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忐忑地发了一段拍手鼓的视频,在之前练了两天,还感觉找不太准节奏感,不过这是第一次实操去学习一种乐器,尽管是业余学手还比较生,但是能感受音乐的美,已是乐在其中。
慢慢地,体会到,音乐可以给人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发自内心的自信,所以目前在生活中对各种乐器弹的音乐都会敞开式欣赏,比如古琴,古筝,笛子,葫芦丝,钢琴等。
世间万物,都可能会追寻有真善美。
真,是基础。《黄帝内经》的开篇就是上古天真论,古人说的天真与现在人理解的天真可能不同。古人的天真是比较高的境界。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是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也是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朴等等。
真,亦是待人待己待事的真诚,然而并不指那种愚直的所谓的真,有些话即使再真实,在不合时宜的时候说,会带来不好的效果,这样的“真”反而不值得效仿。
有真和善以后,还要有美,美的东西常常易于让人观赏和传播。因为人喜欢倾向于寻求美好的东西,比如赏心悦目的字画和植物,优美动听的旋律,妆容整洁精神焕发的人等等。固然知道美好的东西也可能有消逝的一天,花会凋零,人会变老,但是依然会对青春与活力的向往。
在《论语·雍也》里有一句话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一个人的是实质内在和外在的气质要配合适当。在入世时,内在的修养固然重要,外在的装扮与精神面貌也同样要恰如其分。
很多事物,如果没有美作为桥梁,即使是再真再善,也可能因为让人接受不了,最后只有孤芳自赏。
说话也是如此,讲究语言的艺术,或许是让语言经过智慧合理的美化,达到让人听得进去的效果,否则,再真的真理,也会因被拒之心外而无用武之处。
再扩展到中国社会人际交往的人情特点,是沉淀了一代代人的智慧,不只是停留在真与善上面,还有一套可意会而不言传的美。如果不去了解而盲目排斥误解它,最后多半还是会在挫败中回头,看到不可忽视的人情之美的作用。
然而要是过分只追求美,而忽略了真与善,也容易踏误途,比如只把心思花在如何美化外在而没有内涵的美,这样只是虚有其表。
例如容貌的焦虑,相貌有天生的因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容颜衰败是自然之势,倘若不能正面对待,通过整容来达到美的目的,不当的整容不仅摧残身体也会让人陷入更大的焦虑,据说整容过度会伤心,容易得抑郁症。
要是果真如此,就不值当了。如果说岁月是把杀猪刀,那么更惨的是自己还往上补刀,结果没有死在岁月的手里,反而是死在了自己的手上。
所以,真善美也需要有次第和平衡把握的智慧,在生活中,层层去感受与体会,方可不至偏废。
《诗经》每日一句: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