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
前面描述了一些期待这种事情。现象。类比疼的外在表现。
最后这句,把“期待”拉回到语境中来。我期待的时候,在做什么。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期待,期待有什么结果或影响:什么情况下满足了这期待,什么情况下失望。
587
对于“相信”的语法根据的考察。是作为感觉表达式那样的信念报道,还是基于外在标准的语境考察?
内省,使得“相信”用于信念报道。以一种心理状态为语言描述的对象。
最后这段。
第一句问的,是我们的所思。是通过语言(想和做)表达的意义、一个价值判断。我爱它、它值得爱,可爱。
末尾这句,唤醒回忆,回忆的内容本质上决定了其意义:爱她或不爱。这里是一种心理现象的报道。就看到的东西理解其本质,回忆。这里不可避免地带入本质主义。
感情是从意象中分析出来的东西。如同康德的认知的情况中,知识或经验是综合统一的结果。
588
第一句,把这个决定看作一个心理状态。这样的话,它就自身带有力量,使得事情随后这样发生。
而事实上,这个决定的用法,就是使得事情随后这样发生。这里不是一种本质的因果相继,而是实践中的目的和行动/结果之间的关系,或想和做之间的关系。前者是神奇的,后者平平无奇。
最后一句,是在一种心理状态的描述的意义上使用。
589
这种心理状态的问题是,我们可以表达它,但还是不能回避心理状态嵌入生活之流中发生的事实。只要原因改变,情况改变,心理状态也就随之改变。它不是某种自身作为轴心的东西,而是别的东西的结果。并且,它的存在在于被使用。用法又要从语境中指出。
而信仰,伦理价值判断,在实践中是自身作为轴心的东西。它规范其余的东西。
590
如何学会意谓
回到学会的标准来,把学和理解拉回现实。外在标准。
591
第一句,意图在这里是我们在心理活动中的所思,日常所考虑的东西。它作为心理现象的轴心。但是,和语言游戏的遵从规则的自觉不同,这里是一种不自觉的直指所思的活动。类似的,是疼的外在表现之于疼的情况。我们在疼的呲牙咧嘴倒吸凉气时,并不考虑到别人对于我的疼的理解而遵从社会规范地如此这般做。这里没有遵从规则。这里仅仅有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习得:疼时,呲牙咧嘴,倒吸凉气。
(无意识,指的是我疼时作出的外在表现,并没有考虑到这样行为表达疼。这里没有语言表达所赖于的语法规则的有意识地遵从或使用。我并不考虑这样做确定地根据语法规则表达疼。这时我并没有考虑意义的表达,和期待被理解。和语法虚构的情况类比,后者试图作出表达,期待被理解。前者却并没有把自身看作表达。但是在结果而言,我们基于某人摔了一跤的呲牙咧嘴说我们知道他疼。但是这里不是基于语言的语法规则对于疼的外在表现的理解,而是基于现象的因果关系的推断。跌伤产生疼,疼产生疼的外在表现。)
我不知道在一个完全和我们割离的文化里,他们疼的表现是什么样的。会大笑么?原始部落的情况在这里有考察的价值。
考虑疼的外在表现。里面有没有文化规范的成分?可能有。但是这里主要考虑的,是因果的决定。譬如,我们可以审视我们疼时为什么呲牙咧嘴倒吸凉气。大概可以说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需要。手疼时,咬紧牙关。用另一个地方的紧张转移对疼痛的注意。疼痛是一种感觉,而感觉的体验和受关注的程度成正比。我们在辨别一些比较细微的归纳觉差异时,总是会专注于感觉。这是专注使感觉的体验加强。而有时我们专注于一件要紧的事情,甚至可以忽视很多感官感受。人在危险的情况中神经紧张,可能忽视身体受伤。设想人在逃避野外遇到的危险时,对于肢体的一些擦伤,一直到危险情况缓解过后才察觉到。
