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作者: 喵喵_fe26 | 来源:发表于2018-10-19 07:47 被阅读0次

      儒家"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 和,是为人处世之道。”

    道家“抱元守一"。守一是道家早期修炼方术之一,其侧重点不在炼形而是炼神,通过它排除心中杂念,保持心神清静,其主旨为守持人之精、气、神,使之不内耗,不外逸,长期充盈体内,与形体相抱而为一。

      佛陀,忍辱,如如不动。听过的金刚经里不多的内容,其中忍辱的榜样一章,格力王肢解佛陀,佛陀忍辱,如如不动,身体迅速回复原样。

      基督教,宽恕,爱。

      王阳明"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善恶全不在物,只在汝心,循理便是善,动气便是恶。"理就是无善无恶,循理就是善,动气,发脾气就是恶。并非,大善大恶。格物致知,就是为善去恶,致中和,喜悦平和,光明质朴通透。一直不理解格物是什么意思,一个国学老师说是格去欲望。误解了很久。

  佛陀讲经49年,王阳明讲了20年,已经是最究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ge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