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教育读书
这是一本值得您读的书:《插班生林可树》给我的启示

这是一本值得您读的书:《插班生林可树》给我的启示

作者: 温州好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7-09-04 15:24 被阅读160次
    这是一本值得您读的书:《插班生林可树》给我的启示

    注:此书系本号温州好老师(真名杨聪)的第一本书

    文\笑看人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被它吸引,也对它没有什么好感,听说还有个写读后感的任务,我更觉得没意思了。

    回家后没事儿做,顺手操起它翻开,几句背景介绍后,这才进入了正文。反正也没什么事,就看看吧。要不也完不成任务啊。

    连着看了好几天,终于看完了。

    坦率地说,我被它吸引住了。

    这可能不是故事,因为作者说这是自己的叙事,是记录的真实情况。对于一个“问题生”来说,一切都是一个样子,别人的表情永远是厌恶的、嫌弃的、冷冰冰的,听到的也永远是喝斥的声音或者冷嘲热讽。没有几个朋友,没有什么乐趣,坐在教室里听不懂老师讲课,走出教室没人愿意和自己一起玩儿,班里出现什么问题自己都是首先被怀疑的对象,总是被组长班长向老师告状,总是受罚挨批评。而且这样的日子好像永远也没有尽头。这是不是很让人灰心呢?我想林可树初到那个班的时候可能就是这个样子,甚至早在他插班之前就已经是这样了吧。

    幸好他遇到了一个杨聪老师,他不愧叫杨聪,他的确很聪明,很会教育人,很有耐心,很和蔼可亲。他没有蔑视林可树,也没有和大多数老师一样放弃他,而是耐心细致地分析林可树的内心感受,从一点一滴的生活体验中让他感觉到自己对他的重视与无比的耐心和百折不挠的恒心毅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让林可树感受到自己的一切行动都是为了他,都是在为他着想,是在一心一意地和他进行平等的沟通。杨老师先让林可树和自己产生心灵的呼应,这样就让师生的深度对话成为可能。

    “问题生”的问题表现在什么地方?主要是学习方面和纪律方面。一般来说,一个老师在面对“问题生”时往往关注最多的恰恰是学生的这两方面:你不是学习不好吗?我非得要治过你来不可!你敢不写作业我就不让你回家,背不下书不让你吃饭,再不行不让你上我的课不让你上体育,别人玩你只能趴在窗台上看着;你写错一个字就罚你抄上一百遍,再不行就抄一千遍;字迹潦草也不行,敢交上这样的作业当场就给你撕掉让你重写;你不是纪律不好吗?在我班里你敢乍刺儿就没你的好果子吃:上课小嘀咕就叫你上教室门外边嘀咕去;不注意听讲就等着我叫你站上一节课;打架骂人当小霸王啊?没门儿!在我这儿你还反不出去呢!叫家长来一起听训,回家不叫你老子揍扇你!别人扫地你不老实扫是吗?行,就让别人回家叫你一个人承包全班的卫生,看你还敢不敢捣乱!你想当害群之马就别想得着什么好处。非让你老老实实听话不可!这就像治一个重病缠身的病人,不下点儿猛药怎么能治得好?我想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或者与此类似的经历吧?不过效果怎么样呢?大概有些老师要摇头,觉得自己白白辛苦了那么多时间,费了那么多心思,可到头来去没什么效果,人家该玩什么还玩什么,该怎么样还怎么样,好像自己的教育是对牛弹琴一样。真叫人伤心也真叫人灰心丧气。不管是“恨铁不成钢”也好,“朽木不可雕”也好,反正我是没辙了。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感慨呢?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生”问题的根本,也许是因为我们缺乏杨老师那样的耐心和细心,也许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内心真正重视他们并认真审视和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也许是我们对像林可树那样的“问题生”没有多少持久的热情吧。

    我们所从事的,是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事业。

    对“问题生”的问题,解决起来,肯定是相当麻烦的,不然也早就不会有什么“问题生”了。可能解决一个“问题生”的问题所耗费的精力要远远超出教育十个普通学生,所以我们在繁重的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很少会有人有杨老师那样的耐心来进行那么细致的转化工作。

    在阅读中,我注意到一个细节,杨老师提到,对于“问题生”的问题,尽量不要直接去碰触他们最敏感最脆弱的地方,例如他学习不好就不要总是刺激他说他的成绩如何如何糟糕,知识怎么怎么贫乏,那样不光不会有什么好效果,更可能再次强化他对学习的厌倦与反感,加强情绪对立,这对于教育来说,是很大的失败。那么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只有先得学生的心,才谈得上影响学生”,“不管他是不是推诿,是不是说假话,我都照着他生活和言行的本身去理解,去沟通。在这过程中慢慢地对他潜移默化,让他体会到,我这个做老师的不只是期盼着看到他自己说的那个结果,更愿意关注他的言语,他的所思所感,以及他同我的一次次交流,哪怕繁琐,哪怕反复。我期待着他能渐渐明白,我是一个乐意努力去看懂他内心的老师。”。只有学生乐于向你敞开心扉,向你说出真心话时,才有可能接受你的教导听从你的指引,如果只希望靠自己的威严和高压去治服学生,让他们怕自己,在自己的威风所到之处言听计从俯首帖耳,那只能换来表面的服从,但这一定是很短暂的,而且会爆发出更大的反弹力和破坏力。这,可不是我们所希望的。

    那么,站在我们自己的角度来看,如果让我们面对一个像林可树一样的“问题生”时,我们能做什么呢?

