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在某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说的是美国一项大型研究的发现。
这个发现是:一个人最有生产力的年龄段是60岁到70岁;70岁到80岁是人类生产力的第二高阶段;第三个最有生产力的阶段是50岁到60岁,在此之前,人的智力活动尚未达到巅峰。
这项研究还给出了一些数据作为上述结论的佐证: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为62岁;全球100家最大公司总裁的平均年龄为63岁;美国最大的100个教会的牧师平均年龄为71岁。
研究由一组医生和心理学家完成。这些研究人员认为:60岁到80岁是人的情感和心理的鼎盛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人正处于人生的最佳水平阶段。
不知这项研究是否“货真价实”,但它的结论想必会让一些老年人“士气大振”,他们也会为自己的年龄感到自豪吧。
按这个研究所说,我的年龄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相同,且正属于最有生产力人群中的一员。所以,看了这篇文章,虽没有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但心中不免有些“窃喜”。
得意之后又有点“将信将疑”。为了消除疑虑,特回顾了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人生经历,觉得这个研究结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两件事可以作为“它有一定道理”的事实依据。
先说第一件事。
在我上大学时学过一门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一些概念很抽象,需要联系实际问题加以理解。
但可能因为我阅历不够,知识面比较窄,导致这种理解力较差,所以,学的很不透彻,学过之后有些内容还是一知半解。
毕业一些年后我到工科高校当了老师,工作上的需要,在近50岁时接了一门新课。是的,就是这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
现在要输出了,当然先要输入。让我没想到的是,重新学习放了很多年的课程,其过程竟然“无师自通”的顺畅。往日的不解、疑惑却在今天独立思考下顷刻消失。
我禁不住问自己,为什么一些问题那时难以理解现在却一想就通了呢?为什么一些问题那时感到好复杂现在却觉得很简单呢?是我变“聪明”了吗?
显然,这是由于我的专业知识更全面、实践经验更丰富,从而让我的思考角度更准确、理解能力更强,我才会更“聪明”啊!
再说说另一件事。
年轻时喜欢唱歌跳舞,脑子一热买过一架电子琴。然后又买了几本学琴的教程,开始了自学弹琴。
凭着三分热度,刻苦习练了几日。但苦于五线谱、各种合弦难懂,练习不得要领,加之不忍枯燥的基础练习过程,热度过后还没弹出点眉目就半途而废了。
近期疫情原因,有了大把时间,又将封尘已久的琴搬出来,再次开始了自学弹琴。
同样让我意外的是,现在我很容易就弄懂了五线谱,弹琴要领也很快能够领会。关键是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枯燥的练琴过程竟也十分地享受。自然没多久就弹得像么像样了。
从这两件事上我得到一个答案,那就是觉得前面提到的研究结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也从更多诸如此类的事情上体会到,与年轻时相比,我的心智更成熟了,经验更丰富了,理解力更强了,思考问题更全面了……。
这大概得益于生活的磨砺吧。也就是说,随着岁月催人老,时间的长河也在打磨、冲击着我们,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年老了,我们的体力、精力的确不如以前了,但我们的脑力、心力并不一定会退步。衰老可能更多的在我们的“硬件”上而非“软件”上。
说60岁到80岁是人生的最佳水平阶段可能有点夸张,但我敢说,在很多方面我是不输年轻人的。
我有这个自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