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运营想法
0910原创-营销的起点与内核

0910原创-营销的起点与内核

作者: 扎西Jun | 来源:发表于2018-09-12 18:21 被阅读22次

    假如把营销拟人化,什么形象最符合自己心中的预设?

    你会选谁?为什么呢

    是的,是1

    或许要奇怪,靠营销之力,力挽狂澜,声名远播的明明是2呀;

    又或者说,看那些出色的营销,全是高端大气,出手不凡,3就对了。

    实际,那都是现象,并未贴近本质;

    选2和3的人,会趋向自我视角,1则需要更多的用户视角。

    毕竟任何营销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把产品/价值等交付给消费者,

    很直白的说,就是让人喜欢且不断购买;

    那么买ta的人想要做什么?

    为了更好的生活

    当我们的思维认准了2和3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忽视一些很朴素,很简单的道理

    最近看到一段话,靖捷先生,天猫总裁,引用他在校友会的一段话

    “要去找到所有事情背后最本质的最朴素的内核,那一定不是理论体系,一定不是模型和框架,

    体系越复杂,应用场景就越有限;理论越完备,适用条件就越苛刻;忘记那些结论,应用那些方法,用外企教给我们的思考方法,去发现这个行业这个产品这个渠道这些用户的动机、障碍、习惯,不要套用,不要照搬,不要简单的移植。”

    我对这段话还是挺有印象的,我非常认同,需要去找内核

    内核是什么,和营销什么有关系?如何去找?这正是今天我想来探讨,

    提到找内核,就不得不先提

    营销的本质

    在我们眼中,营销本质是什么

    比如科特勒体系里,营销的本质是利他

    是不是脑海里会闪过几个画面

    总体来说,经过观察,还是相当多的人并不认同“利他”,营销不盈利跑去利他,你是风还是沙?

    这么佛光普照的事,简直不靠谱,做慈善也要钱,不是吗?

    我为什么要把“利他”这个点,放在开场?

    我一直在思考,营销和生活的关系。

    营销中的”利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们不谈宗教信仰,不谈价值观取舍,仅仅从我们生活的角度来探讨。

    科特勒把利他做为营销本质,社会责任做为趋势,是否有更深刻的意义。

    《营销管理》第15版里,有这么一个案例:小企业星期六

    书中这个案例篇幅描述并不多,但是被特意拿来做为成功营销的范例,正是它出色的运用了利他,做了符合社会责任这个趋势的事。

    简单回顾下:

    这个项目由美国运通在2010年孵化的

    呼吁人们在感恩节后一个周六到本地社区的小企业中消费

    这一年一次的购物促销,已经成为了固定的购物日,运通卡也成功的挤入了美国购物季旺季档期

    数据称参与进来的企业销量都上涨了28%,

    而发起人美国运通公司,2011和2012两年均有21%的交易额增长。

    参与的人非常多,不断有新的小企业主参加到项目中来

    在看到这个案例之初,我并不知道运通是什么公司。

    也不理解

    它为什么要选感恩节后的周六?有什么特殊意义?

    它为什么要选小型的零售商?

    运通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

    运通做了什么?

    这个项目为什么成功了?

    这个项目成功的意义是什么?

    通过搜索,我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美国运通,国际上最大的旅游服务及综合性财务、金融投资及信息处理的环球公司,在信用卡、旅行支票、旅游、财务计划及国际银行业占领先地位

    而这个案例是它旗下以信用卡,小企业,持卡人为主角的一个营销事件。

    https://v.qq.com/x/page/e0342kkssfb.html(找到的当时宣传片)

    美国运通信用卡以服务优质著称,而且申请难度相对较高,有些人把刷运通卡看作身份的象征,尤其是高端的卡,就是阶层的代表。

    美国运通与小商家的这一组合,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是非常违和的。

    一来,用户之间似乎并不匹配

    二来,小商家偏向现金交易,尤其是在纽约的亚洲人经营的餐馆和超市,尤其普遍

    三来,从商家的角度看来,信用卡交易就意味着商家要支付手续费

    而在所有支付平台中,美国运通向店家收取的手续费是最高的。于是,结账只收现金,收卡不收运通卡一直以来是很多小商家的普遍共识。

    在我们的常识中,小商家以及在小商家消费的人,都难以成为运通的有效用户与使用场景。

    那运通为什么要去选择这些拒绝运通卡的小商家做为发力点呢?

