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孑逸

小时候,我生活在一个被大山包围的小乡村里,那里没有一望无尽的草原,更没有碧海蓝天。山外还是山,远处稀疏的几处丛林点缀其中。
曾无数次幻想远方到底是什么样的,可因为缺乏足够宽广的认知,无法去设想山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群山。是高山巍峨,还是连绵起伏,抑或是……
带着这种无尽的遐想,渐渐地形成了一种潜藏在骨子里的意识:我要去远方,远方一定有更美的景物。
这么多年来,曾无数次幻想能背上一个包,穿上运动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程,甚至是希望做一个不为眼前生活所困扰的洒脱且勇敢的旅行家。
十八岁以后,离开居住的小城,去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一些动人的景象确实是小城所无法比拟的。和室友走在繁华而喧闹的街上,车水马龙,斑驳的霓虹灯,在黑夜来临的夜晚挂上树梢,点亮行人的光芒。
对,就在那时,我十分渴望我能够有更长的假期,有更充足的金钱可以去远方。有诗歌,有远方,是青春年华里的一道风景,尽管没有亲自去涉足,仿佛存在在脑海里就足够幸运。人生有梦不觉寒呐!
那个年龄阶段的梦想万般美好,现实生活就是一个实心的铅球,需要奋力去滚动如生活这般现实而沉重的生活。
也就在那个对外界的世界格外向往的时候,我恋爱了,记得那位男孩是一个成熟而理性的人。我无数次在他的身边低声絮语,他会用轻柔的声音回应我。
在我用激动的心情表达完搁浅在内心里的想法后,他会慢慢地告诉我说——诗与远方,是你我之所求,但面包才是支撑前行的基础。内心有美好的憧憬是幸福,但把当前的生活安顿好却是何其困难。
后来,偶尔也会去一些附近比较有名的景点,所谓的风景名胜区,走在里面觉得眼花缭乱,仿佛坠入花海,繁华漫天。觉得内心是开心的,但也想抓取点什么,就想把这股美感印在我的记忆中。所以,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去拍照。
旅游回来,发现耗费太多精力拍摄的都是重复的照片。再次问内心,这次旅游感觉怎么样?内心里回答的竟是一个字:好。具体好在哪呢?无法继续了。
经过一些事情后,忽然明白他说的道理,又怎不像历史书里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些感官上的美好,无论如何想摄取,像是天空中飘动的云朵,终究是一场空。这股没有深入内心的感官之欲,最后会被时间的消逝而消耗殆尽。
早晨,我站在人来人往的街头,尽管有些许喧闹,但有无数的清风袭来,两旁的枝叶印着碧绿的颜色,走在石板街上,却格外地寂静。
想起一句话: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成声,目遇之而成色……。是呀!真正让人喜悦的是自然的力量,但真正让人感到踏实且安然的力量是从身边的美景开始的。
美就在眼前,只有把眼前的美景摄取后,才能有足够多的能量去承载远方所谓的诗与美景。
当有足够的感受力与物质支柱时,走在远方的路上,美给人的这股力量是持久的。若没有,就养精蓄锐,去培养内在的力量吧。因为美的终极归属是人的感知力。
把心敞开,一呼一吸,美就在眼前,就在其中。
美,无需跋涉千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