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起源
我想这类事件的起源就是个意外。可能某个村子几位外嫁女小小的组织了一下,结果引起了燎原之势。你问为什么其他类似事件没有流行起来,对呀,其实这句话就包含了答案呀——只不过就是恰好它流行起来了。
到目前为止农村还是大家族居多,没出“五服”都能称作一个家族,红白喜事宴请宾客大概都是按照这个边界去邀请。所以,以家族为基础的乡村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出现这种“群体”事件。比如一个大家族的外嫁女商量了一下,就搞了一个集体回娘家。结果,被其他家族、其他村镇一看觉得挺好,就一路发展下来。
2.发展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一旦此类事情变得日常,就无任何新意可言,你村搞一个,我村搞一个,不就是模仿嘛。这时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我总要搞出个花样和你不一样。比如增加人数,由自发组织的小团体变成由村委会组织的大团体,人数由几十人发展至几百人;比如增加文化元素,由随意穿着变为统一穿着,再变为统一华服,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再比如增大排场,你村用水洗路,我村就铺红地毯,他村就敢红地毯上撒鲜花了。发展下来,在金钱方面只会越来越铺张,形式越搞越大。
3.原因
第一条原因,部分农村人有钱有闲了。农村人没有城市那么多的消费场景,但多出的时间和金钱总是要消耗的,“外嫁女回娘家”事件就成了这个需求的媒介,跟中国大妈们跳广场舞是一个道理。
第二条原因,从众心理。相对城市人,农村人更愿跟随大众而不是表达个性,而且还要在跟随大众的时候做的略微与众不同。当一件事流行之后,他们参与其中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融入大众而已,并没有主观意愿上的喜欢。
第三条原因,在乎别人看法。在农村这种熟人社会特立独行是不受待见的,所以为了给旁人留下好印象,博得一个好人缘,很多人会牺牲自己个性的。他们会特别在乎外人的评价,这原本是生存之本,但在现代社会开放思想的冲击下就显得不伦不类。
一个看似有些不会流行的事件变得迅速流行,表面看似朴素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但在过度的排场和形式下就表现的很扭曲。在我看来,这样的事件是不具美感的,听到这种事件总觉得哪里很突兀。但可能在这个时点、这种环境很多“外嫁女”刚好需要发声,需要寻找存在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