    按照时间点,那个时候的美国,处于金融危机后的萧条阶段,国情是截止到2015年,美国有2800万小企业,他们对经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美国,有一半的人要么是小企业主,要么就是在这些小企业里工作。小企业主们支持了美国很多事业

    简而言之,这个是个在增长的市场

    于是运通,合理的顺应国情,巧妙的把用卡率增长与扶持当地小企业增长捆绑在一起,这就是当时运通走的一步棋。

    选择美国的全国性购物季,前有黑五,后有借力“假期购物季”的东风,多沾人气。

    借用社交媒体,互联网发动宣传,呼吁感恩小企业,到当地社区消费,

    启用明星效应,奥巴马也支持并参与,大规模化创作内容。

    那么,运通是如何冷启动的呢?

    鼓励所有美国运通的持卡者在当地的小企业、小商铺进行消费,每单由美国运通提供 10~25 美元的补贴

    补贴最先注册的1万家小企业,提供在脸书上打广告的经费,帮助它们建立自己的脸书页面,引导制作自身业务的宣传视频,并通过社交网络和谷歌传播。

    同时,加大数字化手段,通过智能数据提升客户关系管理。

    清楚认识到客户所处的生命阶段、财富阶段,掌握客户的业务行为,提供相对应的产品和服务。

    通过这些举措,美国运通在个人客户端和小企业客户端均获得了大量客户,增强了客户黏性,同时也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更重要的是,他跳出固有资本思维,从另一个角度“利他”,匹配到了发力点

    不管运通本意上是否有利他心

    形式上它展现了利他与责任,是个有温度的品牌。

    也帮助了消费者完成他们“利他”的行为

    是的,消费者有“爱心”有“利他心”

    不过,我也觉得,在利他的底层,还有一个也许自身也没有意识到的感知:

    消费者通过响应呼吁,建立维护小企业是让社会稳定,也是让自己生活安定,免受威胁的感知。

    以及让世界美好,大家都美好,岁月静好的愿景。

    我之所以会在开场提出“本质”并讲述这个案例

    因为本质会决定行为的表现。换句话说,本质就是起点。

    而起点会决定终点。

    营销的起点是什么?

    我觉得,就是生活

    营销与我们息息相关,从商业的角度,这是为了盈利而定义的一门学科;

    从消费者角度,这是满足生活多样化需求的一种方式。

    营销就是为了生活而存在。

    我们可以认为,运筹帷幄用的是营销思维;也可以认为哄老婆孩子用的也是营销思维。

    甚至zf的政策,发展战略计划,都能找到营销思维的影子。

    实际上,我们对营销定义的起点不同,我们找到的内核也会不同。

    刚才我说了一句话,起点会决定终点。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人身上出发。

    世界观是我们对世界的认可方式

    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进而影响我们的遭遇,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的跟随自己的习气和情绪走,会让所有的app都服从底层情绪逻辑;并通过学习和练习来实现自律与克制。

    用什么样做为观察生活,洞察营销的起点,决定了我们的框架截然不同。

    用黄金思维圈来说,这恰好对应的是why,用梁宁的产品思维来说,这就是存在层。

    例如,我的两大支撑观点:因果和轮回(不是宣扬佛教哈)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 、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

    我认为这个世界最大,最本质的逻辑,实际是因果关系。

    我们最熟悉的一句话:凡事背后必有原因。恰恰体现的正是这个。

    因果建立在时间维度上,具有不可逆的顺序,但是有转移和修正的可行性。

    不可逆:已经发生的,无法修改,难以弥补;

    转移:可以通过其他行为,将结果导向给新的可能

    修正:世界观的改变

    我把轮回做为第二个观点,有很大程度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服从自己习气生活。

    在换汤不换药的行为习惯下,收获到的,本质上也不会有多少的改变,相反,会不断重复自己很想摆脱的困扰。

    例如学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便是轮回的一个代表

    正如大家所知,我们所有人原本的思维定势与习惯,以及价值观取向;都会深刻影响我们所有人的行为与判断,进而影响每一个判断。

    这就是起点带来的作用。

    营销的起点是生活,那么生活的基础是什么?

