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Wu笔记分享】
功能性框架和行业框架的便捷性,也会带来一类风险:由于框架假设其所面对的问题是通用的,因此就相当于同时假设该问题属于框架适 用的那一类问题。利用框架,就相当于采纳了该功能或行业的心智模型,并接纳了该功能或行业默认的所有假设。
举例来说,对比图5-1和图5-4,股票分析师和私募基金投资人都想要对某公司在未来5年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但是,他们所使用的不同框架,也反映出了各自不同的假设。
股票分析师的框架是对股价进行评估的模型。该模型依赖于几个非常重要的假设。举例来说,该模型假设,股票价格能在任何时间点上正确地反映公司前景和关于该公司的公开信息。
私募基金投资人则假设管理行为能创造价值。他们还假设一位新的所有者(比如私募基金)能给出更多行动建议,并对这些行动进行监督,从而带来价值的提升。
这两个框架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一家公司的真正价值,是由公司根据股票供需变化所设定的价格来决定的吗?还是通过对未来现金流进行计算所得出的价值来决定的?也许,读到此处时,你已经在股票分析师或私募基金投资人两者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本人在两个领域之中的任何一个领域有切身经历,那么就会被相应的框架所吸引,并 可能被我们在此做的大幅简化而吓到,在头脑中逐渐形成一个更为详尽的版本。但是,我们在此想要说明的,并不是对两个观点的优劣对比进行讨论,而是想要强调不同的框架会反映出不同的世界观和不同的假设。
危险之处在于,当我们频繁而不存质疑地对框架加以应用时,就会忽视嵌入框架之中的假设。正如我们在第1章中讲到的,“选择某个审视的角度,也意味着对其他角度的忽略”。当框架所包含的假设条件无 法得到满足时,危险便会浮出水面。举例来说,股票分析师的审视角度,会对市场效率和流动性同时做出几个假设。如果没有这些假设,那么定价模型就无法成立。相反,私募基金投资人的世界观假设,信息不对称使他有可能在别人没有发现的情况下及时抓住机遇。两者的假设在 通常情况下都是合理的,但没有哪个假设能在任何时间地点都成立。一个明智的做法,就是利用多重框架将复杂问题拆分开来。我们将在本章 末尾继续讨论这一话题。
现在,我们首先需要建构起自身的心智模型库。如果我们对各类模型并不熟悉,就很难对多种模型加以利用。我们可以先从最为强大的行业模型着手,功能性模型是紧随其后的第二选择。如果所有其他方法都 失败了,我们还是不知道应该怎样将一个问题拆分成一系列小问题,那么就只能放弃框架,纯粹凭借基本逻辑进行分析。图5-5对问题拆分的 三种主要方式进行了对比。
图5-5 拆分问题的三种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