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三夜可怕的痛苦,然后是死。要知道,这样的事对我来说,也随时可能发生,现在就可能发生。”他这样想着,立刻就感到一阵恐惧。但马上,他自己也不知是怎么回事,一个习惯的想法跑来帮了他的忙:这事是发生在伊凡·伊里奇身上,而不是发生在他身上,他是不应该发生、也决不会发生这样的事的。
这个片段引自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讲的是伊里奇的同事彼得·伊凡诺维奇来参加安魂仪式时的一段心理活动。
从最初的恐惧到习惯性的自我安慰,到最后坚决否定那种可怕的想法,让自己完全放松下来置身事外。
彼得·伊凡诺维奇此刻就是启动了“心理防御机制”,把自己当做鸵鸟,以为把脑袋埋进沙子里就可以逃避自己将来也会直面“死亡”的这个现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事情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的,而我们潜意识里又非常害怕事情发生,这时候就会选择避而不谈,视而不见甚至选择性地去遗忘。
我们总是把本应该今天做完的事情拖延下去,直到最后不了了之;当谈起某些不想说的话题我们会顾左右而言他,转移注意力;当有些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我们还会竭力去否定,“你看错了,那怎么可能。”
人只要活着就难免受伤,而“心理防御机制”就是为了逃避痛苦而对自己撒的谎。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可以保护我们逃离创伤,比如失去亲人的悲痛,失恋的忧伤。然而更多的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却会阻碍我们前进和成长。
有句话说得好,“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这就要我们找到那些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干掉它,以此让我们可以直面人生,不退避不躲藏,勇敢面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