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札休.——
时间-景顺四年二月初十
地点-乾清宫
人物-帝-晏轶,珍昭仪-岑秋筠
剧情-帝找岑问罪
——.启.——
二月初十13时
乾清宫
晏轶
正艳的春红终是消逝在淤泥中的执着,凝噎之慨叹。品香茶一口,难分甘与涩,竟忽眷酒来。
无意二次入口,漠然置之,开口道。
“传珍昭仪。”
二月初十 13时
岑秋筠
时以入杏月,仍微凉。我将杏花采撷,任暖阳烘干,将清露相和,用以泡茶,不觉宛若烟霞的浅红色悄然沾襟,末把清香带苦的茶味一并流入封闭的玉杯中,存置木盒。
闻陛下有召,因余话看了眼熟睡着的灏儿,还是小小的一团。带上小盒,取了披肩搭上,只携折桃至了乾清,让人往里通传。
紧了紧身上披肩,闲看初芳零落成泥,只觉遗香风月无边。
二月初十九时
晏轶
乾清暖阁
着季允带人进来,端着透凉未让重沏的茶轻缓转动。
自其入内便未作声,只抬眼谛观。痛彻心扉之语犹在耳畔,但岑氏温婉如水的模样亦尚在眼前。
将茶置在案上,脆响尤其夺耳,毫不在意外溅的些许茶汤。
不欲优柔寡断,道。
“将你曾说予和妃的话,原封不动的说给朕听。”原封不动四字缓而铿锵,话语间亦听不出怒意,只刻意给人多许压力。
二月初十 9时
岑秋筠
给人行了礼,抬首映入眼帘的却并不是平常的温存暖意,一时看不懂他的深邃面色,与万千复杂的心绪。秋筠有些愣神,顿时不知所措,被一声轻响惊了一惊,才反应过来。
“陛下指的是何时?”
心下思虑了几分,捕捉一词和妃,似是忆起些什么,又是一愣,不觉抿唇,然后依然是温婉自若的神色。
“……曾与和妃?是妾身还在府邸的时候吗?”
如此便一连想通,只是再望向上方人,瞧见人眼底翻腾的汹涌波涛与微冷的倦色,无意间蹙了细眉,困惑和忧愁急促跃上,轻轻问句。
“怎么了,突然是问起这些?”
二月初十
晏轶
细望之下仍是身姿绰约,未曾挪开视线自也将其神色变幻尽收眼底。
温婉、柔美。到底是否是敷在面上的伪装,易撕毁暴露。
听人后话,突然二字不知为何触在心头,一瞬厉眸,目光凌厉。
声中有抑。
“你既知说的何时,便回答朕。”
二月初十
岑秋筠
一腔温婉心思抑进唇畔微浮,只应了句是,柔荑攥着裙角有些褶皱,一五一十地浅声细诉。
“当初和妃同妾身有过不快,妾身被说的委屈,自觉也没招惹过人,便与您哭诉,这些您都是知道的。”
心中却也记得杨氏曾与自己说过的话,真是一语成谶。吸了口气忍下忽至的疼意,轻缓温声里带着悲切。
“翌日妾身去了和妃处道歉,因先前从未受过她那般的言语打击,便有些不平,将话驳了回去,是说她不得恩眷,终不敌妾身…不过只为反驳罢了,未曾料到事态的严重性。”
边忆边说至此处,贝齿咬唇,极力平息因害怕而微颤的音。
“至于她早产……妾身是真的从未想到的。妾身可能是因那二三句话酿成了过责,但绝无别的心思。”
杏眸低垂鸦睫微颤,有些不适应的恍惚,却咬字清晰,发自内心的乖顺知错,不带任何刻意成分。
“但是那些事也过了很久了,妾身如今回想,也明白是自己当时年少气盛,过于娇纵无度,未把握好分寸,考虑不周全……”
矮矮一低身,我本人间结露花枝,不染尘埃,敛去作态啼泣,生来低微纯善,却明事理,该承起的过错即担负,不得奢望的便不念想,别有用心的叵测定不逆来顺从。
“如今妾身与和妃并未有何纠纷,只那次,妾身于她有亏欠。是妾身错了。”
二月初十
晏轶
眼神落在她身,满目复杂。
言语中多少掺杂水分避重就轻,非能原话道出。
“你的两三句话,一语年少气盛。”低声讽笑,一为来人二对己,“那是朕的第一对孩子。”
“和妃数年来一心都在孩子身上,你当初如何说道自己想来有数。”阖目掩去痛色,“考虑不周也罢,别无他心也好,你终是做了认了。”
“是吗。”挪眼相视,轻声问询。
责于自身没丝也有寸。在那时失了关切,多了疏忽不闻不问。
二月初十
岑秋筠
细风穿过殿门,顷刻乍灌了满身,又极为凛冽地刮进了骨。我如何也看不明白此刻他眼中的迟迟痛意。事发初始,他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但此时我见到陛下因旁人的自责难过,又忆起往昔的疼爱与呵护,心房倏地生痛。旁人眼里岑氏是圣宠优渥,可见到他,她就变得那样温柔,那样卑微如尘,举手投足都是轻缓的,怕惊动他幽谧的心海。如此我即是满足的,可当杨氏母凭子贵,我才发现,即便奢求的太少也会尽数成空。
“您当初是信妾身的。”
声音很轻很轻,我渐起婆娑,于是遏制不住地哽咽了,也觉得有些好笑地望向上方。
“过去的事,妾身能理解,和妃是个善人,她若一心求和,就不会先看不上妾,不安心养好陛下的孩子,而来眼红妾曾能伴君身侧,来惹恼了妾吗。妾身以往是未经历过何挫折,一心跟着陛下和太后入了宫,与和妃的纠纷,是妾主动想去招惹的吗?妾身为自己反驳,可半句未咒她的孩子,半句未道她不得子嗣。如今她亦有二女傍身,理权在手,更有您的照顾,秋筠也经历了丧女之痛,如今茕茕孑立……这些年走了很多人,杨氏与其余人的恩怨也尽了,只余秋筠,她便更不愿息事宁人,各自相安无事。妾身真不知道到最后,她是要妾如何,要于她的最后心结如何?”
