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知行合一王阳明》之后,真切的感受到什么是纸上得来终觉浅,世上没有哪一种方法和准则可以让人计划打量着走完一生。我对阳明心学的研读并没有触动心底般的感悟至深,反而更加困惑。一直以来心里都很浮躁,也深知此心不安一生功业难成,用书中的话解释是我从小就在一个极为复杂的世界不停折腾,和外部世界的较量中,只有绞尽脑汁,反复思考,才能取得胜利,所以没有时间关注自己的内心。现在想要回头光复时才发现为时已晚,此时蒙在心头的私欲的灰尘已经形成了一座大山。
可能阳明心学并不适合现在的我,但我仍希望在这伟大的哲学思想中吸收精华。龙场悟道之后的王阳明仿佛开启了上帝视角,所为之事无所不成,达到了传奇人生的顶峰。心学的作用不可否认,但作为一门学问能产生神奇效果的还是令人十分不解。在了解了王阳明一生经历后才知道知行合一并非凭空顿悟,而是在不断反思、修练之后,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
王阳明是古代的神童,四岁能熟背诗词文章,十一岁所作诗文惊艳四座。并且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父亲王华是金科状元,时任吏部尚书。少年的王阳明便思考何为天下第一等事,立志做圣贤,所谓自古哲人少有出身贫寒者,王阳明天生就具备成为圣贤条件和资源,加上绝顶的天资与勤奋,所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在三十岁前便参悟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精髓。成长过程中更是遇高人指点,深得其兵法真传,为日后戎马生涯屡建奇功打下基础。更重要的品质是他对学问有着超乎常人的热情和专注,二十岁格竹七天七夜最后以吐血而告终,从此与程朱理学决绝。而立之年发觉自己研究广泛却无坚持的唯一方向,登泰山感叹半生已过,转而决定倡导身心之学。在遭到当权宦官刘瑾迫害后,体会到了官场黑暗和世事无常,经历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挫折:锦衣卫大牢待死的恐惧、不毛之地流放的绝望、瘴疠荒野独处的孤寂。终于在三十六岁,龙场山洞的石棺中大彻大悟,创建心学。
我一度在想如果王阳明不创建心学,他一生的成就也会是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所以我在仰望圣人的时候要先了解圣人,而不是盲目跟随学习。以王阳明自己的话说致良知看似简单,但这是他在百死千难之中得来的,如果不重视会很容易走向岐路。阳明死后心学一分为七,左派洪流的崛起与消亡也证实了这一点。心学思想是王阳明本人以高绝的天赋积累了三十多年的各种知识,在遭遇艰险身临绝境后的体悟。以我现在的阅历和知识自然是无法消化如此精深的圣人学问,心学是儒家的分支,我对儒家的思想本来就很模糊,《四书》、《五经》没有读过,作为心学源泉的《大学》更是没有深入进行过研究。
在学习心学之前首先要学王阳明,执着、专注、热情。儒家讲要先定志向,志向定了之后才能心中安静,心中安静才能处境安宁,处境安宁才能虑事精详,进而才能成就事业,真正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这是不能打乱的本末次序。从完善知识系统,到建立思想体系,再到运用到实践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阳明人生最后的四分之一才到了实践运用这一步。所以若天命在吾,也只能是大器晚成了。
今年二十七岁了,年纪不算小了,但我还是很庆幸能领悟到这虽然很浅显的层面。以往种种颓废堕落的喜好虽然浪费了很多大好光阴,但我不能否认自己的过去。每一个时期的我都是一步步成长才有了今天的我,存在一点偏差我现在就不一样了。因为今天的我对未来是有信心的,所以对过去我不持抱怨态度,鄙夷过往年少无知的行为是一种背叛,我喜欢看别人的历史,所以我也尊重自己的历史。
读完这本书附带的感受是自身知识的匮乏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浅薄,现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经典似乎距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课本上很少出现,大学专业也是极度冷门,社会当中更是无谋生之处、用武之地。我在学习这些古典的时候会被人说是书呆子、闲着没事干、无聊复古,似乎社会的认识已经快到一个极低点了。自1919年以来我们和古代世界就开始割裂,新世界给我们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在将它的弊端一点点积累,对传统的态度过犹不及。曾国藩说“中学正身心,西学应世事”,现在若是放弃了中学,身心怎么正?教育普及的今天仍然乱象丛生,科技越发达反而人心越丧乱,读书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荡然无存。这次新冠疫情日本捐助物资包裹上的寄语火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对古典文学我辈弃之如敝履,他人拾之若珠玉。先辈交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我们又将交给后辈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细思起来,却不知道究竟错在了哪里。但我仍坚信总有一天我们会重新审视中华文化,重新深刻认识并学习往圣绝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