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客体关系视野下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中的关系建构能力

“客体关系视野下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中的关系建构能力

作者: f7d01673dcd6 | 来源:发表于2015-11-26 23:53 被阅读134次

                                   绿意

    “客体关系视野下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中的关系建构能力。”C&B客体关系第六次课备忘

    时间:2015年11月22日

    地点:大溪地

    主讲:T

    一、开场

    今天的课程从最近昆明出现了冲击云开始讲起,一幅幅天象与云朵的摄影作品中T让我们去感受到宇宙、自然、与生命方式之间的不同维度与链接。T也分享了他大学阶段一次参加摄影比赛的经历,以及那幅带着初恋的味道的关于天象的摄影作品。T说,在状态不好的时候,他会望一望从那幅作品,从中吸取能量鼓舞自己。让我很深的体会到了,T对于自己精微心灵的维护和保护。是的,那些印刻在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和情节,有时候是能够转化成为一种推动我们生命向前的力量。让我们在告别后勇敢向前……

    T:阿尼玛是集体无意识,不是个体无意识。你是被它俘获?还是你与它平起平坐,你保护和转换它,并从它身上获得旺盛的生命能量。

    衍化与生命的意义以及宇宙的格式。

    T:如果不衍化,就是一种阻抑。

    我总是很难体会阿尼玛、阿尼姆斯于我的生命是怎样一种存在。这个阶段我能做的就是:在接近和看到自己的进程中,去关切自己、去看到生命的精微和不易。至于衍化,我想是这几个词:顺应、看见、修行、成长、转化……

    二、课程部分

    1、游戏的本质上是令人激动、不稳定的,这一特征不是原子本能的唤起,而是源自于儿童主观的(接近幻想)和可客观观察的(启示、可分享的现实)心理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  ——接入电影《绝命海拔》

      在这段话中我踩到的点是:人对于游戏的喜欢源自于:儿童接近于幻想的主观状态与客观课分享的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带来的不确定性。

    2、绝命海拔

    l生命的匮乏和自由意志形成的自我追寻

    在这个点上T分享了美国电影《绝命海拔》中的贝克,一个身处中产阶级的中年男人,感受到的生命的匮乏,以及由此而产生了登珠峰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他渴望从这次挑战登顶的过程去激活和激发起自己的自由意志。

    l身体的苦修与自由意志的萌发

    T:身体的苦修,才能激发自由意志的萌发。

    在这个点上我体会到的是,身体与心灵的链接与共震。身体的体验和感受与心灵想呼应和互动时,将推动心灵去获得一种决断和行动的内在能量。在这种能量的推动下,你将有可能突破曾今局限和制约着你的东西,让你在更高更大的层面上获得一种自由的意志!

    l身体的苦修与精神的隔绝共同建构一个超乎想象又在想象中的一个主体的建构

    因为笔记的不完整,在对“精神的隔绝”这个点上的理解,我有点摸不着头脑。T说苦修就是一种精神隔绝,在这里究竟该怎么理解呢?是精神与外界的隔绝?身体与心灵的链接?

    l生命在自由意志需要一个生命的丰碑“冲顶”“冲顶”“冲顶”

    2005年5月20日山难,自然界的残酷,与敬畏自然。不是畏惧一定是敬仰和畏惧。死难者——丰碑(不为自己,为了子孙后代。)

    不知道为什么,当听到T说这次山难的死难者将成为一座丰碑,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子孙后代时。我突然有种悲壮和感动。一种生命被赋予意义的感觉。在以往的意识中,自己总是那么孤绝的认为,生命的结束就代表了一切皆结束。而这次T让我看到了,家族的传承与影响力。让我看到了生命的繁衍与传承,仿佛生命不再那么孤绝。

    l远走与回来期间的经历完成怎样的对生命的审视,对生命的觉知,直至在生命的中途出局的命运之轮。

    电影《绝地海拔》……

    在登顶的绝境中,没有人能救得了你。这时倒逼出了你的意志。一位距离营地100米的登山者,倒在100米外的雪地里,在营地里的队友们,几乎已经断定他不可能回得到营地,他们也没有能力去把他带回营地时,他脑海里闪回的是与妻子争执的场景……也是这些场景让他终于鼓起勇气,拼尽全力走回营地…..T带领我们从绝境之中的他的身上,看到了亲密关系的价值和意义!T:“你找到的另一半,他能否成为你的支柱,能否对你不离不弃?”

