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前 后记(三)
后来在建国以来的L次运动中,和张缄三有联系的人都会交待检讨自己的历史问题。陈吴有一个姓张的公职人员,在一次检举材料中首次使用了“缄三派”这个名词,即被以后引用,只是约定俗成用于和张缄三有联系的人,并没有官方定性。
渐渐地,“缄三派”得以升级,俨然是一个反动组织,陈吴及陈吴周边的解放前参加地下工作的干部都受到了冲击;陈吴有个干部叫杜士英,也是“缄三派” ,头天里游街时被Z反P打的鼻青脸肿满脸污血,第二天早上就发现上吊自尽了。
我父亲也是张缄三的学生,上学时因家境贫寒被张缄三免过学费,跟随洛南区长张逢溪工作时也和张缄三有过接触,自然也是“缄三派”,戴着“缄三派”这顶沉重的帽子,肉体的折磨、精神的枷锁,身心桎梏,可想而知。
洛宁县委于1979年发21号文,给父亲平反,恢复名誉。强加的不实之词一律推倒。这些不实之词中包括了“缄三派”。
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批在外地工作的和洛宁本地的受“缄三派”株连的离休干部多次联合上书,要求洛宁县委撤消“缄三派”派别名称,消除影响,给所有受害者恢复名誉。
后经县委组织部调查后答复如下(非原文,大意):经查,“缄三派”系民间俗称,县委并没有设立过这个派别,故不存在撤消平反的问题。
这场在洛宁历史上沸沸扬扬了几十年,使大批干部倍受批斗煎熬、身心摧残的“缄三派”,就以子虚乌有、乌龙故事式退出了历史舞台。(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