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吃饱,也要活好
保住耕地红线,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让人们吃饱肚子,这是值得肯定的好政策。吃饱肚子是活好的基础,活得好的内容包括很多,清新的空气是其中之一。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绿色植物的覆盖,已经成为人们精神减压的重要依托,显得非常必要。
成都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发展,如今已经是特大城市。吸引无数精英不断奔赴成都,“公园城市”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的发展,需要在相应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宜居”的根本是“舒适”。成都成为“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的公园多”具有很大吸引力。无数公园覆盖整座城市,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公园城市”而不是“城市公园”,已经是成都最响亮的名片。“公园城市”转变成“田园城市”,原来的公园长出粮食,将来的“田园”能不能代替今天的公园?
田园城市是理想化的城市概念,也是可以付诸实施的城市与乡村有机结合的一种宜居模式。只不过,“田园城市”的设置要提前介入,并且要有实施的条件。毕竟,“田园城市”是“城”和“乡”的结合体,是控制城市盲目膨胀、让超大城市分解为“城市+乡村”模式,让城镇居民返回乡村、围绕城市的田园生产粮食供应城市居民。
公园城市不是公园+城市。城市里的公园不能成为一个个绿色孤岛,而是要形成系统性具有生态价值的宜居环境;田园城市不是在一个个城市角落开垦出一块块零星的田地,而是要有一定规模并且要具备“城市”与“乡村”互融的基本条件。
这个“互融”,就是“长在城市里的田园”,要有能力养活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村民”可以因此享受城市红利;“生活在乡村里的城市居民”,在享受城市便利的同时,也可以体会乡村生活。简而言之,就是人人都可以因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既吃饱肚子,也可以活得更好。
“要吃饱,也要活好”,是一种理想的生存状态。生活在公园城市里的人吃饱肚子,不一定要把已经建成的绿化重新翻挖成种粮食的田园。不说前期建设公园的巨大投入,就是现在公园的“花整为零”,也可能是对城市生态的极大破坏。重新规划出来的田园,虽然也会覆盖绿色,田园绿色几乎不可能代替公园功能。处在城市中间,又没有系统规划过的田园生产,成本大大提高、产品质量毫无保证,都将给凭空而出的“田园城市”带来意想不到的弊端,甚至灾难。
那么,保障人们吃饭的“耕地红线”就不要了?不是。保住耕地红线的方式有很多种。目前,城市以外有很多空置良田可以利用,许多待建规划可以重新设计,还可以在种植规模、提高产量上下足功夫。保障粮食供应、端紧手里的饭碗,有很多方法,把已经建设好的城市绿化“恢复”成“良田”,是最不值得商榷的方法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