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里有个洞,需要填补。
这个洞就是----被认可。
在工作中,我不敢做决定,遇到好的想法也不敢推进。
总觉得差些什么,心里面总是害怕和想要逃避做决定。
所以,
我逃过了毕业时家里人托亲戚找工作的机会;
荒废了创业中的冲劲;
逃避着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宁愿与小我十岁的同事们做着基础的工作【没有轻视基础工作的意思】
逃避着作为电商运营负责人的担当;
逃避着成为一个部门负责人的机会;
我还逃避着作为一个好爸爸的责任;
在”志得意满“的闲聊着”国际形势“和”明星八卦“,以为这就足够了。
还在清高的趾高气昂的”教训“着媳妇的”无知“和”莽撞“。
工作里除了回避责任,只做基础工作,我还会选择让其他人代替我,
给我自己一个”举贤“的美名来安慰自己。
”举贤“的四年中,我除了和他吵架,维护着自己”老好人“的形象之外,没有所得。现在看来,连”老好人“的形象也越来越贬值了,让我自己越发的感觉没有存在感和价值。也让我对那个被我”举贤“的朋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他说我被”逼“的不够。现在想来,是我不敢冒险,逃避的太多。
逼的人很多,机会也很多。可是我都逃避了。
这个朋友,从一个论坛推广,用了六年的时间走进了京东工作,成为了运营。
对于他我有很多的愤懑,也有一些新的理解和认知。
他的一些做法我之前不理解,现在我在慢慢的理解,并感觉到如果换做是我,未必有他做的更好。
我对于他还有一种依赖,就是”被认可“的依赖。
没有了他对我的认可,我慌乱了一年半的时间。
那个时间里,我没有了主见,不敢做事情,不敢承担事情,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
我期待着他的认可,期待着有人可以打包票,我做得对,做的很对没有错。
可是那一年半里,他没有这样做,于是我开始埋怨他。
直到现在,我开始慢慢的理解他的一些做法。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这是古典老师之前翻译的一本书的书名。当时只觉得宛如一碗纯纯的鸡汤,没有当回事。现在的我,身处中年并且无大用的三十九岁,再次翻开古典老师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本书的时候,我竟然有了一种”悔不该当初“的认识。
书中说,人的成长就会产生一些需求,比如爱情、事业、家庭、子女等等。而如果我们一味的拆东墙补西墙的填坑,满以为可以符合世界的要求的时候,一转身却发现,自己的身后已经是千疮百孔无法修补。
书里也给出了新的方法:拥抱变化,走出舒适;接纳痛苦,不掩埋;穿过痛苦,看到需求。玩成长的游戏。
用我现在的实际案例来解释一下:
我误打误撞的成为了一家公司的网络总监,虽然还不知道能干多久。
我既看到了公司给于我的好的发展空间,也看到了我自己的不足。
而恰恰就是这个不足,让我对好的发展空间,也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赶紧离开公司的想法。这就是我的逃避。
刚到一家新公司,自然面对人家的期待和质疑,也有着自己需要提高和展现的地方。这都是事实。那么面对这些问题,我的想法就是:逃避,或者找个高人来管着我。因为我在这里感到了不舒服,感到了痛苦,感到了这里需要我提高很多我不具备的才能和知识。
我开始犯病,找借口不去公司,其实就是变相的逃避。
我也很痛苦,我已经在家里逃避了半年多,这期间不仅仅让我胖了十多斤,还让我陷入了浅薄的闭环:逃避责任----看电视电影缓解压力----吃吃喝喝放纵再逃避----看看外面,试探的做做----有困难了,还是得逃避。周而复始。
习得性无助的病情,就这样从毕业后,到12年逃避一年,再到18年逃避半年,再到现在开始选择性旷工。
我看过很多书,让我讲道理,我也能够讲的很多很多。
但是就改不了。
最无耻的事情就是,明明一天到晚的在家里,就是不去接送孩子,还骗人,骗家里人。
我不敢自己开车,对开车很怵,很怵。
后来有个人对我说,我的问题不是方法的,而是心态、情感和觉悟上的。
我表示同意。不过要等到发工资了,我再去找心理咨询治疗。
我现在也找到了一个榜样,曾巩。
一个以“家人的生计与喜乐安康为最优先顺序”的古人。
他十八岁就开始养家,一个祖母、一个父亲、一个继母、一个哥哥、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三十二岁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却相继病故。
他走南闯北,面对毒虫虎豹也要迎头而上,因为一大家子的吃喝都关系到他一个人的身上。他挤出时间读书,就在一个冬冷夏热的小茅草屋里。
读了二十一年,几次名落孙山。
忍受乡里人的嘲讽,却还是鼓励家人用功读书。
他不会怨天尤人,反而劝解他的老师欧阳修说道“我的祖上是做官的,我就免除了很多徭役,比起被征兵的农民,比起吃不上饭穿不暖的穷苦人家,我是很知足的,家里还有饭吃,还能读书,只不过是我的学业不精,所以我对于功名不甚在意,只要我的才能和心意能够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肯定,只要我推荐的人能够得到重用,那么我的忍受就是值得的。”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就是曾巩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观:首先要照顾家人的生计,家人的喜乐安康,婚丧嫁娶、迎来送往,然后才是自己的读书。而功名富贵于他,真若浮云一般
他曾向老师欧阳修诉苦,希望可以陪在老师身边学习,但是他又怎能抛弃一大家子而只要自己的功名富贵呢?
