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羽心理咨询
我们一生都很渴望得到无条件的爱,而不需要我们做什么或者变成谁才能换得那份爱。但我们亦不要误解了无条件的爱,误以为无条件的爱就是时时的关注和无时不刻的赞美。
并非如此,无条件的爱最初是指当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可以理所当然的从父母那里得到无条件的爱,但也不是指时时刻刻的关注和赞美,而是指当孩子不如我们所愿的时候,也不收回我们对孩子的爱和肯定。
有旧伤或者旧伤未愈的父母,当孩子的行为或者反应诱发了当初的痛苦和不舒服感时,无疑是在父母的旧伤上撒盐,这个时候如果父母未能觉察到,很可能就会不自觉的收回爱和关注。而这种收回爱和关注的可能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威胁和不安全,于是在成长的阶段,孩子为了保证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都希望能够取悦父母,按照父母所希望的走,而非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走,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或者被迫形成了这样的行为和反应模式。
此外,无形中也让他们更相信,得到爱比活出真实的我更重要。为了得到爱和关注,他们宁愿牺牲掉他们自己的需要,不再去问他们是谁,想要做什么,为什么来到这人世间,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取悦他人,得到他人的爱和关注。
但这种为爱而牺牲自我的循环会越来越痛苦,原因在于,一个人一旦没有了自我,便很难在关系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平等,而没有这些作为基础,关系会失去平衡,不会稳定亦不会和谐,本来牺牲自我就是为了得到爱,为了关系和谐,但结果反而更痛苦。
痛苦时需要我们找到处方,而不是只是消极的让痛苦过去,这并非真正的解决之道,如此久了,反而成了不可承担的折磨,身心俱损。
当孩子因为无意的行为或者反应触碰到父母未愈合的伤口时,父母需要有所觉察,不能把因无心碰触到伤口带来的痛苦转移给孩子,让孩子去分担或者承担父母不敢去面对的痛苦。而孩子要了解未愈合的伤口遭受碰触会产生痛苦,但这并非说明所产生的痛苦就都是孩子的错,更加不能说明没有如你所愿就不能得到爱,孩子们要相信,我们一生渴求无条件的爱,不需要变成谁才能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