以女性思维传播女权主义的禁书的短篇故事,而后者却通过贵族夫人安娜追求爱情为主线表现俄国新旧社会的真实写照。虽然后者的影响与成就远远大过于前者,但前者的争议之大却的的确确说明了这部“灵魂的有毒悲剧”里艾琳娜的离经叛道与传统女性相夫教子的形成鲜明的冲突。里面说“一个人不可能有比为孩子放弃自己的生命更大的牺牲”,她的丈夫,她的孩子,还有她的老父亲,以及来自她的领居们的闲言碎语,这些但艾琳娜偏偏无视那些横亘在她面前的无数个问题,她唯独选择了一条最凶险最孤独的道路,冲破礼教,打破世俗,努力地活出自己想要的独立的姿态,重拾画画的乐趣,搬出丈夫的家,观看赛马的比赛,毫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勇敢地追求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及她内心深处最缺乏和渴望的爱情。
为什么小说从一开始就道德问题颇受争议呢?为什么女主人公只为追求自我实现不愿成为丈夫的附属品就充满了抗议与批评呢?这种精神上的自我救赎和毁灭性的自我保护,是对丈夫的不闻不问,对阿罗宾的寂寞有染,还有始终对罗伯特的旧情难忘,都是以高傲独立的姿态不被众人所理解的。庆幸的是,当所有人,她的丈夫,她的老父亲,和她的好邻居们都不理解她的时候,她却在大海的怀抱中得到了最后的解脱。她该是何等的孤独和绝望才最终走到了那一步的啊?说她美丽优雅,却又敏感卑微。说她坚强独立,却也寂寞空虚。她在格兰德岛的跳海自杀,不仅是对自己冷漠失败的婚姻之缚的觉醒,也是对自己虚无缥缈的未来之路的觉醒。因为尽管她一厢情愿地保持着对生活的无限憧憬与热忱,也改变不了现实世界给予她的谴责与不被世人理解的苦楚。
你说,要是最后罗伯特在那个“鸽子房子”里等着她回来,一起手拉着手勇敢地面对世俗的批判与谩骂的话,艾琳娜的觉醒之路会不会不那么决绝与孤寂呢?结局会不会不同呢?那可无从猜想。或许他俩会私奔?会一起逃离格兰德岛?会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不会的。这些事情都不会发生的。因为他最终还是没能接受她的爱,因为他最终还是无法和她正大光明地相爱……
有一个永不消隐的欲望
用殷红的颜色
刻在金色的大地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