    这个毋庸置疑,“人”,以及由人组成的协作社会。

    一切的营销行为都是围绕人来设计。

    观察人的行为,分析人的情绪,破解人欲望的密码;了解人的行为模式更能接触原点。

    一、人是情绪的聚合物

    特征如下:

    1 日常简单的决策由情绪和习惯来完成

    2 重要的决策,才会有理智的参与;但是在每个瞬间,都有可能存在让情绪崩坏的漏洞。我们常常叫做:用户体验

    3 道德需要内心与物质世界的双重安稳为前提,例如,一个生活艰难的人,或许有大道德的底线,但是很难讲小道德和素养,所以需求是有阶段和前提的。

    4 内心安稳的人,经过反复加固内在认知,可以超越物质世界的话语权,而内心不足够安稳的人,会受物质世界的影响。

    二、人是自我为中心的象牙塔

    人的认知取决于自身的视野和生活环境;大多数人,会把身边的所见所得做为参照物,把眼前的样本,做为全世界的范本,若是同一个现象见多了,就会判断为真实。

    举个例子,大家就理解了,

    北方这边豆花,貌似都是咸的。他们不认可甜豆花,而南方恰好相反

    视野越大意味着进入视线的参照物更多。同时互联网让信息的传递变得更为简单和容易,人与人沟通的成本和距离越来越小,使得我们极有可能会被同一个信息引导,被同一个认知格式化,然后趋向同一个判断。

    三、普遍存在的思考退化现象

    越是习惯深度思考的人,越是能克制情绪;

    被退化的思考能力,依赖情绪与思考的深度频率成反比。

    越来越趋进简单,直接,快速

    我举个例子

    这个现象其实并不是现代才有,只是科技让现象更明显。

    有段时间,我去研究了茶叶的历史,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茶叶的食用演变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生嚼→粗加工(切碎做汤)→简单(剁碎熬粥)→做成茶饮→和各种调味拼一起研磨成冲饮→煮食过滤→冲泡过滤

    这个过程和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很有关系,生产力越高,茶叶的加工越精细,工艺越好,相对的,食用方式越简单。

    在几千年的茶饮文化中,茶不断重复,

    加工→简单的吃→吃的更精致→文化属性,社交属性的融入→工艺突破→更方便

    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每一次的工艺变革,都是在上一次的基础上,让饮用者更方便;在工艺突破之前,会从最初的饮用方式,逐渐讲究形,色,香,味,工具等周边,以及文化,精神等元素。

    而工艺无法突破之前,会把饮茶的美学发挥到极致,直到下一个饮茶方式的出现,改变用户的行为习惯。周而复始。

    在过去,茶俨然是社交界最高的通货之一。此外还有一个现象,每一次工艺突破,都有种植区扩散,以及饮用人群突破层级,应用场景更细致的现象。

    从充饥,到药用保健,祭祀,赏赐,身份标榜,待客,日常;工艺每进步一次,茶饮覆盖范围都会扩大。

    而后,我又发现,我们很多生活的现象,都有类似的规律。

    比如,我们都知道的福特汽车的故事,

    福特问,你要什么?答,我要更快!

    哪怕有了汽车,还是要求只有更快!

