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前提,
是找到你自己,
做正确的事,
探索正确的方法。
“如你想象的那样去生活,否则,你会如你生活那样去想象。”
“为不称心的生活耗费的精力和为令人满意的生活付出的一样多。”
第一批90后即将迈入30岁的大关,曾经“三十而立”的社会期许言犹在耳,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三十不立”。
现实和期许之间的巨大鸿沟,让这届奔三的年轻人满是焦虑。
30岁是个恐怖的年龄,家人对这个年纪的人有“成家立业”的要求,社会要求这个年纪的人再过5年就不该投简历找工作了,如果是个程序员,那么35岁以后更面临着巨大的职业风险。
但悲催的是,很多念头当它第一次萌生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年龄——我们总是知道得太晚。
30岁以后的日子似乎也没好到哪里去,“中年危机”、“油腻中年”等社会流行词暗示着整个社会对“中年”的偏见和恐慌。
三十不立,加上漫无希望的中年人生,难怪这届即将迈入三十的年轻人如此丧。
作为一个奔三的90后,我深有同感。曾有一段时间,我陷入了对过去悔恨和对未来担忧的双重焦虑中。
幸好我读到了一本书,这本书提供了很多方法论上的指导,不仅帮助我平复了焦虑,也给了我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去努力创造理想的生活。
01
我要推荐的这本书是《成功心理学》。
不知道书名让这本书错失了多少它真正的读者,反正我差点因此而错过它,因为初见这书名,我便将它归入了“成功学”的门类。
像大多数有点叛逆的青年一样,我曾经非常厌恶成功学,觉得它充满铜臭味,非常狭隘,而且除了煽动情绪和打鸡血,没有任何方法论的指导。
现在,我虽然依旧对那种传销式的“成功学”嗤之以鼻,但更丰富的人生经历,让我不像“中二时期”那样不屑于成功,反而,我渴望成功,并且也意识到,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成功。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它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提出的。
对这个概念的通俗解释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对应到现实中的例子,如果李雷总是在公众演讲上失败,他就会在公众演讲上放弃努力,甚至还会因此对自身产生怀疑,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无可救药。
经历过“习得性无助”的人往往没有自信、不指望成功、态度消极、自卑多疑,并且由于他们失败后会受到周围人的消极评价,这加剧了他们对自己无能的认知,从而陷入了无能的自我强化死循环。
为了避免陷入“习得性无助”,我们需要在人生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小成功,去抵达最终的成功。但如果你已经陷入其中,那么也不要慌张,这本书所介绍的成功心理学同样可以帮助你走出这种死循环。
02
《成功心理学》这本书一共有9章内容,我梳理一下,大致讲了关于“成功”的6件事:什么是成功,目标的重要性,心态和认知如何影响成败,自我约束对成功的重要性,资源管理对成功的助力以及人际关系对成功的助力。
什么是成功?
这本书开篇就澄清了一个观点:成功无关金钱和地位,它是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创造的一种有意义的感觉。
作者对成功所下的这个定义,意味着这本书所论述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成功,它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不同人来说有不同的形态;也意味着,每个人想要制定自己的成功标准,首先必须了解自己。
你既需要了解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的“成功愿景”是什么;同时,你也需要了解你自己的特质,具体说有这几个方面:你的价值观、人格特征、技能、知识和兴趣。
这本书是一本极好的工具类书籍,它不仅介绍了理论、案例和行动建议,还在书的每一章附上了练习和测评题,第一二章后附的测评,有助于你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人格特征、技能特长和兴趣。
你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的重要性强调再多都不为过,但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常常抱怨“明明很努力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往往是失去了目标和方向。
为什么说目标很重要呢?