    第一,从我们内心,不要把他们看成异类,不要把他们看成不可救药的坏孩子。他们也和其他孩子一样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从他们脆弱的心灵、微薄的知识储备等方面来说,他们甚至比其他孩子更需要我们的关心和爱护。当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想到的是什么?是“天哪!怎么会让我碰上这么个冤家?”还是“他也有他可爱的一面,只要努力一定可以进步。”在我们的眼里,不要把他们看成怪物,看成一段朽木,而要把他们看成一块块璞玉,将来都是价值连城的美玉良材。只有真心地爱他们,真诚地关心他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才可能让我们和他们进行沟通,才有可能让我们顺利地开展工作。

    第二,要有足够的热情与坚持。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或者正在充溢着巨大的热情,觉得自己一定可以做一个好老师,也一定要做一个好老师,让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是一个高大光辉的形象,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可是能在工作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仍然保持这份热情的,又有多少呢?别人不敢说,反正我自己没有十几年前那么大的热情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觉得自己反正也就这样了,再怎么努力也就这样了。所以工作起来大概只是靠着惯性和像本能一样的责任心来支撑,再让我为一个问题一篇课文一个学生夜以继日地研究探讨,说实话我是办不到的。有这样的心理的也许不只是我一个吧?但当我们面对所谓的“问题生”时,我们还是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来,拿出我们的热情来,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地去爱他们,给他们温暖与呵护。我们会放弃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吗?不会吧?所以我们也应该有对自己学生的坚持。不怕他们反复,不怕他们犯错误,哪怕改了又犯,也千万别说他们是什么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顶多犯了再改就得了。人家管我们叫园丁,真正的园丁什么样儿我不知道,可是我见过果园的农民小心翼翼地伺候果树,那个认真劲儿真让人感动,一连几年光下工夫不结果,但人家不着急,仍然热情不减一丝不苟地坚持着,终于在一个春天树上开满了花朵,秋天树上挂满了果子。如果他没有足够的热情和坚持的毅力,会有这样的收获吗?伺候果树是他的工作,那我们的工作呢?不是也包括转化那些有这样那样问题的“问题生”吗?连个傻乎乎的许三多都知道不抛弃不放弃,我们似乎应该更可以做到吧。

    第三,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地对话,师生之间真诚地交流与沟通。不记得是从哪看到的了,说是有的学校的老师下课后是不进办公室的,要在教室和学生们在一起,我不知道这些老师是自愿这样的还是被规定要求这样的,我也不知道这些老师在教室里做什么,不过起码有一点可以想见,肯定师生交流对话的机会要比老师坐在办公室时多一些。现在的情形是怎样的呢?学生们和老师走个对面,轻轻地叫一声“老师”,那被叫的看也不看一眼,面无表情,只从鼻子里“嗯”一声就算是答应了,脚下也匆匆忙忙地,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进办公室去了。只剩下学生讪讪地走开了,也许有什么话要跟老师说也没法说,一次两次三次,学生再跟老师走个对面,干脆不再出声,眼也不看,各自走开。有时候学生有什么问题找我们,跑到办公室,喊报告好几声我们才听见,让他进去,有时都不想听他说完什么事儿就打发他回去说是等上课再说,连来带去不过十几秒,可是等上课时,我们早忘了是什么事儿了。这样时间久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就会成问题。老师应该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话,蹲下跟学生眼神平视着对话,认真听学生把话说完,脸上时常挂着点儿微笑。听听学生的心声,聆听他们的苦闷与烦恼,欣赏他们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满怀真诚地和他们交流想法,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他们,和他们进行深入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让老师和学生产生足够的亲近感,“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我们大家都懂得。

    第四,做一个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勇于自省,善于总结的老师。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总会有很多事情让我们费心劳神,除了在教学方面我们花时间努力钻研外,我觉得我们都很有必要花一些时间在学生身上和班级的管理工作上。我们要细致地去观察学生们,留心他们的点滴情绪变化,注意他们的每一个眼神的闪烁,倾听他们的每一句诉说,采集到所有这些信息后,我们应该细细地分析,认真地思考,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联系自己的工作,把老师和学生放在一起去反思,不能只看到个别学生的错误,更不能抓住他们一点点失误不放把问题无限放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只有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即使是我们,不是也常常会犯错吗?如果我们错了,就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改进我们的工作。我觉得像杨聪老师那样细心地做事,细心地记录是个好方法,让自己有时间反思,也有时间总结自己的对与错。希望以后我也能做一个勤奋的老师。

    第五,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学生是在时刻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当老师的要及时发现新苗头,抓住新动向,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加以引导。现在的教育很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我觉得很有难度,而且很不好把握。现在的孩子们不是没有个性,而是个性太强了,在家里是家长们的宝贝儿,含着怕化了,捧着怕摔了,受不得一点委屈,经不得一点挫折,这样的孩子到了学校,可不好管理,一不留神就惹得他闹气上火,要不就不玩不耍。怎么办?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把它当个顺毛驴,慢慢来。我觉得我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注意到学生的个性,只想把工作简单化。今后一定要改进工作方法。在这方面,杨老师就能够透彻地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有的严厉,有的温和,有的避实就虚,有的针锋相对,有的先缓一缓,拖一拖,放一放,有的就要马上出结果。有时看起来好像是老师偏心不能一视同仁,可是细想起来,才发现他的方法可能是对那个孩子来说最有效的。这要靠什么?靠平时的认真观察精到的分析才行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是一本值得您读的书:《插班生林可树》给我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bse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