注意力的集中或分散带来感觉的差别,使人有意识地或者专注或者转移注意力。疼的外在表现就是分散和转移注意力的活动。它和疼之间是一种因果相继,而非表达活动,不是语言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且,它还是一种伴随文化习得的事情。一种文化如果强调坚忍、毅力,要求克服恐惧的男子气质,那么,疼的外在表现就会呈现一种克制。通过最小化的活动来达成同等注意力分散的效果。在能够忍受的限度之内,可以做到不动声色。
感觉疼,在社会生活的社会协作的日常里,可以是不需要考虑的东西。有时用作试图表达一种感觉的语言使用,但是,一种语言的语法不仅是设想,还要落实到有根据地使用,落实到外在标准,才能说这种用法落到了实处,达成了意义的表达。不然,仅仅是语法的虚构或悬置。
感觉疼是实在的。但它是内在的实在。感觉。信念也是内在的。但是区别在于:
感觉疼作为认知的对象,它是语言游戏的意义,终结。在认知的命题中,对象是概念的轴心。但是在从语言到事物时,基于句子的真,名称基于概念指出其含义。
但是在信念的情况中。信念作为命题所指出来的东西,不是自身作为现象中实在的对象,而是作为理念。它用于规范实践的结果,规范实践的行动。这时,信念自身不是语言游戏的终结,而是开始一个语言游戏。这里,关于信念的陈述是一个命题。但是这个命题进一步置于用法下,纳入实践中来。信念的用法不止于认知,而是用于把它做出来。类似的情况在语言2里一样有。“板石!”,对句子的理解不在于理解语言的含义,而是遵从规则,服从这个命令把板石递过去。理解语言游戏在此用遵从规则的行动作为语言游戏的回应来表达。我们在语言游戏中要求的是社会协作,是遵从规则的行动,而非停留于理解一个句子本身。或者说,这里遵从规则作为语言游戏的理解,它同时又产生行动。用行动来表达遵从规则的理解,作为语言游戏中的回应,参与一个语言游戏。理解作为想的东西,和做的东西,在遵从规则的领会里,在实践的参与里,融贯起来了。
信念的表述用作语言游戏的终结,和语言2中在遵从规则而言理解一个命令但是并不带来遵从规则的行动是一样的。或者,后半句的类比是语言2中理解语言游戏的字面的意思,“板石”的含义——板石,的情况。
一个明显的区分。语言2中的实在,语言游戏的字面的意思,语言的含义或涵义,是个概念——板石。而信念陈述中的实在,或者说信念的内容,不是一个对象或概念,而是一个句子。一个用作应然的命题。
语言2中“板石”不满足于用来指物,也不满足于用来指出一个概念,而是作为实在嵌入遵从规则之中,用来作为一个遵从规则的行动的要求。在这里,遵从规则仅仅指出一种生活形式,命令,而遵从规则的行动则还是经验内容的补充:把板石给我。
在信念的情况里,一个表述信念的句子并不构成关于信念的合法表达。这里有语法的虚构,或者说它作为信念还没有落在实在的东西上。信念句子仅仅是一种语法阐述,但是语言游戏还没有做出来。就像我们凭空而不是基于看到的语言游戏谈论命令这种行为方式时的情况。我们在理解中的问题是基于语言游戏,基于实在,作出语法考察,产生理解。信念句的情况则是,实在还没有给出来。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一种语法阐述的句子。我们要通过做,以这种信念规范的目的的实践的做出来,把做出来的东西看作信念的表达,语言。
第一句:我 该 不该 说: 谁有 一种 意图 谁 就 体验 到 某种 倾向? 有没有 特定 的 倾向 体验?
