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界限的文章一写就是好大一篇~内容太多实在收不住笔。这篇关于界限原则的文章会是我今后许多有关管教和社交类文章的重要基础。划界限的观点也许很多读者都熟悉,而在这里我主要阐述的是我个人的经验和体会。话不多说,今天就先发上半篇吧~
划界限是个大话题。
在我看来国内完全不为孩子设立边界,无限制使用“爱与自由”,最终成功培养出“熊孩子”的父母并不在多数。大部分的父母都是觉得孩子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被管教的——否则岂不“无法无天”了?!
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但需要“爱与自由”,同样需要“秩序与规则”。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自由放养风潮影响至今,才出现了大量如何有效管教孩子的书籍,旨在解决父母们对于孩子越来越不知如何管教的焦虑。
我们没有经历那样的一个历史年代,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从来没有大规模地放松过。新时代家长热情满满的“爱与自由”,在我看来也还只是在发生影响的初始阶段,由于非正确使用还培养出了一批“熊孩子”而影响了名声。
但坚信孩子“不琢不成器”的我们同样也有我们自己需要面对的问题。
由于我们的文化中本身缺乏对于个体边界的理解,导致大多数父母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在管教问题上更多的是遵循传统方式中对于孩子关于具体行为规则的教授,例如父母的教导要听从,例如社交时大孩子要让着小孩子。
不论是选择传统的管教方式还是新式的“爱与自由”,我们在培养和教育我们的孩子的时候,非常需要在选择养育方式之前就先想清楚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我希望的育儿产出是什么?
这与我们做各种人生决定之前需要做的工作一样,先想好目标,明确希望达到的结果,然后再倒推实现步骤。
重视权威教育,强调具体的行为规范,可以基本保证培养出一个有教养举止适当的孩子(或者彻底叛逆怎么反着怎么来的小捣蛋分子:D)。而选择新式的“爱与自由”教育,却没有配套地同时实施“规则与秩序”,养成“熊孩子”、“小公主”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强。
而如果以上都不是理想中的育儿产出,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出能量流畅、内心自然丰富、同时具备良好社交能力、真正理解和尊重必要规则的孩子,那就必须学习为孩子——同时也为自己正确划界限的重要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9594/5792b032a952f4f1.png)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我们倾向于群居在一起。如果独自生活在荒郊野外,那么划界限这件事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我很喜欢看的一个真人秀节目讲述的是一个生活在阿拉斯加原始森林里的家庭的故事,这个家庭最需要教给孩子的生活能力想必应该与社交技能基本无关,可能会是如何辨别周围是否有野兽出没吧^^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是否能与他人和谐共处,同时又能充分地发展自我,决定性的因素便是找准自己和他人的界限。
对我来说最生动的界限的形象,就是幻想我们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可伸缩的大泡泡里。这个大泡泡的边界保持的不是我们与他人的物理距离,而是我们与他人的心理边界。
在“边界泡泡”之内,我们需要既可以实现个体能量的自然流动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又不至于由于范围过大而侵犯了他人自我实现的权利,或者没有直接涉及到他人但却对大家共处的环境造成了影响。
而这个边界的特点,在于它是动态的,只有指导性原则,而没有也不应该有应用于一切环境的具体的行为规范。
“边界泡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由伸缩,发现自己过度扩张而损害了他人利益的时候可以选择缩小边界范围,关键时刻也能坚定做到自我保护而不被外力压迫形成凹陷(人格凹陷的原因就在此)。
它主要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产生,而不是基于生产纠结和淤堵的条条框框;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保持能量的顺畅,同时又能做到不越界对方的心理界限。“边界泡泡”反应的是真实的存在,被它保护的每个人的本质和潜能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无限发展,在空间不具备的时候又可以暂时修生养息,却不会丧失再次萌发的动力。
这样充盈而流畅的内在,是我理解的健康的人格发展所必需的心理基础。
这就是我们提倡根据简单而有效的原则划界限而不是教导具体行为规范的管教方式的目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8549594/f920f704fdde8034.png)
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准确地帮助孩子划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边界泡泡”,将真实的世界,带入处于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的世界里,以利于他们做到与他人健康地互动,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我看来这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工作,让孩子成为在与他人互动中被需要的一方而不是被拒绝的一方,这是远比智力开发技能培养艺术熏陶基础得多的工作。
建立界限意识的原则,有的教育理念会描述成“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国外的学校用得比较多的班级条例(Classroom Rules)会以“保证安全,友善对待他人,照顾好我们的环境”来表述最基本的班级秩序,然后会有很多引申出来的具体的行为规范,但最终都可以归类到基本秩序的层面。
每遇到一个行为,习惯性地想一下“这个行为是否伤害自己/他人/环境?”。积累的经验多了,“边界泡泡”的感觉也就慢慢出现了。
下一篇我们将具体分析一下这三条基本原则如何使用,《“熊孩子”VS.“懂事而绝望”∣一切都要从划界限说起(下)》即将送上,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