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现代文学发展历程,在各个时期的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现了多元风格的文学作品,有如鲁迅这样的文学天才兼民族斗士,也有如废名这样追求朦胧意境的抒发哀伤之情的小众作家,还有如丰子恺先生那样心地光明一无沾染作品又透着哲理深味的佛系作家。
发现我对于那些写轻松心态简朴文字拥有纯洁心灵的作家都有偏爱,一如隐逸诗人陶渊明,王维小可爱,心地光明的丰子恺先生,淡泊自守的废名,还有被废名深深影响着在作品中对人性当中的真善美有着执着追求的沈从文。
少年时期的沈从文沈从文是京派代表作家。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而风光如画、富有传奇性的湘西凤凰县。从少年时期起,他就熟读社会这本大书,生命的智慧多半直接从生活中得来。高小毕业14岁即按当地风习进入地方行伍,先后当过卫兵、班长、司书、文件收发员、书记,看惯了湘兵的雄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的黑暗。过早面对社会的残酷和周围生活的愚昧,使他以后将“残酷”“愚昧”写入作品时消除了任何炫耀猎奇的可能,反形成了一种追求美好人生、善良德性的品格。
沈从文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文学世界”。主要代表作品有《边城》《萧萧》《三三》《长河》等。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版本沈从文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他一再的说:“我实在是个乡下人。说乡下人我毫无骄傲,也不在自贬,乡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远是乡巴佬的性情,爱憎和哀乐自有它独特的式样,与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顽固,爱土地,也不缺少机警,却不甚懂诡诈。他对一切事照例十分认真,似乎太认真了,这认真处某一时就不免成为‘傻头傻脑’。这乡下人又因为从小飘江湖,各处奔跑,挨饿,受寒。身体发育受了障碍,另外却发育了想像,而且储蓄了一点点人生经验。”
沈从文当然不可能是个原生态的“乡下人”,实际上自从进入北京城之后,他就拥有一个具“乡下人”眼光的都市知识者身份,时时来看待中国的“常”与“变”了。沈从文所创造的湘西文学世界是他的都市体验和乡土记忆相互融合的产物。
“湘西”所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如他所说:“我只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
沈从文创造了充满浪漫与诗意的湘西世界,还创造了一个都市世界,与湘西世界鲜明对立,正反两面表达着沈从文的生命理想。他对于乡村世界的讴歌并不能等同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因为湘西世界除了显性层面的美好与和谐,也有悲苦甚至于丑恶。只是在作者的创作中,他尽量的淡化、弱化。有时候甚至只是作为一个淡淡的远景存在,这使得他的作品中有着一丝悲凉的氛围,无法抹去,作者也无意抹去。
专注于阅读的赵树理赵树理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土生土长的作家,有地道的农民气质,能自由自在地写出真正为农民所欢迎的通俗乡土小说,成功地开创了大众化的创作风尚,代表了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赵树理与沈从文出身于农村的共同身份,使他也把创作聚焦于自己的出生地,他所熟悉的故乡世界。
他出身于山西沁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是个农村才子,身上混合着农民与文人的气质。赵树理即是深深植根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
挺有“故事会”感觉的一个版本赵树理对于他的拟想读者和描写对象——普通的中国农民达到了烂熟于心的地步。
正如赵树理自己所说:“他们每个人的环境、思想和那思想所支配的生活方式、前途打算、我无所不晓。”他与他的描写对象在思想感情上往往能融为一体,以至他可以说:小说中人物流的血,“连我自己也差一点染到里边去”。
他的作品是站在与农民平等的位置和视角写出来的,能够忠实地反映农民的思想、情绪、意识、愿望及审美要求,并真正能为普通的农民所接受。
在赵树理笔下的农村世界里,农村不是凋零幽僻的,而是鲜活生动的;农民或有愚昧落后,但整体是积极向上的,最终也对自己的落后思想进行了克服,表现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审美中的“大团圆”结局,结果往往皆大欢喜。这也体现了赵树理的文学理想,着力展现乡村世界的美。
沈从文和赵树理在写作方式上选用了民间口语的叙事方式,他们的口语模式都植根于故土,他们用自己擅长的语言在为读者讲故事。沈从文语言风格“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是文学家的语言风格。
赵树理的作品是为了农民而创作的,于是他写的都是农民自己的语言,他在进行创作之后要在田间地头读给农民听,直到他们能听懂为止。他经常提到:“我的语言是被我的出身所决定的。”
沈从文倾向于自由主义文学观,而赵树理倾向于实用主义文学观。一个重道家式的审美,一个重儒家式的载道:一个是“想象”中的“乡下人”,一个是“真实”的“乡下人”。前者必然与真正的乡村世界有着较大的空间心里距离,更多是立足于现代都市对家长进行远望时产生的一种美好追忆。后者与乡人朝夕相处,能够更切身地感受乡村社会中的一脉一动,对现实进行“零距离”的关注。他们的作品,一种产生于想象,一种产生于亲身经验,自然会有很大差异。当然,我们无法简单评价他们孰优孰劣,况且二人的创作确实都个性十足,像电影中的远山近景的不同设置,从不同角度让我们看到不同的风景。沈从文远距离的追忆使我们看到其笔下的世界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向往;而赵树理近距离的观照,让我们感受到鲜活的现实生活气息,一张一弛形成对比,但他们都在真实地表现自己心中的乡村世界。
形象地说,沈从文的作品像一幅幽谷的乡土人情画,告诉观赏它的都是芸芸众生我们所缺少的是图画上的美好之物。赵树理的作品更似一面镜子,站在镜外的乡民看到了镜中的自己的容貌,达到自我关照,自我内省的效果。沈从文的表述对象与读者是对立存在的。那赵树里的作品表述对象与读者群是统一的:一个是他观,一个是自观;一个是过去的回忆,一个是当时的写作。但同样真挚的乡土情节使他们途异而归同,有着共同的“终极”目的:深切关注底层乡土中国,关注乡土村民,使他们生活的社会能够健康合理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