    才有了现在的飞机,高铁,磁悬浮。以后还会有更快。

    技术的变革之前,都是在当下最高的速度之内,过渡到美学,再过渡到精神世界。

    每一个变革,都是基于生活的需要场景。

    四、不是所有元素都能发生显著化学反应

    需求有阶层

    价值受能力限制

    价值还会受认知的限制

    不对等的交换会终结关系

    五、生活是动态的平衡

    人会自我调节,而营销会被动的跟随,敏锐的感受到了已经存在的趋势,拿起了旗帜,创新品类,往有利自己的方向推波助澜。供求的不平衡,就会引起新一轮的变革

    六、营销可以改变生活

    所以,科特勒把“利他”与“社会责任”做为营销的本质以及新的趋势,是具有一个很深刻的洞察。

    我们所有人,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存,共享一切资源(以星球为单位的话,地球确实是封闭性的空间);

    资源是有上限的,环境是共享的,大家都是一根藤上的蚂蚱,跑不了你,蹦不了我。

    可见,“利他”“责任”做为营销的核心,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不是很认同,这是营销的最高境界,相反,这有可能是基础要求。

    我指的是起点,开始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基础。

    要么心理基础,要么物质基础。以自己资源为前提。

    有利可图之下,满足可满足的需求。

    怀着利他的目的,策划可以利他的营销,同时智慧的选择可满足需求,而不是无底线满足,并依次获得正当的利润。


    “营销”,涵盖太多的知识点,社会,心理,经济,政治,历史等多维度的知识点,要不断的更新迭代。

    一昧的追逐变化多端的现象,疲累之余收获甚微。

    如果能找到不变的核心,去应对瞬息万变的现象,是不是会更好呢?

    我尝试抛开“营销”那些复杂的元素,一层层剥开,发现总有三个元素存在,

    我暂且称之为

    “核心要素”。

    匹配的需求

    独特的价值供应

    对等的交换物

    他们与黄金思维圈有着相通之处

    一、待匹配的需求——需求是有阶段的

    需求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汇。需求,需要,欲望是一回事吗?

    《营销管理》这本经典教课书,懒看看对需求如何定义的?P9

    需要:人类对空气,水,穿着,住所的基本需求,人们对休闲,教育,娱乐有强烈需要。

    欲望:指向可以满足特定需要的特定目标

    需求:可以被购买能力满足的对特定产品的欲望

    用图形来形容他们的关系,大致如下

    emmmm,丑是丑了点……

    然后需要分为五大类型:

    表明的,真实的,未表明的,令人愉悦的,隐秘的

    (还需再深入思考)

    需求被分成了八种

    负需求,无需求,潜在需求,下降需求,不规则需求,充分需求,过度需求,不健康需求

    不同的需要类别里都有可能与8种需求交叉。

    我综合参考了一些定义,得到这样的思考结果:

    在我们实际的操作中,书中定义的:需要,欲望,需求。都被我们习惯性的统称为需求了

    所以,我按照我们对目标物的必要程度,把需求分层三个阶段:

    需要,想要,欲望

    这三者是“需求”的不同阶段。需求≠需要,也不等同欲望。

    用很经典的需求模型——马斯洛需求三角来示例一下。

    需要,多数是功能性的满足,基于生存、生理,或者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比如衣食住行,更换维修,习得某项技能等。

    简而言之,就是不能没有。这个定义基本沿用了书本里原有的定义。

    但是休闲娱乐性质的我归类为”想要“,因为这个不影响生存,但是会影响生活品质,让人愉悦。

    简单来说,没有不会死,有会美滋滋。

    这种需要阶段下,人更依赖拥有“确定性”和“稳定性”的价值输出,那些听上去虚幻,不接地气的精神蛊惑,较难获得青睐,除非是教人如何一夜发财……

    “想要”(书本里叫欲望),

    则是满足当前层次的需要,有足够的确定感、安全感之后,对更高层次的追求,但暂时没有实现的能力,

    简单的来说,就是

    “想要,但是有点贵(难),不能立刻满足。”

    这个阶段的需求很像“痒点”,接受到暗示,刺激后,会因为一时半会无法实现,而不断的自我模拟场景,虚构获得满足后的细节,一遍一遍的推动自己向着目标靠近。越靠近,越兴奋。

