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1278/985bf6940d16207d.jpg)
「管鲍之交」被人作为佳话传颂了两千多年,这段友谊固然无可厚非。
虽然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意在说,人才不难求,难在识人之人。
但我觉得核心还是在于管仲自己。
1,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无缘无故地对另一个人好
首先介绍一下情况:鲍叔牙和管仲两人都是齐国的大夫,出身于贵族家庭,只是管仲在出生时,他的家族就已经没落了,为了生活不得不四处奔走。所以鲍叔牙和管仲两人一个是为了生计奔走,一个是家中很富裕。
《吕氏春秋》里说,这俩哥们经常一起去南阳做生意,到了算账分钱的时候,管仲占鲍叔牙的便宜,总是自己多拿一部分。
这看上去好像管仲是个喜欢占小便宜的人。
而鲍叔牙说,知道管仲要奉养自己的母亲,所以非常困窘,并不认为他这个人贪婪。
《史记》里说「 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就是鲍叔牙始终待他很好,没有生出什么怨言。
这当然有鲍叔牙为人大度的好品质。但我们仔细想一下,以及对管鲍两人的了解,在他们相处,以及合伙做生意的过程中,管仲肯定是那个善谋划出智慧的,拿大份当然是合理的。所以,虽然有鲍叔牙本身为大度的成分,但更多的是欣赏管仲的才华。
看这句「 吾当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意思是说我曾为鲍叔牙出主意办事,事情办砸了,但鲍叔并不以为我愚蠢,他知道这是因为运气有时好,有时坏。
可以看出鲍叔牙有胸怀,而管仲有才华。这是可遇难求的好搭档。
难怪有大诗人杜甫说「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感叹人心不古,当今社会不再有管鲍这样的友谊了。
2,有才,还得有志向
而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不仅在于管仲的才华,即「管仲之力」,也在于管仲的大义。
我们知道,管仲一开始辅佐的是公子小白的竞争对手,公子纠,为此还在半道上「射死」了小白。
当小白回国坐稳君位之后,在他的要求下,鲁国人杀死了公子纠,纠身边的臣子召忽也随之自杀,但管仲的要求是什么——「 管仲请囚」,意思是别杀我,带我去见你们的领导。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君臣之义是非常珍贵的。你辅佐的主子死了,你不跟着死,反而去辅佐竞争对手,这在春秋早期的时代是会留下骂名的,而且作为士,名誉上是受损的。
我们看管仲当时说的话:
「 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意思是:公子纠败了,召忽死了,我却自甘囚禁受辱,鲍叔牙不以此认为我无耻,他知道我不拘小节,我所感到羞耻的是不能建功扬名于天下。
如果一个人眼里装着天下,有自己要完成的大目标,就可以把君臣的小恩义放下。因为你当初辅佐公子纠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了施展你的才华,为人民谋福利。
《论语》里子路问孔子,说:
「 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死了,管仲舍不得死,他算不上仁吧?」
孔子说:
「 齐桓公成为霸主,却没有依靠兵戈之力,这是管仲的力量。」「 如其仁!如其仁!」
孔子一个这么惜字如金的人连赞了两声「 如其仁!」可见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大事。
最后再提一下,虽然「 管鲍之交」的情谊如此之好,但管仲临死之前也没有向齐桓公推荐鲍叔牙接替自己,因为他知道,朋友是朋友,他没有这份才干,胜任不了就会害了他。
小结:
由此来看,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虽然有鲍叔的诚意举荐,也有公子小白的不计前嫌,但关键还是在于管仲:一,有才华,二有志向。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有贵人相助,但首先你得有「贵人气质」,即有才华,又有志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