    我们到底想从亲密关系里面得到什么?我们又能再亲密关系中给予什么?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逃避什么?幻想着什么?我们做了什么?我仿佛一直在追、在逃、在索取、在为给予而幸福和苦恼。孤独的生命渴望在关系中获得一个港湾,却又在下一步想要逃离港湾的束缚。终究是因为内心太不安稳,那些焦虑与不安、那些夸大的幻想、以及那些补偿和不安全感。让我们深陷迷雾去不自知的讨要着、逃离着、痛苦着、幸福着……

    T:你是需要去追寻的,你需要有诗意和远方。你也是要回来的,你不是一个无爱和乞爱的人。 死难者——将成为一座丰碑;幸存者——就好好的活着……

    那些向外的追寻最终将指引着你回到自己,去接受、接纳、看到自己。用诗意和远方情怀来润化那颗躁动着的不安灵魂。

    3、恨意与怨念

    l对于生命的挫败和阻抑的一种生物性反应模式。

    l一种生命能量的结构模式

    *自由意志与结构能量等级

    *和解与自由意志

    T:恨意的两个维度:(1)对于生命的挫败和阻抑的一种生物性反应模式。

                     (2)一种生命能量的结构模式。

    T:谁可以挫败、阻抑你的生命?不是恋人很可能是你的父母,是早起的关系模式。早期的挫败和阻抑,恰恰折射出你的内力,通过内力去看能量结构的级别。自由意志(能量结构的最高级):生命有感染力、不困死、不抱团死、有突破和成长。你要去不断的追寻,面见自己的不堪。

    T:谁都有恨意——内环境的自由意志。一定要完成和解,你的自由意志才能起来。

    X案例中他终于看到自己曾经深陷和沉浸在对父亲和同学的不满、恨意和攻击中。自己的局限。

    T:谁都不可以阻挡你的。

    我想真正阻挡你的是你一直循环往复着的结构模式。你如果能跳出自己看到这个模式,也就意味着你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转变的可能。

    4、游戏与疗愈

    * 游戏的质量等同于创造性生活

    T:很多的人,他们那么的寂寞,就要有人陪,这样的话你无法过创造性的生活。

    结合T的解读上我的理解是:当一个人还沉浸于原始依恋的补偿,或者是童年爱的缺失的状态中的时候,它的内心更多是一种补偿性的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致使深陷于关系的建立和维系的循环往复中,很难成长出来。关系中的固着让他无法独立,并具有游戏精神。就更无从谈起游戏的质量和创造性的生活了。

    * 构成了纵贯生命始终的自我体验的核心基础。

      T:游戏——一种创造性的自我体验。要看你会不会玩,有没有玩家精神。其实游戏无处不在。那种心与心间默认的感觉。

      在这个点上我抓到的是“自我体验”这个点。就是你的主体感,你的主体感确立以后,你才有自我体验的空间。在此基础上才能谈游戏中的玩家精神。

    * 享受游戏的快乐是成长中的孩子健康的标志。

       在这个点上T提到了两种不同的儿童。有的很容易就融入到游戏当中,而有的则很难融入,他们的隔离感太深了。我能体会那种隔离感,更能体会融入游戏中的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童年村里、山间和小伙伴们游戏的场景成为最美好的回忆,它让我看到了畅然的魅力,让我相信今天的这些阻隔和隔离,会有转机。

    * 语言仅仅只是游戏与交流的补充和延伸

     从这个点上我从乐趣与自我体验的维度去看游戏之于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 如果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表达原初攻击性,而无需担心受到报复,那么这种游戏的本身就具有治疗的作用。

      T:通过游戏来锻炼自己,控制情绪、焦虑的能力。

      什么是原初的攻击性?为什么在儿童游戏中可以自由地表达原初的攻击性,而无需担心受到报复,这种游戏本身就有治疗作用?