    比如休闲娱乐性质的,是个想要的意识,但是能不能实现,要看能力,比如时间,比如金钱。

    当这份蠢蠢欲动的“想要“意识,持续受到刺激,有能力获取的时候,会转变成”欲望“(书中叫需求)。欲望极为强烈的人甚至会越级满足,哪怕没有承担后果的能力。

    譬如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的人,越是接近终点越是焦躁不安,急不可耐。欲望之下,理智逐渐淡化,绷了许久的需求被满足后的“爽”,只有切实的释放出来才能舒畅。倘若这个时候把门槛设高,或者取消兑现,都会引发强烈的愤怒或者恐惧。

    总之“爽”是可以让人上瘾的感受。过去iphone的饥饿营销如此撩人,正是击中了这种“爽”感。

    2、什么是匹配

    这里的匹配是指:

    匹配场景

    匹配人群

    匹配渠道

    匹配能力

    3、为什么要匹配需求

    人的需求受情绪的驱动,而止于能力的限制。所以需求一直都在,但是要场景来触发。

    “场”,合适的时间+空间;天时地利能使事半功倍。

    “景”,触景必要生情,不能触发情绪的都不是“好景”。

    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对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

    大多数喜欢确定和安稳的环境,讨厌复杂和麻烦,所以他们喜欢相对固定的行动轨迹,有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假如触达的渠道不匹配,就找不到正确的目标用户。

    同样的,不同阶段,想要的都不同,不仅会影响行为,还会决定完成这个行为的场景与仪式。只有想要有又能力获取的时候,付诸行动的可能性会最强。

    所以,匹配需求是最重要的环节,如果不能匹配,产品和企业拥有的价值也无处输送。

    二、独特的价值供应

    价值,一直觉得这个词颇为抽象,它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某种功能,还可以是精神,一份信息,甚至也能是一份信誉或承诺。

    不管是什么,被需要,才是价值。

    当然,不是指被所有人需要,能被一部分人需要,就是有价值;这群人,数量越多,价值就越大;适用范围就越广。

    例如:kindle;墨水屏技术让电子阅读的视觉效果和纸质相当;

    轻薄的机身内还能装下一个图书馆;

    喜欢阅读的人,拥有一台kindle,就如同随身带着图书馆。

    然而,还有一批人,会觉得kindle功能单一,限制很多,iPad不仅能用于读书,也能用于娱乐。所以同样的设备对不同人来说,价值是不同的。

    再举例,iphone等,营造高逼格,高颜值 的形象,它最重要的价值,我觉得莫过于给人身份与实力的赋能价值。

    为何还要说独特的价值?

    自然是为了和对手区分开,这和追女(男)票一样,要让对方看到自己与对手的不同,投射更多关注在自己身上,才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乃至感情升温。

    更何况在注意力极为稀缺的年代,很容易就被忽略了。

    为什么独特的价值供应是how层?

    因为我们需要一系列的方式,手段,去分析和洞察,找到匹配的需求,找到匹配的方法与渠道;目的是为了把价值传递出去,一传十十传百的铺开。

    当独特的价值匹配对了需求,就会如同找到正确的大门。还缺正确的钥匙去打开它,这把钥匙,我称之为:对等的交换物。

    三、对等的交换物

    有独特的价值供应,正确的匹配需要,利用对等的交换物,才能让价值流动起来。

    交换物不一定是金钱,也可能是情感,可能是时间,可能是关注,还可能是口碑传播,担保背书。

    交换本身不局限为银货两讫,资源的互换,彼此的赋能,也能理解为达成交换。

    生活中的交换:

    比如工作,用才能换收入;

    比如联姻,结两家之好,联合两家资源获取更多财富机会;

    比如贷款,用债务换资产,信用换货币。

    社会中的交换必然是利益交换。

    并没用“等价交换物”这个词,而是用“对等”,

    因为在现实中,相同的物品在不同场景,能交换的价值并不相同

    我例举我身边的一个小案例:

    我有个朋友,代理一款进口食品,人也没什么野心,能小日子过的有酒有肉,媳妇老人过的舒坦就好,不讲究什么精英教育,差不离就够了。

    他流程很简单,入驻好渠道,上好货架(电商还需要拍照),等着卖就好。

    不过好景不长,其中一个电商平台(某知名折扣平台),流量逐月下降,相同的活动,相同的产品,各种优化,愣是不见流量踪影。

    原本利润美滋滋的,现在每天苦着脸,平台玩命搞促销,消费者到手价越来越低,商家要承担的成本日益增多,而流量并没有因此变的越来越高,相反,一路走低。最后,他主动清退了。

