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对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对关系

作者: 苔花如米筱 | 来源:发表于2022-11-24 21:04 被阅读0次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线经验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间接经验学习的的活动就是教学,它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加以选择,使之简约化、洁净化、系统化、心理化, 组成课程和教材,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可以减少学生认识过程的盲目性,节省时间和精力,有效地避免人类历史上的偶然性和曲折性,从而大大提高认识效率率,使学生尽快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对学生来说,他人的认识成果、间接的的经验,是抽象的、不易理解的。学生要把这种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需要以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此,我们应该全面关心学生除学习书本知识以外的其他生活,把知识融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之中。间接经验联系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才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传统教学中我们只重视书本知识,在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下,我们又只偏向于学生的个人经验,这都是违反学规律的实践活动,割裂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内在联系,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掌握知识与进行教育的关系(即掌握知识与培养品徳的关系)

(1)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以掌握知识为基础

赫尔巴特在教育性教学原则中深刻揭示了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掌握知识的终极目的是促进思想品德的提高。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掌握知识对思想品德提高的重要意义。

(2)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绝不是学习了知识,就能促进思想品德的提高,只有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引起学生思想情感深处的共鸣,并使其在态度和价值追求上产生积极的变化,学生的思想才能转变为高尚的思想品德,所有说教教育和灌输品德都是无效的教学。

(3)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当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断提高,就会越来越意识到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就会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自身积极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4)防止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或脱离知识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以教材为例,专家在编写教材中应该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教师教学也不能只顾着传授知识,忽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当然,教师也不应该只顾着传授道德,而忽视系统知识的学习。目前,我国主要的问题是教师普遍重知轻德,为了应试教学无暇顾及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这是不可取的。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即发展能力)的关系

(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互为基础,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一方面,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人们常说,“无知必无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让学生活学活用知识,善于反思。总结宝贵的经验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没有知识,根本无法提升学生的智力,甚至无法获得创造力。另一方面,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只有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困难也较多。

(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才能使其有效地发展智力。

教学中要促成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知识不等于智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代表其智力发展的高低。若是填鸭式教学,即使学生头脑中被填满了一大堆知识,也不可能增进思考力,反而会使他们变得呆头呆脑,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应用知识,才能透彻地理解知识、独立思考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较高水平的发展。

(3)防止重知轻能或轻知重能的倾向

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智力的发展,并将二者辩证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今天,教学中也有类似情况,有的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却忽视引导学生探究反思;有的则只注重学生主动探究反思,却忽视学习系统知识,这两者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育者要探索二者相互转化的过程与条件,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智力活动主要指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心理因素的活动。非智力活动主要指兴趣、动机、需要、情意志和性格等个性心理因素的活动。二者是密切联系的。

(1)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础,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学生的兴趣、动机等非力因素是在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离开掌握知识的智力活动,非智力活动就很难发展。反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习动机的强弱、意志品质的持久等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从某种上说,智力水平大致相同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存在差异的原因就在于非智力因素的不同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内容和过程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知识性,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便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使其能自觉地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清积极地进行智力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

(3)防止忽视智力活动或忽视非智力活动的偏向

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教学,既要激发学生的非智力活动,也要调动学生的智力活动,者缺一不可。如果教师只注重智力活动,没有激发求知欲等非智力活动,其实也就阻碍了智力活动的充分发挥。如果教师只注重非智力活动,教学内容空洞,学生的智力活动感知不到知识的有效性,非智力活动也就随之兴趣大减。可见,好的教学,一定通过充实有趣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将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结合在一起。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保证学生主动性的必要条件

教师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起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有高的威望和亲和力,学生愿意听他的话。其次,在教学上,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以便使学生积极而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才能与修养。因而,学生的主动性、反思性、创造性发挥得怎么样,学习的效果怎么样,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的根本标志,应当指出,教学中一切不民主的强迫灌输和独断专横做法都有悖于教师的主导作用。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主体和发展主体。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仅仅解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知关系是不够的,还要解决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以学生的成绩优劣和家庭贫富而区别对待。需要指出的是,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并非放纵儿童,听任其盲目自发地发展。教师的职责和主导作用恰好相反,这正是提高了对教师教导的要求,加重了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工作量。

(3)防止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和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是这两种偏向的典型表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可谓是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规律性联系,是各种各样师生关系理论的抽象概括,任何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应予以纠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对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rixf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