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守一亩心田—我读《插班生林可树》

守一亩心田—我读《插班生林可树》

作者: 2017小荷 | 来源:发表于2020-03-09 22:13 被阅读0次

    “校长,趁着假期,我把《插班生林可树》拷到Kindle 看完了,也去查了下这位杨聪老师,原来就是我们苍南这边的。在杨老师这一系列和可树的事件中,我再次体会到了你之前说的,对于问题生我们要改变的是关系,而不是成绩。读着这本书,我觉得它就是一面镜子,也是在照着自己,我们很多人都有陈老师的影子,却不自知对学生的伤害,有时候读到有感触的地方真的是会惊出一身冷汗。

    但是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或者说每个人追求的不一样,我们很难做到像杨老师那样,大多数只能是“陈老师”,明知这样不行,可又给自己找好多借口好多理由,来回避问题。不过这本书也至少给了我一些启示,那就是你之前提的“师生关系”,或许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那种想法,不要总想着提高问题生的成绩,而是从改善关系开始。”

    看完最后一集的《插班生林可树》已是深夜十点,思绪万千,忍不住编辑了这段文字发给校长,突然惊觉,这么晚了,打扰到别人了。没想到第二日的傍晚,校长发来了杨聪老师(本书的作者)的一段话:

    “谢谢。当初的那个‘我’,也让我感慨,如今也不同了。之所以难以做到,多数是因为教师的信仰问题,中国教师多数没有靠近、了解或接受信仰。此处的信仰,是人类的终极归宿,如佛学和基督等,看国外的某些教育者基本有这些信仰的熏陶,这个是彻底的。当初我也是开始接触这个,所以那本书里有这方面的影响。”

    这样的感觉像是在和作者隔空对话,高兴、激动!

    镜子般的师生关系

    “问题生”的定义因人而异,在目前这样的大教育环境下,自然而然会产生出很多“问题生”。那些成绩一塌糊涂的,习惯很差的,缺点一大堆的,都是我们眼中的“问题生”。但就像杨老师所说的当师生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时,问题生脸上投射着的其实就是教师自己的表情。多讽刺!我想,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做出改变的首先是我们老师,你愿意去“读他”,继而“读懂”,继而“读透”,甚至“读美”吗?

    很难吧!大多数的我们就像文中提到的陈老师这样,只会抱怨、责怪,缺乏耐心,恨不得甩掉这个“烫手山芋”,一劳永逸。其实你也不能怪有这些想法的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不一样,所追求的也是不同的。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人生阅历的丰富,我忽然意识到以前的自己是有多么狭隘、自私。教师只是我养家糊口的一份工作,我做好本职工作便可。现在我不会这么想了,教师是份挣钱的工作,但更是一份良心活。

    教师生涯中,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你图的什么呢?是他们可以为你带来名利吗?如果是抱着这样功利的心态,我想师生关系一定是有问题的,看谁都是“问题生”。“教师用心,则学生用心;教师随意,则学生随意。”以心换心 以情换情,唯有真心实意,才有美好。

    你的教育信仰

    杨老师说“博爱向善和对学生人性的教化,是我内心深处所崇尚的教育信仰,用宗教的视角解读,这也是自觉觉他的‘布施’行为。这是教学相长的更高层次,虽难,但心向往之。”

    “教育信仰”,当我读到这个词的时候,我茫茫然一片,我不知道我的教育信仰是什么,何为教育信仰。那时候的杨老师已经接触信仰,所以在和可树的关系中,他不会当他是个“问题生,”就是一普通孩子,他在想方设法帮助可树,让可树走出他的原生家庭,以前的学校给他造成的影响。他在不断地发现可树身上的闪光点,而可树也愿意为了杨老师去改变自己,心甘情愿。试卷讲评时,可树没带,还是逼着自己坐在教室里,不去影响打扰其他同学。

    “无限风光在险峰”,在杨老师眼里,惟有敢于攀登问题生的这座“险峰”,才可能观赏到他们内心和生活中鲜为人知的“无限风光”。美景多是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被开发出来,而问题生就是教育上潜在的“美景”。问题生就是“险峰”、“美景”,真是有意思的说法,但是细细品味甚有道理。因为险,所以我们选择逃避或盲目开发,那这“美景”当然欣赏不到,甚至被破坏。

    行文至此,我对教育信仰依然不解,但似乎又有些明白了……

    我特地去查了这位杨聪老师,资料很少,只有几本著作,我对校长说我很期待他来为我们讲座,校长却说“人家从来不出来讲的,他要是能讲早就是特级了,他还是一名普通老师”。寥寥数语,我已勾勒出这位杨老师,遗世独立,就像我这段时间读的《我们的语文课》里的这些民国时期的老师,自有股文人的清高,坚守自己的教育信仰,不随波逐流,做自己喜欢的,就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守一亩心田—我读《插班生林可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am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