    记得流量开始出现断崖下降的月份恰好拼多多上市,平台持续了大约半年的混乱和病急乱投医的运营节奏。

    9.9团购,19元,半价让利,三天一小促,四天一大促。商家跟着急赤白脸,一面抱怨,一面舍不得流量。

    用户回购,活跃一直提升不上来。流量依然是以神奇的方式消失

    我用刚才提到的三个核心要素去向朋友解释

    【缺失的注意力——what】

    线上购物分两大类:实物和虚拟物。

    实物是我们理解的准传统电商,衣服,日用品,外卖,旅游,票务等。

    为啥叫准传统电商呢?

    小视频,直播,新媒体软营销崛起后的新行为习惯,会让浏览网页,打开专属app的搜索购物方式变成传统,

    场景化,故事化,沉浸式的环境,唤起购物动机,进而成交会变的越来越广泛,

    抖音的网红奶茶,网红旅游景点,网红神器,还有10W+的软文营销,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这个新型模式有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去中心化。

    对整个互联网环境来说,网民是呈增长趋势的,

    不过被很多的app,小程序,网红大V给分散了注意力。网民在被app和小程序圈出的阵营里,过着N点一线的数字生活。

    消费自己的金钱,时间,精力和情绪。所以不是所有人都是实物剁手党;消费的场景也一定存在于自己N点一线的路径中。

    也并不是一定会因为低价而趋之若鹜。我们不乏看到某单价并不算低的产品,在新的购物模式下被抢购。甚至还有被要求涨价的。

    再看这个购物平台,同行一大堆,上有猫狗下有多多,

    更别说其他平台。

    对比替代抢夺注意力的对手,抖音,快手,公众号和头条。还有影视,小说,游戏,这些都是会带走注意力,占据碎片时间,把钱包掏空的方式。钱包就这么大,谁都想掏,掏的人多了,单个个体能获得的就少了。

    总的来说,这个电商平台必然缺少可以换取用户注意力的对等交换物,除了买买买,挑挑拣拣,有意思的并不多。或者说,平台在设计上,没有让用户迷恋到舍不得离开,倒是迷路到烦躁取关。

    这个观点,可以从旅游上得到同样的感受,

    被美景照骗到某地旅游,发现所谓的特色一条街,和家门口附近的美食一条街没太大区别,还乱糟糟的不好走,会觉得”劳资再也不来了。“

    【第七个馒头-How】

    低价和免费在某个时间段里是抢占市场的有效手段,淘宝打败ebay,360抢占互联网安全市场,都是靠免费这个手段开始的。

    但是无法成为像空气和水一样必须的存在的东西,天天低价会换来什么结果呢?

    、《七个馒头的故事》

    "有个很饥饿的人,请求馒头店老板给他几个馒头充饥。

    吃第一个馒头时候,很满足,接着吃第二个,还是很不错,吃到第四、第五个的时候,馒头带来的额外满足感大大下降。直到吃第七个,馒头已经不能带来任何满足感了。

    如果接着吃呢?额外满足感可能就为负了。“

    最后一个馒头带来的额外满足感,就是边际效用。这并不是说,促销的刺激没有用了,而是说无限量的高强度促销,带来的刺激变得越来越迟钝。对用户的刺激将越来越难实现。

    这样一来,所谓的独特的价值供应也变的毫无独特可言。价值感越来越低,而不是越来越高。半年买一次或者一年买一次就会变的频繁

    (这平台品类的数据也确实如此,50%以上用户购物频次是190天以上。)