倾向体验,指的是一种认知。我们使用工具时,想的是拿它做什么用,工具用来要完成的工作,而不是工具本身的认知。
我们在“我疼”那里,已经指出这么一种情况。
在这里,也是一样的情况。
在意图,我们考虑其用法:诉诸实践,把某个事情做出来。我们还是会谈到语言游戏的字面的意思,表层语法。但是字面的意思并非认知的情况:认知产生的是经验判断,考虑的是真。把命题看作真值函项。而字面的意思在于指出语言游戏的涵义:思想的东西。在这里,并不考虑其真值。就像病人和一生说:“我疼”。医生在工作里并不像警察那样首先怀疑证人的证言的真,医生并不考虑病人自述的真,而是基于病人的症状自述有针对性地作出诊治活动。质疑病人的自述,不是医生的职责。不是医生给病人看病这件事情中的规则里的东西,不是这件事情的行为规范中的步骤。
我们可以使用一个东西,仅仅考虑这个东西就满足某个目的而言的用法,而对于这个东西本身不作脱离这种用法之外的认知。在这里,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语言游戏,某个东西就其用法而言被我们使用。
这里回到概念物的情况。我们在科学中把某些东西看作概念物,从而可以在这些东西上适用概念思维。概念思维的结果,就是在把某物看作概念物,看作作为处于这个概念之下东西时,总是适用于概念思维的先天判断。
把水看作H2O,那么关于H2O的化学命题对于水的化学反应总是为真的。
就是说,我们如何看待水?我们总是在某种用法中产生对它的看法,产生它是什么。这就是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在化学中水的本质就是H2O。这只是基于用法指出来的本质。在一个摄影家的眼里,水可以以水滴的形状,以一片雪花的形状被感知。水就是某个形状、色泽、质地的东西。它们都是关于水的某种用法看法。水并没有超脱语境的本质。搁置语境,搁置用法看法,水没有任何先天的本质。一切概念思维,从事物到概念,都是对于事物置于一种看法之下的产物。概念思维作为先天命题,就在于它是对于事物的一种看法用法。概念思维的真局限在对于事物的这种看法用法之内。
回到第一句,我们用一个东西时,除了考虑其用法之外,还会去看这个东西本身么?可以去看,但是这个看的认知对于对这个东西的使用,是没有联系的事情。w指出的哲学病,摆设,装饰的东西。
我们在理解一个人的行动时,也有看,就其语言游戏的实在的东西的给出而言。但是,这实在,始终是作为对于用法的补充的需要而言看见的东西,而非现象自身的认知。
譬如我们看一把斧子。这某物看作一把斧子,这里就已经带有一种用法了。它被赋予了斧子这个概念在生活世界中的角色。离开这个角色,它会如何被我们看到?我们并不去考虑这件事情。除非基于另一个用法的需要在语境中存在,基于那需要的召唤,我们用新的角色去看它。譬如这把斧子不是用来砍,而是在有钉子需要钉时,用作锤子来敲钉子。这时,它就不再是用于砍东西的斧子被看待和被使用了。即使还称它为斧子,但是其用法看法已经不再是典型的斧子的用法了。
随后的句子指出看见的外在表现到看作关于某事的外在表现,还是要置于语境中来指出。
外在表现置于语境中来看,和语言游戏置于语境的领会中来理解的区别。前者的语境是看见的事情作为原因,在结果上看待外在表现。后者的语境不是所见的东西而是所思的东西,在一种规范性中理解看到的东西,或语言游戏的遵从规则。就是说,对于理解而言,遵从规则是基于我们所思的东西的规范而呈现的东西。这里的规范性,所思就是目的而言的用法的指出,而遵从规则是基于这种用法而言落到实在上的遵从规则的指出。语法规则置于用法的规范之下。
最后一句。试图正面设想语境原则。指出语言或实在的意义是它们的用法而非它们自身所是、本质。
592
弦外之音 体验的区别
体验是一种没有规范性,随意的想和看。或者,这里的随意可以加上一点,用作意谓真却没有语法根据。
而弦外之音,指出的是语法考察。语言并非就其字面的意思作出表达。而是之于语境里考察其用法。字面的意思在嵌入这种用法之下,才构成其意义的表达。
它们的区别就是根据的是否具有。
593
偏食。只考虑语言作为命题,用于意谓真的情况,用于作为关于世界的谈论。
594
