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集千年之众彩 成一家之美学

集千年之众彩 成一家之美学

作者: 笑春风ma | 来源:发表于2018-12-14 18:32 被阅读51次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不同时代,对美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差异。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到了盛唐,却是肥环成为了美的代表。现阶段,又是以苗条为美。美,就这么循环往复,你方唱罢我登场。天地之间,山川河谷,峰峦叠嶂,林木花草,披风抹云,飞禽走兽,龙吟虎啸等等,俯仰之间,无不被“美”所覆盖,所装饰,就是血腥的战乱,也同样存在战鼓擂擂,杀声震天的雄壮而载于金石之中。千万年来,人们对生产生活孜孜不断的追求,创造了无数美轮美奂的物资和精神产品,滋养了华夏大地,成就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美,太多太广,让人目不暇接,远古图腾,青铜饕餮,诗经楚辞,汉代艺术,魏晋风流,唐诗宋词等等美不胜收,怎么梳理这千万年来的美学资源呢?李泽厚先生之《美的历程》就是这么一部书籍。

    腰封上,易中天云:“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改细密处细密,盖留连处流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由于书中没有对李泽厚的介绍,只好百度,结果是一个“惊”字,惊奇于李泽厚居然是开一派美学的宗师(姑且叫做李泽厚派吧);惊奇于其名誉等身,填补了国人的空白(2010年2月,美国最权威的世界性古今文艺理论选集《诺顿理论与批评文选》第二版,收录了李泽厚《美学四讲》“艺术”篇中的第二章“形式层与原始积淀”。这套文集由柏拉图的论著选起,一直选到当代。李泽厚是进入这套一直由西方理论家统治的文论选的第一位中国学人。)

    李泽厚,湖南长沙宁乡县道林人,生于1930年6月,曾就读于宁乡四中、湖南省第一师范。1950年,李泽厚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大学期间,得了肺结核,一些活动不能参加,就把更多时间放在读书和写文章上。大学毕业后,李泽厚分配进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955年,他发表了《关于中国古代抒情诗中的人民性问题》。这篇文章和此后关于美学的论战让他成名。这时,他不到30岁。真是上帝关闭了一扇运动的门,却为其开了另一扇求知的窗,此处风景独好。

    本书从远古的原始图腾—龙飞凤舞开始谈起,一直到清代的文学、戏曲(包含了音乐和舞蹈)、绘画、建筑、园林、房屋内景、陶瓷等等;全书10个章节,以时间为经线,以思想、文学、艺术、音乐、书法等等为纬线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让人及赏心悦目又有豁然洞开的惬意。龙飞凤舞的图腾(“所标记、所代表的,是一种狂热的巫术礼仪”),干戚羽旄、发扬蹈厉的舞蹈,“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è)”的勇猛,青铜饕餮之“狞厉的美”,从象形升华到线性的艺术—书法。美是一种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真的是耳目一新,烧脑醉心。

    作者以哲学家的思维,从哲学根源上而不是从审美对象上来探讨美的最终根源,认为是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创造了美,也正是这种实践活动使得自然形式具有审美性质,也使得审美对象的构成活动成为可能。美根源于“自然人化”(是指人类的物质生产而不是个人的情感、意识和意志),自然美源于人的本质力量在自然对象上的积淀。

    读其书,恍惚作者在对千万年的文学艺术品注入血液,使其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力量感,充满了现实感,体现了优雅与韵致,使千年之物活灵活现的来到你的眼前,涤荡着你的心灵,燃烧着你的血液。

    书中提到,汉代艺术的特点就是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这里只有愉快的渴望;神仙世界不是与现实苦难相对峙的难及的彼岸,而是存在于与现实人间相距不远的此岸之中。这就意味着,中国宗教的神人世界是快乐的,充满浪漫和希望,佛教引入并盛行之后,就出现了苦难的呻吟(我所阅读过的地藏王菩萨经就是一部讲述苦难的佛教书籍)。

    如引用明代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我就这个“将舒未疏”请教锦墨和霜月,两人都说这个只可意会,无法名状,就是用拍照、摄影也无法名状,真有妙不可言之感。

    这部书跨越千万年历史,由空间和时间形成四维空间,浩瀚无边,内涵无穷,需要慢嚼细品,带着对历史虔诚的心去品。品味书的内容,品味作者梳理的线索,品味作者提供的56版图片(图片太小,无法仔细欣赏,能到现场见到实物最好)。似我囫囵吞枣似的阅读,也许能拾其牙慧。毕竟这个美学积淀太厚,须在今后伴随着哲学、宗教、政治、历史、地理、文学、建筑、艺术、音乐等等休养的增加,再慢慢品味。

    Ps:谢谢点石,谢谢李教授赠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集千年之众彩 成一家之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qxn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