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妈妈的依恋 #
两岁后男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和纠缠有时会让人招架不住,不允许你工作、做家务、甚至上厕所,所有他喜欢做的事都想和妈妈一起进行,即便有时只是需要你在一旁静静陪伴。
这也可能是身为母亲的岁月里,最为孩子所需要的一段时光。你的难过、气愤、对他流露的一点点不喜欢或厌烦,都会使他惴惴不安。
我明白这样的时光不会太久,随着自我意识和各方面能力的增强,男孩子会越来越渴望和身体力行的去实践独立,感觉日益被远离、愈发失落的会变成妈妈。
# 性格,脾气 #
一岁半起意识到说不的力量,两岁后使用更多的表达否定的词语是打,并伴随肢体动作。谁说了他不喜欢、不想做的事就说打谁,甚至在你转述一件事、乃至一个虚构的故事里某个他不喜欢的片段,也要说打事件里的那个人。
一度我严格禁止他说打这个字眼,并威赫他这样将不被大家喜欢,发现毫无效果。也许“不被大家喜欢”这种被否定的情形,反而加剧了他的抵触情绪。我开始尝试纾解和转移。比如解释他不喜欢的那件事不是因为人家不喜欢他、针对他,解释缘由,将他的关注转移到事情本身来。有时他会稍稍平静一些,貌似有所触动和理解,有时依然无效,那就由他再发发脾气,但会提醒他不可以说打人,重复打人是不被允许的这个规则。
有时感叹,小家伙的倔强、暴躁、易怒,的确是遗传了爸爸妈妈、甚至再上一代人的习性。也许有部分遗传因素,也必然有我们家长无自觉的行为做出的言传身教。我们尚且做不到成熟理性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和家庭发生的分歧冲突,又如何苛求一个两岁多的孩子能做到更好。所以在观察和教养孩子的同时,我们真的需要平静下来客观审视自己。
在这期间,通过一些公众号接触了与原生家庭有关的理论,触动较深的包括黄维仁的“亲密之旅”课程,以及李玉涵强调的“每一种情绪后面都是一个未被满足的需求”。回顾和剖析自己的成长,幼年和青春期被疏忽的对爱和关注的需求,自原生家庭传承的性格短板,这些都在影响着我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曾经被我反感的教养方法,在无知无觉中被延续到我的孩子身上。摸索和改善教养孩子的方法,也许应该先从完善自我的性格开始。
# 秩序感 #
小家伙不到一岁半开始专注于给玩具汽车排队(也许更早,无法记清准确年龄),这是秩序感发展的标志。随着智力发育,他对更多玩具的兴趣增加,我也给予了充足的供给。源于自己的生活习惯,我要求他在午睡和晚睡前和我一起收拾玩具,进而慢慢提高为整理好一样,再去玩另一样。有相当一段时间,我的这个要求很不讨好,因为玩具数量多,整理起来对他有一定难度,他的耐心有限,速度较慢,还会再把其他东西捡起来玩,整个过程磨人心性。也因此,家人都情愿迅速而沉默的为他整理好乱摊子。我的母亲曾经玩笑我对孩子要求太高。“孩子还小,大了慢慢习惯就好了”,这是老人们的口头禅,我认为是老人对孩子过度宠溺和懒于管教的借口。这个年纪的小孩子没有对错好坏的观念,习惯就是习以为常,不良的习惯日日重复就是巩固,为何想要给孩子养成不良的习惯,大了再费更多力气去纠正,搞的孩子和大人都辛苦又剑拔弩张。
我依然坚持我不讨好的习惯。两岁时独自收拾整理玩具基本成为他的习惯,偶有偷懒,经提醒也能迅速而愉快的完成。我看到很多三四岁的孩子难以做到,每天被家长呵斥依然无动于衷。这个时候我暗自庆幸,我和孩子没有这样的较量和神伤。
我的观念里,秩序感甚为重要,将影响孩子日后的生活、学习、行为和思维习惯,影响你能否成为一个有序而高效的人。
# 规矩和爱 #
小孩子非常擅长揣摩大人们的心性、脾气和底线,并善加利用。妈妈是有原则的,基本说到做到难以通融。奶奶姥姥不同,闹一闹磨一磨大多可以妥协。所以和妈妈在一起时,有些过分的要求根本不会提起,即便提出后被温柔的拒绝,也能平静接受。和奶奶姥姥也能和谐相处,因为很多要求无需过多挣扎已被满足。但全家人一起时,小孩子就混乱了,用哪种模式呢,不甘心做克制的自己,但是妈妈又会阻拦奶奶姥姥的溺爱,就爆发了无法收拾的哭嚎。家庭关系几度因此紧张,老人不能忍受孩子这般委屈,爸妈也不愿纵容缺乏限度的宠爱长期发展下去。好在几番沟通交流下,老人们尝试了理解和让步,这点我是感动并感激的(请原谅我作为一位母亲在这方面的固执,我可以迂回、委婉、渗透,也宁愿承受老人们的不理解和责怪,但是根本的原则不能放弃)。
同时,我也在反复反省自己处理孩子情绪时的态度和方法。孩子以歇斯底里的方式爆发脾气时,我很难保持冷静,我会给自己找一万个理由,繁忙的家务,辛苦而高压的工作,曲折的同事关系,如履薄冰的经济压力……总之,不要在这个时候来挑战我的耐心和脾气。但是这些借口,虽然也是客观事实,一点也无法安抚爆发的孩子,无法改善我与他在冲突下的相处。
在他两岁左右的半年里,我曾抑制他的哭泣,要求他有要求好好表达。因为我从小被父亲禁止哭泣,初中时有伤不能打麻药,医生清理发脓的创口,大量流血痛不欲生时,爸爸都不允许我哭泣。成年后我自潜意识里排斥哭泣,见到孩子大哭,特别伴有大喊大闹时,就难以抑制心里的烦躁。我的这个要求曾经短期有效,儿子明显在压抑自己想哭的欲望,眼含泪滴,委屈的看着我,不敢言语。有的时候惹祸犯错后的第一反应是躲避,嘴里念着要妈妈要妈妈、妈妈亲亲。我心里生出负疚,确实要求的过分了,他只是个两岁的孩子,我在用成人的标准要求他。
也因为了解了有关原生家庭的理论,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成长过程和性格由来,其实这才是我难以很好的处理哭闹孩子的根由。正视、反省、触动、尝试改变、琢磨分寸,一点点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方法。35岁的固执女人想要改变性格谈何容易,但是为了孩子,似乎再大的险阻也甘愿尝试,哪怕一点点改善也有益于孩子,我只能说本能的母性是伟大而充满力量的。
现在,在辨识出他的确心有情绪,但我又不能妥协时,我能够平静的伴他哭闹一阵,平和的告诉他妈妈不能答应的原由,以及可以替代的方法,甚至能说出一些玩笑。然后惊奇的发现,给一点点时间,以及你平和的陪伴,焦躁的孩子可以渐渐冷却下来,他的情绪得以发泄和消化,而不是被勉强的压抑。他犯错后,我会告诉他妈妈在生气,原因是什么,然后和他一起改正和弥补,而不再暴躁的训斥他,甚至体罚。没有很久,他惹祸后会主动跑来告诉我,也不再战战兢兢。
我想,这才是“有爱的规矩”,不是无规矩的溺爱,或冷酷无爱的规矩。而孩子可以清晰的分辨,你给予的爱和树立的规矩并无矛盾,也不会影响他对你给予的爱的感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