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比较』
你觉得你在感知世界,其实并不是。
你所获得的每一个经验,都是通过比较得来的。
比如,冬天,你拿起地上的一块石头,你会觉得这块石头非常凉。当时,你建立的认知是:石头是凉的,手是热的。可是,到了夏天,你又拿起了地上的一块石头,你发现这一次石头是热的。于是,在这样的对比之下,你对石头有了不同的感知。
可是,你有没有发现,这种感知是向外的。只有外部变化了,你的认知才会建立。
如果外部环境没有变化,你的认知只能停留在之前的经验上。
这在生活中也一样。不少人看直播,只是因为主播说一个东西便宜,说一个东西好用,或者看到别人买了就买了。
我们没有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而是被营销策略激活了“想要”的感觉,就下单了。
所以,很多人买了不少东西后,那些东西都留在了角落里吃灰。
就连报考学校,或者找工作这样的事情,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事少、钱多、离家近”。这些因素都源于对比,而不是自己的真实喜好。
比较思维让我们在“追求好东西”的路上越走越远,却搞不清自己需要什么。
②『稀释』
“比较”让我们的眼睛一直向外,而海量的信息则让我们无暇思考自己。
信息越多,娱乐越多,我们就越难了解自己。
有这样一项研究。心理学家找来受试者,让他们观看某个综艺节目,并让他们做出评价。第一组只是观看节目,第二组则打开了弹幕。
结果发现,只观看节目的受试者,对节目没什么评价,因为他们并没有做任何思考;而打开弹幕的受试者,他们的评论跟弹幕上出现的内容,高度吻合。
如果弹幕都是正面的,那么他们的评论多半是正面的;如果弹幕是负面的,他们的评论多半也是负面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类似节目和弹幕这些信息,都在稀释我们对自己想法的探究。
除此之外,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新闻,让我们的眼睛每天都盯着外面的世界,关注这个世界的一举一动,却几乎不关注自己。
我们的注意力,正在被海量的信息稀释着,眼睛停留在自己身上的时间则越来越少。
这样我们对自己的了解就越来越少,迷茫几乎成了常态。
③『关注』
有些人说自己虽然已经结婚生了孩子,但自己还是个孩子。
这其实就是对自己缺乏关注的表现。
当自己拥有了新的标签,比如丈夫、妻子,或者父亲和母亲时,它们就会带来新的责任和义务。
可是,如果缺乏对这些身份的关注,我们的内心自然没有做好准备。
因此,我们最需要做的首先是减少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减少刷手机、浏览新闻和打游戏的时间,这些事情对于你了解自我没有一点帮助。你花越多时间在这些活动上,你的自我认知之路就越艰难。
其次,你要把节省出来的这些时间用在观察自己身上。
具体的,一方面你要多读一些跟身份有关的书籍。比如,丈夫和妻子的责任、儿女的义务,以及父母的本质等等。你要从根本上了解每一个身份的内涵。不做这件事,这些身份就会在你脑子里打架,给你制造混乱。
另一方面,你要关注自己的喜恶。这种关注最好是到细节层面。比如,中午同事叫了一个外卖,你却对那类食物没有一点食欲。当喜恶的情绪出现后,你就要顺着喜恶往回找,找出自己讨厌的原因。是因为没有营养,是因为太辣了,还是因为什么别的原因?从感性的察觉,到理性的梳理,你才能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了解真正的自己。
总结一下,没有任何一个结果的获得,是不需要努力的,是可以凭空获得的。
你几乎没有关注过自己,又怎么谈得上了解自己呢?你没有在了解自己这件事上花过时间,你的迷茫就是正常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