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鲁迅的《秋夜》,摘出其中两个你认为精彩的句子,尝试分析。
草色漂流
原文: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分析:写出了秋天的天空高,蓝的特点,也点出夜的天空的星星闪烁的光芒。读到冷眼的时候,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错。晚上的星星就是这样子的冷冷的样子,它不像太阳那样炙热,用冷眼来形容星星显得非常妥贴。鲁迅先生一再地强调这天空奇怪而高,前后用了四个’的’字。虽然读起来很拗口,似乎有点犯了的的不休的因素。但正是这四个‘的’字,它加深了读者的印象,使读者一下就注意到了这奇怪而高的天空。
落尘无虞
原文: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分析:用词和比喻都别具匠心,比如“奇怪而高”、“仿佛要离开人间”、“星星的眼”、“冷眼”、“繁霜”。寓情于景的典范。句式错落有致,有很强的代入感,节奏感。
海
原文: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分析:这句话,从「他仿佛要离开人间而去」开始,「天空」就作为「人」的形象出现在了全文中。后面的眼、微笑,都是依托与这个比喻进行的。以及全文在描写天空时,它都是拥有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的。
《修辞认识》介绍过一种比喻——讽喻:「从一个隐喻陆续出现同系列的隐喻,用比喻推动故事的进展的表现。」小野小町的名句就是如此,「寂寞流泪,身如浮萍,断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会同行。」
不过有趣的是,一般的比喻,是要用喻体展现本体,例如上面一句就是用「浮萍」来描写「我」。可鲁迅的这句,虽然冷眼、微小,是在描写夜晚的天空,但明显并不是在描写天空,而是通过天空这个载体,来渲染出一种诡异不安的情绪,来写背后想要表现的东西。
另外这段话的用词也给人奇怪的感觉,「奇怪而高」、「非常之蓝」、「冷眼」、「似乎自以为」,似乎在刻意的制造出一种陌生、怪异的感觉,与文章的气氛很相符。讲解新鲜感时,老师说「通过使对象陌生、形式困难。让读者在阅读熟悉的对象时,产生不一样的感觉。」鲁迅的用词,也是在让读者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臣公子
原文:在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离人间远去,使人们仰面不再看见。
分析:这一节把人的心绪拉到高远的地方,有一种飘渺迷离感。奇怪而高的反复使用,显出孩童似的天真不解,遥不可及往往的事物造成一种神性。
玉莲
原文: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分析:拟人的手法写出秋季天空的特色,不说天高云淡而说“仿佛想离去人间”,手法新颖。
Zoe
原文: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在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蝴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分析:这段中,出现了“诗人”这个词。我感觉这一段其实就是一首诗。长短句错落,非常上口。
《梦见》
梦见春的到来
梦见秋的到来
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
告诉她秋虽然来
冬虽然来
而此后接着还是春
胡蝶乱飞
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大野兔
1.原文: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
分析:一句话,居然这么长,但读起来一点也不喘,大概就是因为长短交错,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短句中“梦见…梦见…梦见…”三个梦见,前面两个是春和秋的到来,平行的句式,后面反倒由季节变成“诗人”,一下子跳脱出来。跳出来以后就有了后面的长句(毕竟人和季节不一样,人是可行动的,所以诗人赋予花的动作顺理成章)。但是长句后面又来了短的四个字夹在中间,起起伏伏,读起来通顺不费力。
2.原文: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响,还有许多小飞虫乱撞。不多久,几个进来了,许是从窗纸的破孔进来的。他们一进来,又在玻璃的灯罩上撞得了丁丁地响。
分析:初看这一句,觉得画面感特别强。想到小时候在乡下,蚊子多的晚上,就是这样的场景。两次用“撞”,生动。再读一次,又觉得连声音都有了。虽然都是“丁丁”作响,但是不得不说这个象声词是很贴切的。都是极简单的词语和画面,拼凑在一起就变得连贯、流畅和动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