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公元541一682),是我国唐初一位杰出的医药学家,别名药王,妙应真人丶孙十常丶白山药王。京兆华原(现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著名药学家丶道士,被后世人尊称为“药王”。
北周魏帝时,杨坚执掌朝政,召孙思邈任国学博士,孙无意仕途功名,认为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坚决不予接受,一心致力于医学。
隋开皇元年(581年),孙思邈见国事多端,便隐居太白山中。他一方面亲自采集草药,专门研究药物学,一方面认真研读《黄帝内经》丶《伤寒杂病论》丶《神农本草经》等古代医书,同时广泛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热心为百姓治病,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他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以毕生精力撰成了医学专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太宗即位后,曾召孙思邈入京师长安,想授予孙爵位,但被他婉言拒绝了,仍回到乡间为民医病。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孙思邈又被接到京都,拜谏议大夫。这次,他虽留住在长安,但仍拒绝当官。晚年隐居故里京兆华原五台山(药王山)专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尝释卷。直至唐永淳元年(682年),孙思邈与世长辞,享年142岁。
孙思邈早期曾经在今陕西耀州区城东的北五台山隐居,后世为了纪念他,便改称此山为“药王山",并在此处修建了药王祠,迄今尚存“药王大殿",殿前有碑亭和碑石多通。由于药王的影响很大,全国各地到处都建有药王庙,庙内供奉药王神像。
民间流传关于药王孙思邈的故事颇多,今仅录两则以飨读者:
太玄古洞
传说有一年久旱不雨,农民心急如焚。玉皇大帝发了慈悲,指令灞河龙君行云降雨,普救黎民百姓。灞河龙君奉了玉皇敕旨,岂敢怠慢,马上驾云腾空,行风作雨。说也不妙,就在这个时分,灞河龙君的喉咙里生了恶疮,一时心中烦恼,起了恶风暴雨来。这时候,名医孙思邈正同他的徒弟出诊,忽然遇到恶风暴雨,难以行路。徒弟要求找个地方避雨,孙思邈说道:“这是病龙行雨,片刻即止。你我不必躲避,速快赶路,去抢救病人。"于是,徒弟取出雨具,稍作防护,二人踏着泥泞的道路继续前进。
灞河龙君在空中听了孙思邈的话,不觉心里一怔:他必定是位神医路过,何不趁此机会,请他治疗呢?它便摇身一变,化为一个白头老翁,来到孙思邈面前。
恶风停了,暴雨止了。孙思邈见一老翁前来求医,就在路旁一块大石头旁蹲了下来,给老头诊脉,诊罢孙思邈问道:“从脉上来看,你并非人类,究竟系何物所化,需要显出真形,方能给你治疗。"那老翁答道:“我乃灞河龙君是也。只因奉了玉皇大帝敕旨,在天空行风作雨,忽然喉内生疾,巧遇先生路过,特来求医。恐怕先生受惊,故化一老翁。先生要我显出原形,只得听你吩咐。"老翁说毕,摇身一变,成了一条青龙。孙思邈面对那条青龙,镇定自若,面无惧色。他左手掰开龙口,右手紧握银针,瞅准恶疮,狠狠地扎了一针。霎时,龙口大张,脓血直淌,孙思邈安慰地说:“你乃风寒如膏,致成喉疾。用针以后,脓血排尽,再给伤口上敷些药,休息几个时辰,就会痊愈的。"说罢,他在伤口上敷过药,便和徒弟急忙走了。
第二天,灞河龙君果然病愈身爽。它为了普救黎民,又驾云腾空,行起和风细雨来。老百姓得到一场透雨,欢喜的劲儿自不必说。
后来,灞河龙君听说孙思邈在耀州五台山(即今耀州区药王山)修成正果,它为了感谢孙的疗疾之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五台山上钻了一孔四十多里长的青石洞(即太玄洞),帮助孙思邈于二月初二赴位成果。从此,每年二月二五台山上起会,人们为了纪念神医孙思邈,上山赴会朝庙,烧香点表。直到现在,太玄洞还原样保存着。孙思邈给灞河龙君看病的神话,也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田家声‖去过陕西铜川吗?药王孙思邈的传奇人生让您大开眼界!
唐太宗御道
药王山南庵南侧,有一座条石砌成的山门。门洞之上,建有一座魁星楼,古朴典雅,直插云天。门洞之下,有一条石头台阶,又长又陡,直达山底。由山脚顺石级进入洞门的这一段路,人传为唐太宗昔日访孙思邈所行之道,故称其为“唐太宗御道"。
据说唐贞观年间,孙思邈为唐王爱妃治愈了太医们未能治好的难产症,平安生下了太子,太宗龙颜大悦,赐他做大官。但孙思邈立志为天下黎民百姓采药治病,并广搜众方编撰《千金方》,故辞不受所赐高官。太宗不好强留,封他“药王",送他骏马金牌,任其到各地名山大川采药行医,解除百姓疾苦。
从此以后,唐太宗对孙思邈博大精深的医术,不慕名利地位的品质,一心为黎民解除疾苦的精神,无不格外敬重。有一次,太宗起驾前往玉华宫,路过华原五台山山脚下,打问到孙思邈当时在山上隐居,便决定上山拜访孙思邈。
唐太宗随带几名卫士,从山脚下沿着陡峭的石级攀登而上,通过洞门进入南庵之内,孙思邈忙迎进了简陋的住室。太宗礼贤下士,关心地询问了孙思邈的身体状况,医药成果以及多年来的行踪,孙思邈都一一作了回答。太宗对他养生有方,成果卓著和不辞劳苦献身于医药事业的精神大加赞扬。
由于南庵这条石级洞门为唐王访孙思邈所经之道,便将其命名“唐太宗御道"。
作者简介:田家声,男,陕西省作协会员,已退休。擅散文创作,弄文30余载,在全国70多家报刋杂志发表文章近千篇,计1OO多万字,已出版散文集4册。获各类文学奖励20余次。虽垂垂老矣,仍在笔耕不辍,不为别的,只为充实生活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