意味深长的说,和字面的意思的表达,在于语法的区别。但是语法考察要有根据。不然,就是一种纯然主观的解释,而非理解。
什么叫把想的东西说出来?不是主观的想。我觉得已经说出来了,就是说出来了。要给出根据。把根据的东西也摆出来。或者揭示出来。
我们可以一边把考虑的东西指出来,然后说出怎么做。在事实昭然时,我们基于事实进一步说。
不然,就是最后一句,把语言游戏仅仅看作主观随意的一种倾向。这就脱离一种社会生活的逻辑构建的可能了:遵从规则。就这种社会规则对于社会生活的约束而言,它作为一种社会事实,是客观的。实践中的理念作为本体。
595
感觉在此是人的实践,而非知识那样客观的东西。
一种把事物截留于生活之流外,单独来看,这个看的行动本身就要受到提问:它源于什么?哲学病。以为任何东西拿来看一看,看到的东西都是有意义的。这里有量子力学种测不准定理类似的东西。在实践领域,考察的就是行动本身。而看本身就是一个行动。我们这样去看,它就已经创造了现象本身。没有看的同时又不影响对象本身这样的情况。所以,在实践的考察里,并不存在一种超脱的看见,一个看所见到的东西可以作为没有这个看的世界的本质的东西,把前者作为后者的意义。
人的善意,友谊,不可测试。也是类似情况。因为,一旦去测试,那么这份友谊已经失去基础了:作出测试的a,已经失去了它对于b的情谊。而情谊是一种双方的关系,这就瓦解了b对于a的情谊的存在的基础。情谊的基础是互相关心的确认,从而在互相关心的基础上决定未来的行动。
w的意思,大致是回到语境,回到生活之流中来。回到客观世界来。图象论让人回到关于自然现象的世界。语法考察让人回到文化建制所规范的社会生活中来。社会生活就其体现文化建制的规范性而言,是客观的。
但是前面友谊的例子,和社会规范不同。友谊基于心灵的东西的确认。虽然这种确认还是基于一种社会规范中的行动。但是,总体上的规范性,是心灵的东西,而非社会规范。社会生活中的行动,遵从规则,在此仅仅是实在的角色,它们表达心灵的东西。
回到开头,就是说,这种感觉的东西作为一个行动,它已经是脱离生活之流,脱离理解活动所作出的一个新的活动。它可以看作人的自由。但是要把它看作理解,这就不合乎逻辑了。当我们考虑表达和理解时,就要受到客观的事情,受到生活之流对我们怎么看它们的规范。语法用法的受规范
就像人不会把随意的想象看作认知。会区分幻想和现象。这并不是说幻象是非法的。只是说,幻想可以存在,但是不能看作现象。
596
这里的熟悉和陌生,指出的是两种情况。一种是认知而言的,一种是综观形式而言的。前者是基于实在自身而言,所见的东西。后者是用法的考虑。语法空位。
—— 但 并不 因为 存在 着 这种 陌生 之 感 我们 就 可以说: 我们 熟知 的、 不感 到 陌生 的 每一 样 东西 都给 我们 一种 熟 稔 之 感。—— 我们 以为, 一度由 陌生 感 占据 的 位置 似乎 不是 这样 就是 那样 总要 被 填充 上。
为 这种 气氛 而 设 的 位置 就 摆在 那里, 不是 这种 感觉 占据 它, 就是 另一种 感觉 占据 它。
一度由 陌生 感 占据 的 位置 似乎 不是 这样 就是 那样 总要 被 填充 上。问题就出在这里。这里指出的是语法考察的逻辑空位。但是我们总是试图用实在的认知,语言的字面意思的东西来填充它。这里有以偏概全。
语法不对实在负责。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
598
混淆认知和实践。前者以对象为概念的使用的规范。后者,感觉,看见的东西,行动,并不是就其被看到的东西被理解。语言游戏的意义并非语言的字面的意思。工具的意义不是对于工具的认知,看的经验,而是工具的用法,被使用。
在认知中,有质料因。多向意识指出经验的一的诉求。这就是认知活动。其统一是经验认知到的现象的形式。
但是语言游戏中,提出意义的诉求,其语法却并非看到的东西的形式分析。在认知里我们可以不自觉地就得到了一个现象地经验。但是在实践中,目的的存在以及整个实践有赖于人的目的意识为条件。这里就存在一个人的有意识的位置的区别。在认知中,形式是经验的分析。经验不必依赖人对于经验内容的自觉。经验本身就是经验内容。但是在实践和语言游戏中,目的的存在,语言游戏的意义的存在,总是有赖于目的的有意识为条件。是目的的自觉使得整个实践得以可能。
