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人都知道这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教师本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点记录,结果由于课讲得太吸引人了,以致于他们竟忘了做记录。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请教这位历史教师:“您花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我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你怎么备课呢?课程的构成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很多理科的老师他们在备课时非常简单,因为书上的原理几年不变,甚至几十年不变,可是文科老师备课要复杂的多,在课上引进的素材要有时效性,尤其是思政课教师,今年备的课明年就不能用了,每年都要新的。可能我们普通老师做了一辈子备一节课,但最基础的常规备课,我们要做到“四件套”。
第一,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尤其今年新课标出版,首先要通读课标,每次备课前要查找课标,涉及本节课的要求是什么,涉及的素养目标是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教材。
教材又叫课本,依据课标编制的,是课标的具体化。教师在备课时肯定要熟读教材,教材想传达什么,教师结合学情想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设计教学内容?
第三,教师用书。
教师用书又叫教参,教学参考,教师参考,是教材的指导用书,对重难点的把握更准确。
第四,练习册。
教师自身要多做几本练习,学生才能轻松,在做练习的同时更能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大胆地去掉无用题,很多学校依据学校的学情制定校本练习,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很多老师在做时不用心,这样的效果就不能体现出来。学生会的题,太难得题都不需要做,做一些自己能够“跳一跳够的着”的题。
有了这“四件套”,在心中有了大概的教学设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需要搜索他人的教学设计,看看哪些点自己没有想到,重新整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在上课时,还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这样一节课才算备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24392489/c8406e31cb89c6a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