苦笑出了声,唯有沉缓的低切无助。她缓缓垂眸,迎来的只是滚烫的泪,婆娑了温柔的眉眼。
“妾身很努力地在懂事,世事无常,妾也通晓了。自王府一事后,妾便更警醒自己,不敢再宣泄一分委屈,对旁人是宽容体贴,更不敢再多麻烦您。而后那些苦难、叹息、追悔,秋筠从来都是自个受了。妾身偿她的,偿陛下的第一对孩子的,若仍是不够于往事化解理清,妾身……妾身听您处置。”
仪态万方,强撑着眼眶,已被泪水填满,整个人像是轻轻一捏即会碎。我抬首望他,顷刻又觉遥远了几千里,却摇了摇头。
“…妾从不想您为难。”
有的时候,秋筠其实是怨自己难改的柔和本性的,怨当初懵懂娇软酿成过错,怨太过宽和满腔不平只道了了数句,怨柔情似水终化不成小桥流水、人间烟火。在他面前终是软了下来,是我最后心底里那低下卑望的爱意。
“妾身对您感激不尽,旁的闲言眼红,旁的权位浮华,妾因为有您已足够,从未去在意、去想过。陛下不放手,秋筠就能一直爱您,陪您很久很久……可最后,因为往事,妾身还是做错了,是吗?”
二月初十
晏轶
与往日相较略有不同的面庞,依旧如一的神态,窜入眼之时,有道不明的隐痛。
两人数年前的模样在心头交错,复杂之下强抑心思,阖眼过着她的话语。
“和妃从不是咄咄逼人的性子。”卸去一身力道靠在软榻上,低而迟缓,“这些年来,朕独见这一次。”
她所说之意我岂会不明,或是年少不懂事,亦或是委屈满腔,真心认错也好,为自己谋划脱罪也罢,确皆能撩动我的心弦。
“朕无力去纠当年的对错。”是非二字,向来是从自身出发。
“朕曾对一人说过,有罪赎罪,罚完便罢。”情知所起,语涉故人,恰逢旧事重提。眼中越沉,言语愈说愈缓,不咸不淡中得以听出深藏的遏抑,“和妃处你且好自为之。”
既说交代,无意食言,“灏儿送去皇子所抚养,朕会派人细细看护。”
“每日前往法华寺为二公主诵经两个时辰,司膳、司衣的事务,先放了吧。”
无声息的长舒一口浊气,起身走至人侧,拇指轻缓的覆上内眦抚至眼梢,拭去她双眸的泪,卸去初始压迫,“这般,你可接受。”
二月初十
岑秋筠
扑面是他温暖的气息,指腹却冰凉。她纤弱温驯地面向人,仍余有呜咽的哭腔,点了点头。不过只要他开口,她就释然。
“嗯,妾身明晓了……还谢陛下予妾身这一份安宁。”
微张着唇想要接着说些什么,却又截然止住,只想起了何事,便示意身后的折桃呈上礼,打开木盒是扑鼻而来的杏花香,清柔恬淡的茶,和惹人怜爱的浅红花瓣,同她眼角微泛的红圈一般。低头看着脚尖,声儿怯怯真切。
“本来……妾身是要给您献上花茶的。”
说着说着也觉得不大好意思,也没想到今日是来问罪的……
“杏花泡茶有润肺、生津止渴等功效,是…是妾身泡的,您平常累了也可解解乏,缓缓疲倦。”
是体贴地为人着想,语气细碎但柔和,可我心口有雾气氤氲,万般悲凉。但未去想,她便赎罪。只是眉间轻皱,去岁的落雪化开之上,抿去再多柔情,我微微一欠身,是一点谦恭的模样。
“陛下政务繁重,妾身便告退了。”
离去乍如细细涓流,曳地无声。殿外宫道绵延,瑕雪消于初春,便让郁郁风波,勾勒情字落笔,别无他意。
二月初十
晏轶
摩挲着让泪在指腹中消失殆尽,眉眼中不含神色处之泰然,无声动唇念了安宁二字,何尝谈得上。
“朕准拟,你真心诚意。”将手落下背至身后,嗅香闻言,堪堪将目光低了些许,扫在木盒之上,清雅淡然。
回身落座,无意品味不知缘由,把凉透的茶一饮而尽,悄无声息放下茶盏,稍抬了下颔,“放着吧。”
如此再不出一言,只在人将要踏出视线之时平静道声,“你清瘦了些。”
——.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