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I 对在线教育的业务有什么帮助? (全文以K12教育举例)
1. 降低运营成本
提供优质内容产品服务,然后卖给我的目标客户,从中获取利润。这个过程中,营销获客(主要指投放和销售)和课程内容和服务(主要指老师和助教成本)占了企业运营成本的大头。而 AI 在降低“提供课程内容和服务”成本上,能发挥其独特价值,尤其在减少老师和助教的人力投入上。
现在市面上提供的课程产品服务可以分为两大派系:直播内容产品和录播内容产品。
1.对于录播内容产品,需要学生具有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效果上受到家长质疑。
2.直播内容产品,具备真人实时互动的特点,在客户接受认可度上更高,同等情况下,价格相对会更高。主讲老师+辅导老师的直播互动双师模式,基本成了主流玩家的标配。拆解这些辅导老师的工作流程,会发现有很多标准化的执行动作,而这些动作中偏机械执行的部分,可以利用 AI 技术来替代,从而节省人力,提高人效。
2. 提高服务体验
家长报名培训班的目的,无非出于是三个目的:培优、补差和跟风。
针对性培训,也就是个性化教学
二、现有 AI+教育的应用现状
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从降低运营成本上,目前行业上主要是助教 AI 机器人和虚拟真人老师互动 2 类应用。
1. 助教AI机器人系统,提人效,降成本
抽象助教老师的工作,可以分为:拉群、客服话术回复、学习节点跟进回访、学生信息收集、潜在意向用户沟通转化几个主场景。而针对这些场景,AI 机器人都可以给予支持。
比如 24 小时随时响应的智能话术库(提前设定好一些关键字回复,当用户问到特定内容是,定向回复内容)、自动学习任务跟进提醒(如在上课、作业、测试、学习报告生成这些学习节点,定时向用户发送提醒和通知)、学生信息标签工具(如根据用户的互动数据和学习数据,对用户进行转化意向标记等)都是实际应用案例。
2. 虚拟真人老师互动,更少的老师投入
录播课程虽然在成本上相对于真人实时互动直播课更低(企业只需要投入一次性的老师成本,产出的内容可以重复多次利用),但在保持学生专注力上,却有着明显劣势。
基于此背景,一些幼儿类的录播课程产品,开始尝试借助绿幕技术,增强场景互动感,以此来提高学生专注力。大众对绿幕技术比较熟悉的应用场景应该在电影的拍摄上,一些电影特效,都是演员在绿色模板背景下拍摄,后期通过特效制作植入背景,完成虚拟和真人动作的统一。
近年来,出现了更进一步的互动形式——真人模拟问答。目前主要应用在语言学习产品的输出场景。拿斑马英语举例说,他们在每天学习任务的最后,有 1 个向老师打视频电话,进行对话的场景,目的是为了能让学生将今天学习到的知识进行输出,加深印象。
具体做法是:提前录制好一段老师提问视频,然后让学生去回答老师的提问,计算好用户的响应回答时间(问答的间隔和节奏有很高的要求,不然很容易翻车,让学生发现这是一个“假人”。),然后对用户的回答进行反馈。在节奏控制好的情况下,是能让学生感觉真的在和一位外教在实时互动的。
真正的AI虚拟互动老师,涉及到语义识别和对话语料库。类比到大家比较熟悉的Siri,需要对输入和输出的语料进行大量训练,才能模拟真人来进行互动问答。
3. 智能AI学习系统,助力个性化学习
在个性化学习服务体验的应用上,目前主要切入的都是比较单一的场景。比如口语测评(流利说)、拍照搜题(猿题库、作业帮)、英语作文批改等。
个性化学习服务的基本原理基本分为三个步骤:
1)数据收集
包括学生的学习目标、已掌握知识类型(当前认知水平)、学习风格和偏好(视觉型学习者、听觉型学习者)、过往做过的题目和正确情况、目前可选的学习内容(知识图谱)等。
2)识别定位
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识别测试出学生当前的问题,适合什么样的内容和呈现形式、以什么路径和节奏开展学习。
3)智能推荐
根据识别定位,推荐学生现在该学哪些内容,怎么学,下一步该学什么。本质上是一个决策系统。通过前两个步骤之后,规划出一个具体的学习方案,一步一步推动学生的学习节奏,过程中又会不断收集数据,形成一个正向反馈循环。
从教学测练评环节来看,目前发展比较多的在练习和测评环节,在教与学上的应用案例较少。
在收集用户的数据环节,就遇到了很大的难题。因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场景在校内,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还在起步阶段,很多学习数据都收集不到。
另外因为中国各地考试大纲不一致,也提高了知识内容图谱的建设难度,也进一步导致了收集的数据在结构化上的一些不足,为后面的问题点位与推荐埋下不小的坑点。
短期来看,利用 AI 技术降低人力服务成本,会是竞争的第一战线。对教师和助教的工作进行拆解,将其在服务环节发挥的作用进行替代性分析,将可以被 AI 技术替代的服务场景(如批改、意向追踪等)AI 化,通过降低单个客户的服务成本,赢得成本规模的竞争优势。
长期来看,利用 AI 技术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会是竞争的决胜点。
网友评论