    走低价,看似可行,却不长久,且要有方法,比如可以找到道友一起抗,而不是死道友不死贫道。

    接着讲讲这个平台促销的特色——死道友。

    据朋友描述,刚进入这个平台的时候,促销力度很合理,于是给定了很实诚的价格,刚开始每个月销量他还算满意。可后来,平台要求商家做全费满减。

    举个例子(内个,别对号入座~)。

    平台抽成比例是30%,商品原价是200元,成本是100,活动满减力度是满199元减100元。

    没有全费满减这个概念的时候呢,商家卖出去1件,销售就是200元,平台按200元抽成后,剩下的140是商家的收入,去掉成本,净赚40元。听上去还挺美滋滋的。

    可是,叠加满减后呢,卖出一件只有100元的销售,

    此外,平台依然按200元(GMV)的价格抽成,100元销售减去抽成后,剩下的40元才是商家收入,而物流、仓储、人工等费用,一分都没少。回回倒贴,员工们上有老下有小,这工资都够呛,更不用说忙了一年没奖金和提成……

    偏偏不能提高价格再打折,因为要比价,不是全网最低价,打压流量。价格高了,转化低,价格低了没利润,真是进退不能的境界。

    我的反应是:典型的囚徒困境

    大环境里,所有电商平台的流量红利在消失,流量成本居高不下,商家利润越来越薄,商家不断的寻找和扩展新的门路,布局不同,留给传统平台的价值也会不同,并不是只有平台会倾斜资源,商家也会,主要看投入产出比。

    这实际就是价值与需求之间的匹配过程。对平台来说,商家就是头羊,头羊在草地活的不舒坦,需求无法得到匹配,平台价值降低,带来的直观效果就是,有能力的头羊换羊圈,留下的都是没能力换草地。

    日子久了,健壮头羊都跑了,留下的亚健康头羊,对平台来说也不是好事。这样的平台又可以吸引多久用户呢?

    【匹配的需求-why】

    从本质上讲,平台是商家与消费者的触点集合,平台提供路径与可黏着用户的沉浸式消费环境;又或者和其他触点联合,形成闭路通环,让流量在通路里循环流动,在流动过程中,购买商家的产品。

    因为相同的产品会在多个平台同时出现,对用户来说,在这买和在那买没有多大区别,价格相差也不会很悬殊,而在哪里买,就看用户对这些触点的体验。

    体验感与需求是相关的。

    四种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

    愉悦、不爽、愤怒、恐惧。

    有这么一道情绪公式(来自梁宁产品思维):

    微小的愉悦感 + 突然被满足的爽感 = 确定性的满足,而确定性的满足会上瘾。

    平台和商家要做的就是产生愉悦,缓解恐惧,避免或者帮助消除不爽,愤怒,最好的方式就是让用户上瘾。

    低价仅仅是最容易实现和利用的方式之一罢了,

    用户因为低价暂时的停留,他的愉悦感只能单一的依靠低价的反复刺激。而且不再是突然被满足,因为这里是随时可以被满足,顿顿无限量供应馒头。更重要的是,随着头羊的流失,他会发现,想要的东西,这里越来越少,除了馒头还是馒头,于是确定性就被打破了。

    没有可以匹配需求的东西,他就会离开。

    在与朋友分析完后2个月,也就是最近,平台有了新的运营整改

    1、取消了频繁的全费满减,全年固定时间做大型促销,不再无限量供应

    2、平时价格采用实价(依然要全网最低),平台不再叠加各种活动(意思是不会再扣减费用),让头羊的草够吃,利润上升

    商家利润上去了,平台利润也跟着上去

    这样一想,其实利他的思路是可以走的

    3、淘汰低价位,用价格区隔用户,放弃低价值用户群,与拼系列说拜拜,聚焦重要用户

    4、继续淘汰低产出头羊,拉进新头羊,找壮羊,赶走不健康的羊。毕竟平台也要赚钱和上新

    5、优化UI设计,简化路径,加大算法匹配,继续加大内容产出,黏住用户

    这个新的策略和我上面的分析有不少匹配之处。具体的实施则需要匹配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以及明确自身角色,搭建好一个平稳的价值链。

    说到这,我今晚的分享结束了。

    先感谢大家耐心。

    最后总结,营销的起点是生活,所以着眼在生活更能找到朴素和本质的内核

    谢谢各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910原创-营销的起点与内核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rb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