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朋友分享给我的一篇文章,“连中央部委公务员都要离开北京了”。文中说 : 如今,离开北上广的语调,已经不再是少数,而且几乎是一浪高过一浪。连从前普通人高不可攀的中央部委机关公务员,都要离开北京,回到三四线城市,已经比比皆是,已经是一个趋势。
文中还截屏了一对211毕业的硕士小夫妻“不到30岁,认命了”的文章片断。这对小夫妻在国家部委待了三年,两人年工资加起来不超过二十万,别说买房,就是租套六十平的蜗居租金都要上万元,一个人的全部工资还不够支付,而普通家庭的父母又给予不了多大的帮助。不匹配的工资水平以及极高的房价让小夫妻俩感到当初凭着为人民服务的一腔热血考入北京、考进部委,当年那个立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自己,迫于经济压力无法立足、无法成家,无法过上一个体面的基本生活。婚结不起,娃生不起,房买不起,生活质量差,感觉在北京城里过得太苦了,离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现在的北上广,高昂的房价,哄高的物价,特别是作为普通家庭的孩子,考入了那里的公务员,压力真的山大。不只因为工作,光显的工作背后还有吃、喝、拉、撒、睡的问题等你去承受去解决。在这个太卷的时代,人不可能只顶着份耀眼的工作高高在上地天天喝西北风。
如果想结个婚、成个家、养个娃,双方父母掏干身上的腰包,榨干多年的积蓄,也许也买不了多大的房子。怎样实现自给自足,怎样过上体面些的日子,也许才是当今公务员正在思考的问题。
想想二十年前的公务员是多么得光显、是多么得可望而不可及。考上大学,考上公务员,那是祖坟里冒青烟,那是父母值得炫耀一辈子的话题。
那时我是县城里一个政府垂直部门里的公务员,工作不是很辛苦,也不是非常忙碌,住着两三万元的福利房,一个人的工资比一家三四口人的工资总和还要多,整天过着上五歇二的惬意生活。在那个还不卷的年代,在那个物资还不极大丰富的时代,感觉当个公务员是如此地拽。
也许在小县城,在三四线城市,现在的公务员仍是人们争先恐后、趋之若鹜的职业。每年的公务员考试有的个别岗位甚至达到千里挑一。在这些还不发达的城市,在房子还没有多大压力情况下,公务员仍是当今毕业大学生的首选。
特别是三年口罩期以及到现在的延续,不用考虑行情怎样、不用去想是挣还是赔,所有的跌宕起伏都不属思考的范围,旱涝保收入。即使因口罩原因不去上班,工资照发,一分也不会减少。不会像做生意,今天开门能赚钱,明天能不能开门都是未知。
昨天晚上与一同事打电话,还说这事。她说,迷迷糊糊考个公务员,现在退休在家啥也不干,一月也领五六千。与她差不多年龄的下岗工人,再就业困难重重。这里打几天工,那里帮几天忙,都到了退休的年龄,还在为生计奔波。她说她非常知足,也倍感幸福。晚年经济的保障也许是人们生活幸福与否的关键。
现在的公务员虽然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那种眩目的光环。也许在北京,也许在一线城市,与其他单位相比没有了往日的优势。低廉的工资与遥不可攀的房价,造成他们日感生活的低靡,也有了丟盔弃甲逃离的想法。可对于三四线城市特别是小县城,公务员仍是职业的首选。没有房子的压力、没有经济上的负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在这太卷的年代,守候着自己内心的那份惬意、那池清欢,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公务员的高光时刻虽然已成过去式,但在我们国家,在我们三四线城市,相比于现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公务员仍是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指数比较高的一种职业。
公务员到底将何去何从,我引用了文章结尾的一段话: “对于小地方出身的大学生而言,在面临回到家乡,过上体面的生活,给孩子更好的生存环境和教育保障,还是留在北上广,掏空两代人的钱包,拥挤在70平米的两居室里来获取大城市给予的资源或者职业发展空间,的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