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向提倡尊师重教,我们每个人都写过赞美老师的文章,但是天下尊师的境界和高度莫过于孔子的弟子子贡了。
子贡姓端木,名赐,春秋时卫国人。在孔子的所有门徒中,是最富有的弟子。但就是这个学生却不以老师的穷困而离去,反而是践行孔子思想最忠实的一个人。而且孔子死后,众弟子守孝三年后,纷纷离去,唯有子贡守孝六年,名留青史。
子贡尊师的事迹在《论语》第十九篇第21,22,23,24和25章中都有体现,这也是子贡代表儒家弟子对孔子最高的尊崇和爱戴。
第21章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一生光明磊落,不曾有过大错误,但是在诛杀少正卯一案中却让人费解和猜疑,甚至是怀疑,但是子贡不避老师缺点,直言不讳,为老师的这起公案做了很好的评判。
第22章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什么意思?就是说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问道:“仲尼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子贡道:“周文王周武王之道,并没有失传,散在人间。贤能的人便抓住大体,不贤能的人只抓些细枝末节。没有地方没有文王武王之道。我的老师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专门传授呢?”
子贡的意思是说我的老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且学无常师,样样精通,孔子的学识是这样来的。
孔子死后,嫉妒和诋毁他的人很多,叔孙武叔就是其中的一位,而且还想挑起孔子和子贡的争端。子张第23章曰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在朝廷上对大夫们说:“子贡比孔子贤明。”子服景伯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子贡。子贡说:“用房舍的围墙作个比喻吧,我的围墙,只到肩膀高,人们都能看见房屋的美好。我老师的围墙有几丈高,找不到门,无法进去,看不到宗庙的美好和各个房舍的丰富多彩。能找到门进去的人还很少呢。他那样说不也是很自然找不到门的那一个吗!”
把自己比作小矮墙,把老师比作高大的城墙,这个比喻太形象了,万仞宫墙这个词就是后来康熙根据子贡在这句话给孔子修的陵园的大门命名。
叔孙武叔不罢休,继续诋毁孔子。子贡又说了“无以为也 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子贡说:“不要这样做,仲尼是毁谤不了的。别人的贤能,好比山丘,还可以超越过去;仲尼,简直是太阳和月亮,不可能超越它。人家纵是要自绝于太阳月亮,那对太阳月亮有什么损害呢?只是表示他不自量罢了。”
这时候孔子已经不是宫墙了,而升华为日月。
最后子张篇第25章,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
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陈子禽对子贡道:“您对仲尼是客气罢,是谦让罢,难道他真比您还强吗?”
子贡道:“高贵人物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有知,也由一句话表现他的无知,所以说话不可不谨慎。他老人家的不可以赶得上,犹如青天的不可以用阶梯爬上去。他老人家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者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正如我们所说的一叫百姓人人能立足于社会,百姓自会人人能立足于社会;一引导百姓,百姓自会前进;一安抚百姓,百姓自会从远方来投靠;一动员百姓,百姓自会同心协力。他老人家,生得光荣,死得痛惜,怎么样能够赶得上呢?”
这五章都是通过子贡的所言所行来表示孔子的伟大和弟子对他的尊崇,因子贡乃孔子得意门生,又有德有金,他几番话下来就无人再有疑义,所以司马迁说,孔子成名,子贡乃第一功臣(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也正是子贡的以身作则才开辟了儒家尊师重教的先河,后世子孙一代代传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传统。今天的教师节虽然以孔子诞辰为纪念日,但可叹尊师的风气和力度已大大衰微,这是我们今天要思考的问题。
这里补充一句,这个陈亢(子禽),在论语里只出现了三回,每次都以一个怀疑者的身份出现,我还以为他是孔子的一个老对手,后查资料才知道,他也是孔子的一个弟子,而且做官多有政绩。原来学习,特别是学习古文,切忌断章取义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