最后一句。需要由感觉来解释思想。
这里指出命题和日常语言的区别,认知和理解的区别。在认知和命题的情况中,句子基于真,概念的使用受到对象的规范。对象是看见的东西。在理解中,给出的实在,看见的东西,则嵌入所思之下产生意义。所思的东西,语法,不对实在负责。
这里的问题,本质主义,在于认知的逻辑带入带理解中来了。在认知中,思想处于对事态的符合或一致。图示形式的相等。而图示形式是对于图像的分析的东西。但是在语言游戏的意义表达中,语法不对实在负责,就是说语法不是实在的分析的产物。
要从实在之外,看见的语言游戏之外的地方作语法考察。这就根本上否定了本质主义。
最后这句指出,我们似乎是有意识如此(本质主义)。但是并不是。需要由感觉来解释思想。这是认知中的情况。但是这里是理解。
考虑哲学病或本质主义在理解中的谬误,是对于语法的逻辑空位的缺乏认知。
认知的情况下,语言用作图示事态。也相当于说,句子用作意谓真。
对照之下,心灵的表达,其语法从哪里考察。实在不是行动,而是实践的目的或结果的东西。它们还是要置于文化建制所给出的东西的参照之下,来说一个人是在文化建制之外有所为。超出或不够,都指出一种心灵的存在介入做什么的定义和理解。
597
思维格式。在此指文化建制的东西,使用语言的语法规则、逻辑的东西。我们的所思受到文化建制的规范的情况。我们只考虑文化建制中的东西。
思想建立在某种思维格式之上。这指出的,是思维格式,语法对实在负责的情况。可是在语言游戏的语法考察里,思想作为实在,嵌入语法规则之下给出意义。这里语法不对实在(思想)负责。
实在,语境。语境是实在,以及其背景的东西作为实在的综观。对于理解语言游戏而言的并非可见的,而是可思的语法,在更大的背景里,一种行为方式是一目了然可以领会的。这综观语言游戏的行为方式,怎么领会的?它根植于我们的文化建制之中。在这里体现了文化建制对于我们所能考虑的东西的规范:我们只能考虑文化建制中的事情。
而心灵,体现在超出文化建制的东西里。但是一件事情超出文化建制的东西始终还是要以文化建制中的东西为基准作出比较,才谈得上超出的超越的东西。该得得,有权的东西,是文化建制的东西。超出权利的分寸有意识地做出来的东西,是心灵的。
语境的领会还是可以细看的。这里包括了人的生活世界的生活形式的东西和落到实在上的落到实处的遵从规则之间的勾连。
597试图指出的,是思维方式对思想负责、语法对实在负责的情况。
怎么反驳它?
英语中的德语腔是些什么样的东西。它们是语言之中的习性,逻辑的东西。但是,这里说的逻辑指的是构成思想的逻辑的或形式的东西。思想在语言游戏中作为字面的意思,作为实在,还要置于整体的综观之下,在整体的综观形式的统一之下才产生意义的东西。而后者,无论我们使用英语或德语,作为我们所考虑的东西,是同一的。
联系596和598,都是考虑语言的意义时,把意义建立在感觉的东西之上。就是说,语言的语法,就是字面的意思。感觉就是字面的意思,实在自身的影子:图示形式。这样得到的,只是字面的意思,或含义的某种投影。问题是,这种投影作为对于实在的一种使用,没有任何根据。仅仅处于我们在认知事物中的习惯:图像论。
感觉就是实在的这种主观随意的投影。
======================================
1
批判夯实的是原则性,逻辑的基底。无批判的结果是,做事情缺乏原则的自觉。
信任一个人,对于一个人做的事情有可预期性,的基础是这个人具有内在的原则。我们基于这个原则说他是可信任的,它的某种行动是可预期的。
而没有原则的人,或者说其原则不是自身作为轴心,而是以经验为轴心的情况,我们信任他,或者说认为其行为可预期,其根据还是悬置的或虚构的。或者说,这还是没有根据的。根据的不存在使得一种语言游戏,一种想、说和做的语法还仅仅停留在设想,还没有落实,还只是悬置或虚构的情况。
2
形式是多被收拢来看作一个一的原因。多由此处于形式之下参与一而言,是基于形式而作为质料的。说多作为质料,总是相对于它所参与的整体而言的。就是说,质料和实体相对存在,多和一也是一对形式概念。它们已经基于存在的一了。
3
男女间基于荷尔蒙产生的美感,就是一种本质主义。使女性蒙上一层神秘的光环。这在于脱离平凡的用法考察实在。看看毛片,这些美感就剥掉在地了