      知识链接:攻击性是儿童较为常见的行为,理论界对攻击性的认识一直存在分歧。温尼科特的攻击性理论可以帮助我们从现代精神分析的视角理解儿童的攻击性。温尼科特认为,攻击性是与生俱来的,但其性质随着婴儿成长所依赖环境的不同而改变,够好的环境使儿童的攻击性逐渐整合,不够好的环境迫使攻击性以破坏的、反社会的方式显示出来。原初攻击性是原初爱的表达,并帮助儿童确立一个有自身界限的独立的外部世界。从客体关联到客体使用的发展过程中,儿童攻击客体同时客体幸存于攻击导致儿童对现实的确认和对内部客体与外部客体的区分。反社会倾向最初表达了被剥夺儿童的无助感,是向环境发出的求救信号,是对环境失败而阻碍情绪发展的一种补偿。

      读完这段话,我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就是:儿童所表达出来的原初的攻击性,是一种原初爱的表达。够好的环境能够让这种攻击性逐渐整合,并帮助儿童确立有有自身界限的独立的外部世界。反之将阻碍孩子情绪的发展。

    * 控制焦虑是游戏的有一个重要的功能

     我的理解是:游戏让孩子在一些情境中反复体会和演练,从而达到逐渐降低和控制焦虑的作用。

    5、温尼科特对游戏进行的理论总结

    (1)思考儿童游戏时的特征:全神贯注——游戏内容不是最重要的,游戏中的儿童栖居于不轻易离开的、也不轻易允许惊扰的领域【涉及退行、成瘾、思维型与情感发育水平的探讨】

        T:成瘾——失控和更多情绪的处理无能。在游戏中通过互动来共建空间。

    (2)使用客体的原始性以及使用的分化程度。

        T:父母与孩子的高品质关系,是相互使用的状态。使用你的同时,你的功能也被激发了。他激发了你的局限性、以及你需要突破的东西。在咨询中咨询师也常常是一种被使用的状态。就看你在哪个层面上被使用。

    (3)在游戏中,儿童选定的外在现象带有梦的意义和情感。

    (4)从过渡现象看到游戏,从游戏到分享的游戏,以及从这里到文化体验有一个直接的发展。

    (5)游戏意味着信任,属于母婴之间潜在的空间,其中包含婴儿处于绝对依赖的状态,以及婴儿认为理所当然的母亲的适应功能。

        T:游戏里面一定是有信任的。在心理咨询中是心理咨询师向咨客提出一个诚挚的邀请。

    (6)游戏包括身体、身体对客体的操纵、身体兴奋的特定表现。

       T提到了最近社会中的一个热门词汇“颜值”。是一种我们回来关注我们的身体的讯号。在这里也提到了我们对于自己身体的控制欲感受。在这个点上,我很深的想到了我学习舞蹈的过程。对于身体的控制,以及身心的互动和互相确认互相给信心的过程......

    (7)性感区的身体兴奋经常威胁游戏,因而威胁儿童作为一个人的存在感,本能对于游戏就像对于自我一样,是主要的威胁。

    性感区——早期的快感、享受原则。而游戏中你需要控制你的焦虑,你要截至你的快感。性感区这种本能的撤退、享受型的,会干扰到游戏。

    T举的例子是:一个人一不爽就去吃好吃的,这就是一种本我对自我的干扰。有的人一遇到挑战就退缩.....

    游戏中的挑战,原始的快感会形成阻抑。通过你的自律性、自控性去评判原始的等级。

    (8)某种程度上的焦虑不可忍受,这将破坏游戏。

        T:你控制焦虑的能力。

    (9)游戏中令人愉快的因素暗指本能的唤起没有过度,游戏能达到它自己的饱和点,包含体验的能力。

        T:游戏中面对挑战形成体验的能力。

    (10)游戏本质上是令人激动,不稳定的。这一特征不是原子本能的唤起,而是源自于儿童主观的(接近幻想)和可客观观察的(真实、课分享的现实)心理相互作用的不确定性!  —— 接入电影《绝命海拔》

        作为幼儿园教师,儿童的游戏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通过以上的学习更加加深了我对游戏之于人,尤其是儿童的价值有了更深的了解:游戏是幼儿期小朋友最喜欢的一种活动。也是幼儿园一直以来都在提倡的,一种主要的教育教学方式,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到乐趣和自己的感受、发展孩子的专注力和自我管控能力、在角色扮演游戏中演练人际交往,在体育等游戏活动中尝试合作、在智力游戏中尝试解决一些问题、在游戏中体验遵守规则、体验快乐、一次次触摸到现实与幻想的边界.......

       不断体会中......

    “客体关系视野下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中的关系建构能力。”C&B客体关系第六次课备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客体关系视野下的儿童早期的心理发育与成年期心智中的关系建构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ed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