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和闺蜜一起看了《我的姐姐》这部电影,这篇文章会有很多剧透。
我一直有个疑问,生孩子是为了什么?
姑妈
电影中有个时而自私,时而大爱的姑妈。她年轻的时候学的是俄罗斯语言,本可以出国留学,可是她的妈妈却让她赶紧回家,照顾她弟弟刚出生的孩子,就是电影的主人公-姐姐,然后她妥协了,放弃了去见识外面世界的机会,一辈子就呆在这个小县城里,过着大多数人的一生,照顾家庭、照顾孩子、把自己的身心都放在家庭,即使这个家庭带给她的是生活的鸡毛蒜皮,她也把自己留学的梦想深深地埋在了心里。
电影的前篇,她一直阻止“姐姐”追寻自己的梦想,教导她要为了弟弟,放弃自己的生活。
电影的末尾,她最终放弃了阻止,让“姐姐”按照自己的内心去选择想要的生活。
舅舅
“姐姐”的舅舅,有时让人感动,有时又让人气愤。他年少不更事,早早结婚生了孩子,自己也是个孩子,不懂得为人父母该如何做。
舅舅的形象被肖央塑造得很好,坑蒙拐骗、游手好闲,却又时不时透露对女儿的爱,但是却仍然不会改变,把“姐姐”的弟弟教育成,小小年纪就在麻将桌上拿着烟的形象。
弟弟
这是一个刚开头让我很气愤的角色,不过后来想想,正如“姐姐”说的,他又有什么错呢。
因为“老来得子”,而且在农村“重男轻女”,所以弟弟从小被娇生惯养。其实也不是很明白,为什么男孩就比女孩在农村受重视呢,因为传承一个“姓氏”?甚至需要“姐姐”假装残疾,以换取生二胎的资格。是什么高贵的血统和姓氏,需要一直传承下去呢?百年后不过烟消云散,不过问凡间尘世。
重男轻女?
我老家农村,身边不乏重视男孩多过女孩的例子,同时也不乏女孩比男孩更成熟、独立的例子,可能这也是相对的,因为差别的对待,让这些有了对比的女孩,被迫提早成熟,提早感受这人间冷暖。
前二三十年的人生是被设定的,后面的人生是自己的,至于前面的人生是被生活和社会磨平了棱角,还是在挫折中不断破土而生,这就是自己的选择了。
或许,每个人都想过如果之前自己怎么做,结果会怎样?如果之前我的生活是怎样的,我现在会怎样?以前我也会这么想,可能就是杨绛先生说的“你想得太多,是因为读书太少”。
我生了你,所以你必须听我话
哪怕现在,我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那你还不是我生的”,“你这个没家教的”,有时候会觉得有些生气,不过有时候会觉得有些搞笑,现在觉得有些无所谓。
可能和电影中,姑妈这个角色的前期有点像,因为自己被生活推成了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所以也要把别人变成这样的。一代又一代,感染和传承,复制又粘贴,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大众是怎样的,我就是怎样的。
你的想法和大众的想法不一样,那你就是不听话。
要活成自己,需要见过世界
我们最后变成什么样,大都是周围的环境限制了成长的方向。见识了大且辽阔的世界,见识和经历,各种形形色色的状态和人生,我们才能得到成长,找寻到自己的人生。因为见过的世界太少,所以会觉得自己就应该过这样的人生,这可能就是大多数在“舒适圈”的生活状态,又不甘心自己的一辈子就这样度过。
“挣扎与妥协”,让我有点想起钱钟书的《围城》。
你想进入怎样的圈层,又想跳脱怎样的圈层呢?你是安于现在的圈层,还是在想办法努力改变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