4
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语法对意义负责,不对实在负责。为我们所考虑的东西所规范,而不为实在的认知所规范。
5
绝对的智慧,指譬如通过句子中的概念不仅仅是刻画对象,而且是给出对象。人的概念总是经验的、有限的。智慧就是譬如能够承担得起给出对象的概念。这样的概念不是经验的。就譬如世界这样的概念,它大而无当,没有内涵。关于世界的内涵,由于世界本身作为现象的无限的整体,总是不能在惊讶中给出来,因而任何关于世界的谈论都是没有根据的。
联系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对任一足够丰富的数学形式系统而言,如果它是相容的,则一定是不完全的。
所谓相容的,指系统内部自洽,系统性。不完全,指对于考察的对象的把握而言,这个系统是不满足的。
形而上学,我以前试图看作对于存在作一种基于有限项的完备划分。大体上有这种方面的考虑。只是,恰恰是哥德尔否定的情况。
理论系统(adj)(成逻辑体系)而对于对象的考察完备,那这样的理论、概念就是抓住事物本质了。就不再有概念之于事物的言之不尽这样的遗憾。就是担得起智慧这样的称赞的大词了。形而上学在亚里士多德还是缺乏系统性的。譬如为什么是10范畴而非9个或11个,亚里士多德本人也拿不出个标准来。或者没有一种系统性。
6
语言分析中的逻辑,是为指出经验的东西服务的。我们把日常经验归于某种逻辑的构造的东西。某种逻辑物。而非总体而言归于实在。
古典的形而上学的逻辑,绝对精神的东西,把经验看作绝对精神的运动。个别的经验的东西因此都归于同一个绝对精神的运动。
7
在读书会最后一次。语言难以脱离逻辑。我想表达这个。即使在字面的意思这点,它也已经处于文化建制之下了,已经是一种逻辑构建的结果的东西了。
而逻辑哲学论,图象论,强调的,是基于部分的含义的指出构建整体的含义。逻辑构造。这里的逻辑也是字面上的东西。譬如 是、否定、与、或、因果联系。而文化建制的逻辑在于语言如何被使用的规则的东西的指出。它们是字面之外的东西。弦外之音。一个句子要如此这般被构造,判断的形式,这也可以看作文化建制的东西。本体论,认识论就源于对于语言的这种分析。它们算字面的,还是字面外的?边界。就作为分析的结果而言,它们是字面之内的。但是就它们作为存在的或经验的普遍形式而言,它们是字面之外对于语言的用法的先天判断。它们从语言分析出发,断言的却是意义层面的,经验世界的知识。
8
罗素对于意识,看作读脑的结果。这是对于意识和物理过程的一次衔接的考虑。
这里的问题在于,物理过程是因果相继。这里没有意识的自觉。没有有意识的活动。但是意识的行动在于有意识或自觉。意识的起源的第一步,是怎么从物理过程中跨出来的?
多和一的关系还是对于意识的内容的描述,分析。但是脑科学,大脑的物理过程如果在因果相继的自然规律中首次到达或给出意识现象?基于感官给出感觉多,如何会发生一?物理刺激譬如光如何会发生感觉?
感觉的发生是根本性的么?
考虑草履虫的感觉。神经活动。从神经科学,神经现象,来看动物的行为。这里把感觉看作一个黑匣子里的过程,我们不了解其过程而仅仅能观察其外在表现。包括神经的物理过程。这就类似日常语言把语法考察置于语境原则的外在标准的规范之下来。我们的表达和理解,心理活动,不过就是促成这种客观的社会认知的文化建制的东西对于我们的目的和行动中的遵从规则的规范性的达成。在这里,心理活动变成一种受规范的东西,规范它的是客观的东西(社会规范)。
那么,在草履虫那里,发生的就是一种认知活动中现象或事实对于目的的规范。我们不能跟草履虫谈论道德律。它只有一种基于经验的规范的应然:前面有障碍,不能往这里游了;这边温度太高,不能去了。意识或神经现象此时完全是康德所说的目的在经验之后。它甚至还谈不上一种目的。只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受到大自然的肯定否定所支配。前面过不去,太烫了,否定。没有任何阻碍,继续(这里也谈不上肯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