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年味道:拜年

年味道:拜年

作者: 4b2beda060ba | 来源:发表于2019-02-08 21:27 被阅读43次

    很喜欢“拜”这个字。

    不知别人是否有盯着一个字看很久,越看越陌生的感觉?我看拜字如是。

    传说“年”是一种远古时代的怪物,每逢除夕晚上出来伤人。我觉得远古时代人们拜年,一定是在真正地拜那个怪物“年”,或出于敬畏、恐惧、胆怯,或基于祈求,恭敬,臣服……当大年初一醒来,发现平安无事,开门喜形于色,相互作揖,彼此祝贺,未被“年”吃掉,幸甚,幸甚。

    拜,即便没有“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的礼仪形式,也必须登门拜访,必须面对面,方显诚意啊。

    很多年前,我就知道年纪大了的好处之一,是不需要去给别人拜年了。

    父母眼看奔八。以往的每个春节,他们必定穿戴得齐齐整整,去几个老同事、老战友、老朋友家拜年。大年初二那天,我爸说,他打出51个拜年电话,收到27个拜年来电……正说话间,电话响起,是济南的大哥打来的,给他大叔我爸爸拜年,俩人互致的问候,不用猜,都是过年的话。

    拜年有早有晚。“过了腊八就是年”,民间的拜年活动,是从腊八开始的,大年初一之前都是“拜早年”;正月初五之后、十五之前,当属“拜晚年”了。民间有谚语“有心拜年十五不晚”,也有人把这个期限放宽到了“二月二龙抬头”那天。

    一个多月的时间跨度,让人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辞旧迎新,去访亲会友,去联络情感,去表达祝福祝愿……不管是拜早年还是拜晚年,都能够避免遗憾,有应急或补救的属性。

    虽然拜年的形式已经从磕头作揖、面对面的寒暄,大多到了隔空、隔屏,但至少还有这样一个节日,让并不善于表达情感的国人,通过“拜年”发生一下联系。很多亲朋好友,其实也仅仅是“借新春佳节之际”,才能见个面,因为拜年。

    小时候,大年初一我妈催促我们起床,最有力的说辞是:快起来!一会儿人家来拜年了!

    她怕早起拜年的人到我家,我们还没起床,显得很没礼貌。那时候,人家到我家拜年,我们也去人家拜年,那才真是“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还记得在老家时,最早到我家拜年磕头的人,是村里的哑巴。他是聋哑人,进门就磕头,我妈会给他一碗饺子。儿时,隔着窗户看到他磕头拜年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当然,有时我也会怀疑,那只是我对童年的想象。

    刚参加工作时,三五个同学或同事还会约了去同学或同事家拜年,那种走街串巷挨家挨户拜年的场景,早已尘封在记忆里。

    当人们聚居的形式发生变化,当楼上楼下整个社区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当电话普及,当互联网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拜年的形式,早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人们通过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微信拜年、朋友圈拜年……很多的人,从未谋面,很多的人,也不再见面。出门拜年的人,大概是越来越少了,人们已经习惯了“隔空拜年”。

    有个微信“好友”,大年三十那天干脆发了条朋友圈信息,让大家“点赞互为拜年”,我给他点了个赞,想不起什么时候加的微信好友,甚至不知他是身在何处,人在何方。

    有很多微信“好友”,发来拜年信息方才意识到他们的存在,上一次发微信“聊天”,竟然是去年春节,也是拜年的信息。回复“过年好”三个字,又觉得十分被动,往往会再加上一个“谢谢”的表情包,以期达到礼尚往来的效果。

    微信好友最多5000人,我经常收到检测“僵尸粉”的信息。若发检测信息之人,连“点赞之交”都没有,便会悄悄删除了去。我从未发过类似的微信,觉得称人家“僵尸”已是大不礼貌。又难免暗暗在心里替人家出主意——何不借拜年之际,检测一下谁删了你?

    最近几年,还是会雷打不动去去几个长辈家拜年。昨天在大表哥家,看到墙上悬挂的全家福,又不免唏嘘一番,去年春节,84岁的二姑还朗朗健在……人到了一定年龄,才会理解什么叫“见一面少一面”,“见一年少一年”。这很现实,又很残酷。

    有的人,你不拜年,不见面,就会再也不见。拜年的意义,有一层是减少遗憾。

    拜年的意义,还有一层,是今天的新发现,也可以给每逢佳节就逼婚和被逼婚的年轻人一些启示:拜年,聊家长聊里短,东聊聊西聊聊,家有适婚青年的,难免就会有人给牵牵线……

    今天出门拜年,路上碰到个前同事。相互拜了年,站在寒风中唠了会儿家常,得知她年前刚当了奶奶。哈,那个前两年还愁儿子大龄了找不到媳妇的人,就是带儿子去人家里拜年时,不经意间的一次遇见——拜拜年所赐的好姻缘。

    所以,离正月十五、离二月二还早得很呢,没来得及拜的年,赶快去拜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年味道:拜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to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