别看他是一个读书人,但是他懂理财,会做项目规划,还能翻山越岭,跨海行舟,养家糊口。纵然前方是困难重重,他也要不停的往前走,往前走。山路崎岖,他百折不挠。一大家子人的生计于他,不是负担,是他最关心的责任。所以,既然不是负担,他自然可以承担起来,忍受世态炎凉的折磨,忍受双亲和两个女儿病故的痛苦。
他能够理清工作的顺序,除了衣食住行,还要负责弟弟妹妹的婚嫁,还要想着邻里的各种礼数,以及其他琐碎事务。而这些东西似乎他都可以打理的很好。
也许就如同他可以释然落榜的压力一样,他向内审视自己的问题,看到不足,不是盲目的填补,而是激发自己的主动性和行动力,一次次的提升自己的心理承受极限,一次次的学习农林牧副渔等知识,走出自己的文章小天地,走进一个个琐碎的生活领域。
这就是他主动走出舒适圈,不逃避问题和痛苦,激发内在力量,解决痛苦的根源,看到生活对自己的要求,提升自己的能力,全身心投入到照顾一家人生计的问题中,挤出时间,学习各种和文章不搭边的知识。
难道他不愤懑和抱怨么?
也有的,这都是正常的。
但他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是通过逃避来应对抱怨,而是一次次的激发自己的力量提高自己来应对问题和困难。主动的承担起责任。就像我的那个去京东的朋友,逼自己前进,逼自己提高能力。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便是对曾巩最好的褒奖。
三十九岁考中进士,他从此登上了北宋的政治舞台。
除恶霸、防疫情、轻徭役、处理各种政务、应对灾后重建工作,他表现的都不像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务实的官员,体恤人民。
连宋神宗都称他是善于理财者。
这都是来自他照顾家人积累下的财富和智慧。
家人的生计与喜乐安康,胜过读书,更胜过功名富贵。这是曾巩的价值观和人生排序。他就是这么做的。他的文章如同他的做人做事,平实朴素,不事雕琢,关乎道德道理。
很多人都说学文章要从曾巩开始,其实做人做事也要从曾巩开始。
我是个笨人,对于曾国藩我是学不到,也有些不愿学。
但是我愿学曾巩,做一个他这样的人。
除了孔孟的话,我还要摘录一个彭端淑的文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1,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2;屏弃而不用3,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4。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5: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6,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7?”曰:“吾一瓶一钵足矣8。”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9,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10?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11。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2]
我就是知而不学的例子。
人的进步,是要靠着群体推动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一夜暴富,也没有可以靠着他人的价值观而让自己幸福的。
曾巩的选择:做事先于读书。
家人的生计和喜乐安康,是第一位的;读书明理是第二位的;功名富贵是第三位的。不能因为工作而耽误了家人的重要事情,也不能因为无关紧要的事情,而荒废了学业和工作。完美都是在忍受巨大的取舍猜得到的。没有取舍,也就没有所谓的完美。
完美用一个词代替,务实。
务求家人的喜乐安康为第一要务。
最后在絮叨一些:
我总是在追赶着别人的认可,生怕不被他人满意。我感到焦虑和疲惫。
其实,家人才是一直等待我的人,等待我成长,成熟,扛起家庭的责任。
这里面没有成功二字,因为他不是家人对我的首选任务。
我总是期待背后有人支持。
其实他们就在我身后,一直默默的等待等待着。
向内看,向内求,求自己,求心力,求付出,求工作。
我的背后有着坚实的靠山,我的成长不再是焦虑的和空虚的。
而是踏实的,无条件接纳我的家人。
以此为基点,我要迈向曾巩的路,勤勉前进。立此存照,以观后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