就好像你要建造一座小木屋,你需要搜集的材料是木头,但由于你忘记了自己的目标,你搜集了很多材料,有木料、石料、水泥、钢筋,最后要建房子的时候,你才发现你所搜集的木料并不足够建一座小木屋,也不够建一座水泥房。退一步讲,即使你能够建成一座水泥房,你就确定这座房子是你真正想要的么?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与生活或命运的角力,你有你的想法,而生活另有想法。如果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理想的生活,那么生活就会奴役你、驱使你。
书中有一句话发人深省:“为不称心的生活耗费的精力和为令人满意的生活付出的一样多。”
因此,与其被生活牵着鼻子走,不如自己创造生活 ,设定生活的目标。
书中介绍了设定目标的SMART原理,指导我们设立客观可实现的目标,也区分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自我目标与“为了取悦他人而设立的目标”之间的区别。
确定好你的目标,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确保你每天、每周、每月的目标,都直接与你更大的人生目标相关联。
03
心态和认知如何影响成败
书中第三章的第二节以及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所论述的内容,都在讲我们的心态和认知如何影响成败。而这部分内容,也是本书让我收获最大的地方。
我曾体验过消极的心态和认知对生活有多大影响。我天性不是个乐观的人,易焦虑。
自学心理学时,我发现这种性格是天生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与大脑中杏仁核的活动有关,那些胆怯和容易害怕的人,天生就拥有更加发达的杏仁核。
我也常常被消极的想法和心态所俘获。拿写书评这件事来说,我将它视为我的长期发展目标,也有信心坚持下去。但中途还是不可避免的会遇上各种挫折和打击。
比如辛苦写出一篇比较满意的文章,却因选题小众而阅读量不高;比如读完一些名声很响的书但自己大为失望,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下笔;比如遇到一些素材积累不够的选题,写作时明显感到力有不逮……
每当遇到这些情况,我心里的悲观小人就开始说话了:你写了也没人看,看来你不适合干这行;你连文章都写不好,真是糟糕透了;你真的一无是处……
这些内心OS打击了我的自信,让我陷入了沮丧和焦虑,我甚至一度想要放弃。这样的心理,也影响了我对工作的态度、对家人的态度,一时间真有“四面楚歌”之感。
最后,我当然还没有放弃,要不然你也不会看到这篇文章了。
借我的例子是想说明,心态和认知如何影响行为,而行为又如何影响最终的结果。
作者介绍了几种有可能导致失败的消极心理:完美主义、向内的愤怒、低自尊、消极的自我对话、恐惧心理。
作者也辨析了几个常见的扭曲心理,分别是“全有全无”思维、过度概括、无助思维、自我责备等。
这些扭曲的非理性心理有一些共同点,认为“我如果在一件事情上失败,那就意味着整体的失败”,认为“如果一件事没有做好,我整个人都没有价值”,认为“我的成功只是一时侥幸或者不值一提,而失败才是必然的”,认为“我要对所有我参与过并失败了的事情负责”。
这些想法和信念就像自我实现的预言,它们会打击我们的自信,阻碍我们采取积极行动,从而导致真正的失败。而当“预期中的失败”真正降临时,我们又会这样解释:你看,我早就说过会失败吧。并且会进一步打击我们的自信、阻碍行动,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那我们该如何破除这个魔咒呢?最必要最关键的一步,是以积极对话扭转消极的态度。
由消极向积极转变最重要的一点,是认识到自己的悲观念头中缺乏逻辑的地方。在那种“全有全无”、小题大做类的想法中,最不合逻辑的地方在于,我们将自我的“信念/感受”等同于“事件/真实”。
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有一个「情绪ABC模型理论」,A是指“激发事件”(始因),C是指事情的“结果”,B是指人的“主观信念”。这个模型有个公式:
A(激发事件)+B(对事件的信念与评价)
=C(后果)
这个公式给我们的启发有两点:
一,我们的消极感受来源于我们对事件所持的糟糕信念,而并非是事件本身;
二、如果非理性的消极信念B对事件A做出错误的解释和归因,那么很有可能导致最终失败的结果。
而改变消极想法的方式,作者提出了一种ABCDE方法。
D——驳斥;E——交换。
什么意思呢?
通过驳斥非理性信念来应对消极思考。
这个方法的具体内容,如下图所示:
简单说就是,当消极想法出现时,让自己冷静一会儿,反思那个想法,看看它是否太消极,是否非理性,是否小题大做。如果是,那么你需要驳斥那种想法,从而提出一个更理性、更有建设性的想法,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04
这本书的第六章中论述了一些对成功至关重要的“自我约束”,分别是:
坚持;自我决定的心态;控制冲动;接受改变;克服坏习惯;训练批判性思维;不害怕犯错。
虽然这些建议很像老生常谈,但作者在提出某些建议时给出的解释还是让我眼前一亮。
比如,作者提出“接受改变”建议的同时,指出了很多人抗拒改变的隐蔽心理:维持现状的一个好处,是让你不必面对问题或压力的根源,也不必承认问题的真实存在;另一个好处是你不必采取行动、冒失败的风险或努力。
书里讲了这么个故事:
一个村庄的村民因为未知的原因死亡。
科学家前往调查,发现是一种居住在村民家泥墙内的昆虫叮咬、毒害和杀死了村民。科学家告诉村民们,他们应该考虑杀死这些昆虫,拆毁他们的房屋并建造新家,或者搬到一个新的地方去。
这些村民们说自己不愿搬家;他们宁愿住在饱受致命昆虫叮咬的家中,姑且碰碰运气。于是他们继续一个接一个地死去。
这些村民是如此习惯于既有的生活方式,以致他们宁愿冒死亡的风险也不愿意作出改变。他们希望会发生什么事来解救他们,但什么好事也没有降临。
在“资源管理”一章中,作者论述了时间管理和金钱管理。在“沟通与人际关系”一章中,作者介绍了有效沟通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正确方法。
私以为,这本书前面关于“自我认知”、“目标设置”、等内容的章节是“道”,而“心态管理”、“资源管理”、“关系与沟通”等章节的内容则是“术”。只有方向对了,再加以正确的方法和努力,才能水到渠成。
我以前很悲观的时候,常常对自媒体上那些宣扬“生活总会好起来”、“熬过去就能看到晴天”的鸡汤嗤之以鼻,后来,我更理性的看待这个问题,发现生活确实不会自己好起来,只有我自己能决定它是好还是坏。
不被生活的洪流所驱赶的唯一办法,是去掌控生活。而掌控生活的唯一办法,就是认清自己,确立目标,调整心态,咬定目标,死磕到底。
“如你想象的那样去生活,否则,你会如你生活那样去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