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大的改变应该就是真正地学会了和沉默与话语适时的相处。
说到沉默,这也并不意味着它与话语对立。相反,很多的时候,它们俩是一块儿的好兄弟。然而,以往我的沉默是因为不善于表达,或者是真的无话可说而选择的沉默。
如今的沉默,更多的是一种从心底里发出的失语或者淡然的沉默。
面对一些事情,从前的自己可能会做一些无谓的争论,也会生很多无用的闲气。本不是个脾气暴躁的人,甚至有些怯懦和软弱。慢慢地也就被逼成了一副青筋暴起狰狞的模样。
一直以来自己是在哪个瞬间长大呢,这样的瞬间应该是有很多。也悟到了理想主义者终归会为自己的思想买账,没有破碎便没有新的重建,诗意背后的一地鸡毛不是谁都能够清扫的。
多少都是能慕林下之名,而难耐林下之实。陶潜修篱种菊的田园生活都心向往之,而田园背后的艰辛落寞,想必无人走近细看,更谈不上以此作为交换。
或是被无知和愚蠢而打脸,又或是冰冷现实下的妥协让步。初衷是什么则显得毫无意义,可能在城市森林里只有生存法则。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自己是爆发了还是灭亡了,貌似都没有,只是恍恍惚惚的游离在喧腾边缘,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时而沉默,时而喧哗。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描述了很多在沉默之外的话语。那些被遗忘的,被装饰的,乃至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话语,亘古而恒久的沉默在时间的暗夜里。
日子久了,貌似有很多模模糊糊的的影子掠过脑海,无一例外,都是沉默着的。有时候,沉默面前,语言黯然失色。语言从嘴里飞出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削弱了它的一种气势和力量,苍白的话语干瘪而无血色,让人听了无味还可能闹出一身病来。
话语之外的沉默,才是话语要表达的效果。沉默之外的话语,也是沉默的意义所在。话语和沉默它们一路相伴,并肩而行,却从来都不抢各自的风头。
当自己劳累或者思考的时候,沉默是我忠实的伴侣,话语偶尔给予我安慰。当我难过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话语在捣乱,沉默却在这时拍拍我的肩膀陪我静坐。
沉默是我的故友,生活中很多的时间都是它陪我度过。话语是个常客,时常抽空来看我唠家常。故友相见无需多言和客套,常客便要以礼相待。
这不故友又来拜访,该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